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见招拆招】带你Get√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新技能!

 昵称30718732 2016-07-17


电话和网络诈骗层出不穷,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免受骗。今天小编精心汇总防骗技能,跟大家一起 Get√起来↓↓↓

1
扫描二维码植入木马

作案手段:犯罪分子通过“伪基站”设备或邮件方式发送钓鱼网站(可能含有木马病毒),以银行、电信运营商客服名义谎称客户电子证书失效或积分即将失效、兑换礼品等为由,诱导受害人点击不明链接,致使受害人手机、电脑中毒或套取受害人银行账户信息及动态验证码。


应对策略:不要见码就扫,要仔细甄别真伪,非官方、来历不明的“码”要敬而远之。


2
短信、邮件链接钓鱼网站方式植入木马诈骗

作案手段:犯罪分子通过“伪基站”设备或邮件方式发送钓鱼网站(可能含有木马病毒),以银行、电信运营商客服名义谎称客户电子证书失效或积分即将失效、兑换礼品等为由,诱导受害人点击不明链接,致使受害人手机、电脑中毒或套取受害人银行账户信息及动态验证码。


应对策略:接到来历不明的网页链接应立即删除,包括本人通讯录人员发来的不明链接,因为他的手机可能已经中毒。


3
利用网络诱传技术改号冒充公检法诈骗

作案手段:犯罪分子使用网络透传技术修改来电号码(即VIOP电话,可由主叫方任意设置主叫号码并具有异地转接功能) ,冒充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拨打受害人电话,以法院有传票、检察院有通缉令、邮包内有毒品,涉嫌犯罪、洗黑钱等为由,以传唤、逮捕、以及冻结受害人名下存款进行恐吓,以验资证明清白、提供安全账户进行验资方式,引诱受害人将资金汇入犯罪嫌疑人指定的账户(或诱导受害人点击伪造的最高人民检察院网站下载病毒后,远程控制受害人电脑秘密将受害人银行账户资金转走)。


应对策略:不要轻信任何来历不明的电话和短信(如400、170电话),接到可疑电话应立即挂断(意志不坚定者容易被洗脑)。公检法机关办案人员调查案件,冻结财产是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法律程序,不会在电话中转移或冻结当事人财产。任何政府部门也都不可能提供所谓的“安全账户”对私人的钱财进行托管。


4
QQ、微信聊天中冒充亲友或老板诈骗

作案手段:犯罪分子盗取或伪装成受害人QQ、微信号(昵称、头像和备注资料与受害人一致),以子女、朋友、公司老板等身份,向QQ、微信好友实施诈骗,特别是冒充企事业单位董事长要求财务转账,受害人往往不经核实立即转账。此类诈骗中,公司财物人员、学生家长最容易上当受骗。


应对策略:遇有子女、朋友或公司老板要求转账的,必须要当场见面或拨通电话进行确认后再操作。


5
机票改签、网上购物退款诈骗

作案手段:犯罪分子通过互联网发布极具诱惑力的电子产品、机票等商品的销售或转让信息,或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受害人的航班订票信息、网络其他购物信息后,以订单有问题需改单、退款为由要求事主与其预留的QQ、400电话联系,犯罪分子会冒充客服人员以缴纳“预付金”、“手续费”、“保证金”等方式实施诈骗。或以退款为由,诱骗买家登录犯罪分子搭建的钓鱼网站,获取买家的银行卡信息和动态验证码后盗刷受害人银行卡自己。


应对策略:网购需通过正规的官网渠道,切勿贪图便宜而搜索来历不明、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的销售渠道。遇有“退单”、“改签”等可疑提示时,应及时联系官方客服。


6
虚假网络投资诈骗

作案手段:犯罪分子以某某证券公司名义通过互联网、电话、短信等方式散布虚假个股内幕信息及走势,获取事主信任后,又引导其在自身搭建的虚假交易平台上购买期货、现货,从而骗取股民资金。


应对策略:在选择投资理财时,应首先确定网站平台的所属地、性质、资金流向、以往历史等相关资料,谨慎地投资。


7
冒充领导诈骗

作案手段:这是“猜猜我是谁”的升级版,以前犯罪分子冒充受害人的熟人或亲友,在电话中让受害人猜猜他是谁,当受害人报出一熟人姓名后即予承认,之后再编造因赌博、嫖娼、吸毒等被公安机关查获,或以出车祸、生病等急需用钱为由,向受害人借钱并告知汇款账户,达到诈骗目的,该骗术通常只能骗到几千至数万元。从2015年开始,该诈骗手段升级了,犯罪分子事先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打电话受害人谎称是其领导,同样让受害人猜其身份后实施诈骗。


应对策略:拨打自己通讯录中储存的对象号码进行确认对方身份真伪。


8
虚假中奖诈骗

作案手段:犯罪分子通过向QQ、MSN、邮箱、网络游戏、淘宝等用户渠道发送虚假中奖信息,或印制虚假中奖券丢弃在人流密集场所,诱骗受害人访问其开设的虚假中奖网站或拨打骗子设置好的所谓客服热线,再以需要先支付“个人所得税”、“保证金”等名义实施诈骗;对一些已访问网站登记信息的潜在受害者,犯罪分子进而冒充法院工作人员,以受害人扰乱抽奖秩序将被司法传唤、逮捕来威胁受害人,更具更大迷惑性。


应对策略:坚信天上不会掉下馅饼,采取不理不睬态度即可轻松应对。


9
高薪招聘或兼职“刷信誉”诈骗

作案手段:犯罪分子通过群发信息,以高薪招聘、条件优厚或通过在网上发布刷信誉赚佣金的广告等为幌子,以收取“介绍费”、“培训费”、“服装费”为由,或以先消费帮助网络商户刷信誉好评度,后返款并提成为诱饵实施诈骗。


应对策略:政府明令禁止招工企业或中介收取“介绍费”、“培训费”、“服装费”等不合理费用,遇有此现象,应及时举报。另外,刷信誉值及刷钻行为将会掩盖商家的客观交易情况,本就属于违法行为,我们切勿贪小便宜而害人害己。


特 别 提 示

其实,骗子们的把戏虽然变化百出,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把握了他们的核心“计谋”,再高明的骗术也会被戳穿。切记擦亮双眼,勿贪便宜哦!

来源:咸阳检察在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