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意花鸟画技法五】丰繁的美——析《沙鸟聚相亲》的艺术处理

 归家之路 2016-07-17

  古人有诗云:“嫩绿枝头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触目纵横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说的都是艺术贵在精练概括。同理,写意花鸟画历来讲求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甚至把这一点视为圭臬,融进了我国传统艺术的美学观点之中。一枝红梅,几笔兰草,数片竹叶,均可率然成章,成为独立完整的画作。精练的事物给人的印象总是明确的、深刻的。精练是一种朴素的美。

  然而,方济众先生却偏偏不蹈旧习,反其道而行之,这幅《沙鸟》画了数百只鸟麇集在一起,把构图撑得满满实实的,这种直破古人的奇思别想正是画家的修养和胆识的体现。对于有深厚传统功底的老画家来说,不囿樊笼的治艺精神真是难能可贵!

  《沙鸟》多而不杂,密而不塞。密密麻麻的鸟群占据了画面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把它们控制在西画的透视中,近大远小,近实远虚,不但刻划了鸟,同时也反映了空间深度。鸟的羽色相同,又多栖息在礁石之上,很统一,好象是一批穿了制服的大军似的,但仔细看去,它们之间动态各异,神情不一,形成大同之中有小异,符合统一中有变化的规律。一批振翅飞翔的鸟儿打破了过于统一谐调的场面,增加了动感的变化。沙鸟用黑、白、灰三种色彩,自身对比强烈,又与赭灰色的礁石色相上迥然两样,鸟是鸟、石是石,泾渭分明,一目了然。

  从这张画的最后效果可以推断,作画的最初步骤是从安排总体布局入手的。整个布局是由一大块礁石和一小块礁石组成,大块为主,小块为辅,大小呼应。细心的读者应该看到,在构图的形式感上,画家是下了一番推敲功夫的。右下角留出一块空白,避免了大面积平板的毛病,使之“透气”;画出水纹,形成一泓水面,与上半部分的水面又形成了呼应。大块礁石的右上角突然高出了一块,那是着意安排的,克服了轮廓线的单调之感。小礁石的底脚线曲折变化,使之不与邻近的大礁石外形平行。飞鸟起到了两块礁石之间的联系作用,以减弱它们之间截然断离的感觉。还有,波光粼粼的水纹给日光倒影留出了空隙。这许多容易被粗心人忽略的地方,都能影响画面的视觉美感,这恰恰正是画家苦心孤诣经营之处,赏画时我们决不可忽视

  前面及其他析文中提到精练概括是一种浓缩的美,这不是唯一的,绝对的,孤立不变的。李白的诗“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迴车,仙人之兮列如麻。”宋人《八十七神仙卷》图,俄国名画家列宾、苏里科夫上百人的大场面油画和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等等,同样也是一种美,一种丰繁的美,一种错杂而有规律的美。那末,这些相亲相聚,或飞或止,互相拥倚,不厌其多的鸟群,不正是有类似的美感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