分享

[转载]拜占庭的建筑

 老刘tdrhg 2016-07-17
 拜占庭的建筑
 
[转载]拜占庭的建筑
 

  公元5世纪下半叶,西哥特人灭亡了西罗马帝国。现今欧洲的大部分,特别是西欧从此陷入文明的黑夜。但是在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的东罗马帝国,局势相对稳定。由于统治这里的是东正教(又称"希腊正教"),对希腊-罗马传统文化比较宽容,所以文明仍然继续着,到15世纪东罗马帝国灭亡之前,这里的建筑已形成了相当出色的风格,建筑史上称为拜占庭时期。

  拜占庭原是古希腊与罗马的殖民城市。其建筑按国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前期:即兴盛时期(4-6世纪),主要是按古罗马城的样子来建设君士坦丁堡。在6世纪出现了规模宏大的以一个穹隆为中心圣索菲亚大教堂。

  无庸讳言,拜占庭时期的建筑仍然是以教堂为主。在前面提到的三种早期教堂形式的基础上,他们作出了独特贡献。他们好象对穹窿有偏爱。在原来厅堂式教堂的中厅顶上,他们要加上穹窿。象十字式教堂那样中央已有穹窿的,他们就加大跨度。但前面隐藏的问题就出来了。厅堂的中厅是方形的,十字的相交部分也是方形的,那么如何将一个圆的穹窿放置在方形的厅上呢?

  他们的对策是发明了"内角拱"

 

[转载]拜占庭的建筑

 

(Squinch,注意穹窿是怎样通过它坐落在四方的墙上的)

 

还有"帆拱"

 

[转载]拜占庭的建筑

 

[转载]拜占庭的建筑

 

(Pendentive,四个连续的帆拱。注意,它们的上面可以很方便地加上穹窿,而下面已经是四方的了)。

  

[转载]拜占庭的建筑

 

  拜占庭建筑最光辉的代表是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东正教的中心教堂。是拜占庭帝国极盛时代的纪念碑。

  圣索菲亚教堂是集中式的,东西长77.0米,南北长71.0米。布局属于以穹隆覆盖的巴西利卡式。中央穹隆突出,四面体量相仿但有侧重,前面有一个大院子,正南入口有二道门庭,末端有半圆神龛。

 

[转载]拜占庭的建筑

 

[转载]拜占庭的建筑

 

[转载]拜占庭的建筑

 

[转载]拜占庭的建筑

 

[转载]拜占庭的建筑

 

[转载]拜占庭的建筑

 

  中央大穹隆,直径32.6米,穹顶离地54.8米,通过帆拱支承在四个大柱敦上。为了解决平衡掉穹窿施加的外推力问题,设计者于是在大穹窿的两侧加了两个小一些的穹窿来分担大穹窿的重量,再加上帆拱、柱墩来撑住小穹窿。这样还嫌不够稳,厅堂内部、外部还使用了大量的拱来承重。其结果就是现在这样层峦叠嶂般的一番景象。内部空间丰富多变,穹隆之下,与柱之间,大小空间前后上下相互渗透,穹隆底部密排着一圈40个窗洞,光线射入时形成的幻影,使大穹隆显得轻巧凌空。中央大穹窿的顶离地面近55米(将近18层楼高的一个完整的室内空间).

 

[转载]拜占庭的建筑

  教堂内部空间曲折多变,饰有金底的彩色玻璃镶嵌画。

  土耳其又属于地震多发地带,最近的一次(2000年)大约造成了2万人死亡。历次大地震对St Sophia大教堂都有损害,穹窿总是被震蹋。修复时人们总以为是穹窿向下的压力太大,于是增加拱,这当然没有解决问题。15世纪后,伊斯兰教进入这里,大教堂被改成清真寺(上图中可见的四座尖塔就是这时期加上的)。伊斯兰建筑师估计到是外推力太大,于是在大穹窿周围加了四个有小圆顶的塔楼(上图中穹窿边上可见两个),以期能彻底稳定住。到了19世纪,大地震又一次震坏了穹窿。这次来解决问题的是两个意大利建筑师。他们在不改变已有建筑的原则下,他们用四根铁索像孙悟空头上的金箍一样从外面捆住大穹窿,给予它额外的向内约束。

