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品|阿刘:用立体几何和透视构造现实的魔幻世界

 如歌行板11 2016-07-17

阿刘(Victor Liu),加拿大籍华裔职业风光摄影师,著有《狂人摄影日记》,《巅峰追光者》等书籍,曾多次获得过加拿大,美国以及世界范围内的摄影奖,作品发表在《加拿大国家地理》、《美国国家地理》、《加拿大户外摄影》、《美国户外摄影师》以及《加拿大野生动物杂志》。

采编:孟伟

 


《在群山中》 冰岛

 


《水云间》 冰岛



《在冰湖之下》 加拿大

 

大众摄影:你最近的拍摄比前几年有什么变化?


阿刘现在和一两年前比变化是非常大的,我几乎每隔几个月就会有一些新的想法。摄影对我来讲分为几个阶段。

 

我是2014年5月份开始做全职的风光摄影师,到现在2年的时间。感觉和以前不太一样,刚步入职业摄影的时候是尽量使自己有一些商业化在里面,签约、代言,拍片的时候也会侧重一些现实的意义。比如用什么机器拍,和哪些厂商合作,和一些旅游局合作。这个时间段大约经历了几个月,后来就发现也不是很有所谓,尤其是和一些商家合作,他们其实更看重的是我保持本性的一些东西。后来马上就回归到以创作为本,每天都在想一些新的变化,思想上不断在更新。自己所处的环境也越来越不一样,经济上以前没有能力去的地方,现在也有了这个实力(包括个人的经济实力、企业的赞助和一些和大机构的合作项目,可以去一些独特的地方。进入的地方和以前不一样,拍摄的东西也是有区别的。现在更多追求的是极致、人迹罕至、未曾被人发现的景色,将冒险与极致相结合。

 

从思想上也有一些改观,深入探讨艺术理念的一些东西,包括东西方风光摄影的不同。我会刻意带着这种思想去拍。像今年3月份拍的婺源,我当时就想以北美风光摄影师的视角拍中国,这又和最极致的光影有所区别,我要实现的是一个理论和我自己的认识。用拍大风光的视角去捕捉中国一些被很多人拍过的一些类似水墨的山水。

 



《绿色的日出》 加拿大

 

大众摄影:除了拍摄对象和拍摄方式的变化,在艺术理想和表现方法上有什么新的想法?


阿刘自从我进入风光摄影以来追求的就是被称为魔幻风的一种风格,在北美比较流行。就是将地球上的景物拍摄出像魔幻世界或者外星球那种比较科幻的感觉,这是一直不变的一条主线。我从来没有把这个方向进行改变,但是在整个追逐这个方向的过程中会不断创新,不断寻找新的表现手法。比如从最早的追求曝光的合理性,到后来开始推崇过曝。



《墓碑山印象》 加拿大

 

大众摄影: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欠曝一点色彩会更饱和,你为什要过曝一点?


阿刘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解释。从图片本身的美感来说,对于黑白片来说就像亚当斯搞黑白摄影有分区的概念,把不同的灰度在一张照片里面表现出来,看起来比较有味道,可以简单的这么理解。彩色照片不存在这种灰阶的问题,应该从明暗来判断,一张照片肯定有亮部和暗部,从最亮到最暗全都有,最暗的部分应该暗到一定程度,很暗很暗,但是也不能死黑,要能看清一点细节。然后比它稍亮一点,再稍亮一点,一直过渡到最亮。最亮部分我认为应该稍微有一点过曝,过曝中稍微有一点细节,最亮的那个点本身已经没有细节了,这是可以的,但是不能大片大片的死白。这样做的话我认为会美感十足,看起来很有层次。



《魔幻世界》 冰岛

 

从意义上来说,一张照片有一些点,如果从观者的角度看,过曝的这个点将是视觉刺激点,会被这个点所吸引,情绪上也会被这个点所感染。如果一张照片平铺直叙,没有任何过曝点的话,观众看哪一个点都是没有太大区别的。作为一个摄影师我的目的是把观众的眼睛吸引到画面上来,如果有一个过曝点作为吸引点的话,整个画面相对就比较成功。

 

这是我对过曝的理解,也是经历过很长时间的思考的。从强烈的追逐曝光平衡,比如当年搞的亮度蒙版,我是很强烈推荐的。到后来慢慢把亮度蒙版从我的后期修片中拿去,因为我认为它将过曝或者过黑控制的过好了,太合理了。从艺术的角度来讲没有所谓的合理,我更喜欢做的更不合理一点,过亮或者过暗,这样的话才能有一个强烈的刺激。

 


《迷失在色彩中》 美国

 

大众摄影:你之前拍了很多国外的风光,现在又开始用国外的摄影技术拍国内的风光,这样你除了在技术上有优势外,在理念上有什么不同?


