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众口岂能铄金

 文苑折枝 2016-07-17

                                                                              

《史记·张仪列传》中有"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一语,意思是众口一词,即使是金石也可被销毁;一次次的毁谤,久而久之,也能致人以毁灭之地。唐先生《琐忆》一文中引用这一成语,意在说明舆论的力量极大,众口一词,可以混淆是非。

众口能否铄金?中国有句古话:"人言可畏。"可畏之何在,就在流言能杀人。一代名优阮玲玉之所以走上绝路,就是流言使她失去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是靳尚、上官大夫、郑袖等坏人"众口"使他被流放。林则徐厉行禁烟,代表着觉醒的中国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决心和魄力,然而,昏庸无能之辈的"众口"却使满清的皇帝"龙颜大怒",以至于被发配伊犁。看来,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形成了一定的气候,小人们的"众口"还真能"铄金"呢!

但仔细一想,这些小人们的"众口"真的"铄金"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他们诬人之口并没有使历史上的真金真正地被熔化掉。在人民的心里,他们仍是光彩照人的英雄。而且,他们虽然在一定的时间被蒙上了历史的灰尘,但终被历史的阳光拂去了灰尘而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光照千古。这是因为,试图"铄金""众口",决不是人民大众之口,决不是历史正直人士之口,而只是少数奸佞之口。他们或出于一己私利,或出于少数人的利益,拼命诬蔑、攻击那些阻拦他们道路的人,使"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但是,他们只能得势于一时,因为他们终究是历史上的极少数者,而真正的"众口"决不会铄金,真正的""一样的人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其次,"真金不怕火炼",莫说是熔点很高的金子,就是一般的金属,又岂能被躲在历史阴暗角落的坏人们点起的鬼火所熔化?屈原虽被诽谤,遭流放,但他仍"上下而求索",虽"九死而不悔";林则徐虽充军伊犁,但他仍寻找一切时机,为当地人民造福,毫不灰心。其他遭受统治者的诬陷和迫害的人,如岳飞,屈死风波亭上,但其精忠报国的精神至死不渝;谭嗣同临刑前仍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表明自己不悔的心志。

在我们今天改革开放中,一切奋斗的仁人志士,都应当照一照历史这面镜子,要倾听人民群众"众口"的批评,不畏惧坏人"众口"们诬蔑,做不怕火炼的真金,不懈于自己的努力奋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