  二、中期:(7-12世纪),由于外敌相继入侵,国土缩小,建筑减少,规模也大不如前。其特点是占地少而向高发展,中央大穹隆没有了,改为几个小穹隆群,并着重于装饰,如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

  出于同属东正教信仰的关系,St Sophia大教堂对于东欧建筑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这种在方厅上加圆穹窿的做法被许多地方的教堂所仿效。还好他们没有皇帝那样大的野心,所以造成的损失也小。而在西欧,也有仿效它的。即威尼斯的St Marco教堂

 

[转载]拜占庭的建筑

 

圣马可教堂

[转载]拜占庭的建筑

 

圣马可教堂的平面与剖面

 

[转载]拜占庭的建筑

 

[转载]拜占庭的建筑

 

[转载]拜占庭的建筑

 

[转载]拜占庭的建筑

 

[转载]拜占庭的建筑

 

 St Marco教堂

 

[转载]拜占庭的建筑

 

St Marco教堂内部

 

 [转载]拜占庭的建筑

 

十八世紀義大利洛可可畫家 Canaletto 所繪聖馬可廣場,西元 1735 ~ 1740 年畫

 

  三、后期:(13-15世纪),十字军的数次东征使拜年占庭帝国大受损失。这时建筑既不多,也没有什么新创造,后来在土耳其入主后大多破损无存。

 [转载]拜占庭的建筑

 

新聖阿波里奈爾教堂

 

  拜占庭时期建筑的特点,除了对穹窿的偏爱之外,[转载]拜占庭的建筑就是马赛克(Mosaic)技术的大量使用。这种用涂有色彩的小陶瓷片来拼组图案的方法在罗马帝国初期就已经很盛行了。著名的庞贝城就出土了不少。但是把马赛克大量地用在教堂内部的装饰上是拜占庭时期的特色。耶稣、天使、圣徒等等的像都是如左图那样拼组出来的(左图就是那位造St Sophia大教堂的查士丁尼皇帝的像)。后世的教堂虽然已没有这样的习惯,但许多教堂的窗户仍在用不同颜色的玻璃拼出一些图案或者人像来,这就是马赛克技术的遗风。

  拜占庭帝国到了后期逐渐走向衰落。而这时的西欧正走出文明的黑夜,出现了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东欧的小教堂

 

[转载]拜占庭的建筑

基辅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转载]拜占庭的建筑

 诺夫哥罗德圣索菲亚教堂

 

  除了圣索菲亚教堂,拜占庭没有重大的建筑活动。教学的规模都很小,穹顶直径最大的也不超过6米。不过,这些教堂的外形有改进,穹顶逐渐饱满起来,举起在鼓座之上,统率整体而成为中心,真正形成了垂直轴线,完成了集中式的构图,这体形远比早期的舒展、匀称。

  在俄罗斯、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等正教国家,都流行这种教堂。
 

[转载]拜占庭的建筑

 

[转载]拜占庭的建筑

 华西里.伯拉仁内教堂

 

    位于克里姆林宫外红场南端,是俄罗斯中后期的建筑主要代表。该教堂为伊凡雷帝为战胜蒙古侵略者而建,风格独特,中央主塔为帐篷顶,高47米,周围是8个葱头式穹隆,色彩鲜丽,使人产生新鲜、欢快之感。

 

[转载]拜占庭的建筑

格拉尼查茨教堂

 

[转载]拜占庭的建筑

 加洛林修道院

 

[转载]拜占庭的建筑

 

克里姆林宫的圣母领报大教堂
1482~1489年,普斯科夫的建筑师设计

 

[转载]拜占庭的建筑

 

斯莫兰斯基修道院大教堂
外观公元1525年,钟塔17世纪建造

 

 [转载]拜占庭的建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