阿刘今年去婺源做了一组拍摄,拍摄地点也是我自己选的,江西的徽式建筑比较有中国的风格,我就想看看具有强烈中国风格的景色如何用我所熟悉的北美的创作方式拍下来,我也是逼迫自己带着广角去进行创作。

 

从我近几年对国内摄影的接触和对摄影作品的研读,感觉中国的风光摄影更偏重写意、压缩的景致。比如黄山,经常可以看到雾气中托起一片比较柔美的山峦。会发现中国摄影人比较喜欢用中焦、长焦进行拍摄,把局部给取出来,形成长焦压缩的美感,或者是局部抽象的感觉,很漂亮。我觉得中国摄影人可能太追求这种效果,往往忽略了景物本身的空间。而北美的风光摄影正好相反,偏偏突出这一点,比较喜欢空间感或者叫透视。这应该根植于两种文化融入美术中的东西。像我们的中国画更追求二维。西方的风光摄影他们根植于油画,很早就开始探讨大的空间、三维立体的感觉,很关注用大广角,多元素收纳的一种拍法。



《魔法村》,中国江西婺源

 

于是到婺源我就想带着这种思想和技术进行捕捉。我拍的时候是带着北美的这种风格去的,我会尽量的找一些高点或者前景进行拍摄。我也是熟悉中国的这种风格的,当时拍完我特意换上70-200mm长焦镜头作对比,看同样一个景色用长焦拍是什么样子。最终拍摄的片子差别就很明显,江西婺源的石城我可以给拍成像魔戒里中土世界某一个小村子,还有空间感。用长焦拍摄的就很有中国的风格。



《金色池塘》 加拿大

 

大众摄影拍摄时间和角度跟别人也不一样吗?


阿刘我具体站的位置没人去过,这个地方是一片非常陡、尖的石头,没人敢上去。我是徒手爬上去,站到最顶上,用脚夹着那个石头拿相机拍的。当时的情况是很危险的,很多人可能惧怕这种危险,不敢爬上去,这也造成我的一个优势,我是喜欢冒险的。

 

必须到达这个位置才能拍到这张照片,因为要用大广角拍摄。别人虽然可以爬到更高,但是效果也不是这样子。

 

这个位置比普遍拍的地方要矮,矮的地方又有一个尖的地方,可以爬上去,是在最矮的构图角度上取了一个最高点。太高的位置就没办法用广角拍了,高的位置如果用广角拍村子在画面中就很小,在那个点拍必须用长焦拍。

 

如果想用广角全收你必须离的足够近,但是你又足够高。这是最近点的一个最高点。这个位置全开,刚好收进去。

 


《冷山的呼唤》 美国

 

大众摄影:你是从国内出去之后受西方的洗礼,学到他们的摄影技术之后又反过来拍摄国内,这中间是怎样的历程?在文化上有什么看法?


阿刘我自己当年是留学到加拿大去的,那个时候还没有搞摄影,对文化的理解更多的还是从生活方面来进行理解的。比如西方人的志趣、奔放,对户外、体育的热爱等方方面面和中国人是不一样的。但这些和摄影、艺术本身是有一定区别的。我的心路历程更多的是因为对艺术的热爱,然后去查相关的资料和作品,渐渐地把自己熏陶出来的。因为我以前是画画的,大概画了有二十多年,水彩、素描、速写都画。最近几年开始完全搞摄影,就看西方的一些摄影作品,像Marc Adamus、Max Rive他们的一些东西,会发现他们对大场面是非常优秀的。而中国的摄影很少看到这类的东西,不是往这方面去走。

 

文化上也是这样的,中国人讲究的是意境,老外讲究的是视觉冲击力。中国文化是比较含蓄的,是让人慢慢体味的,需要一点点去感受;西方人的东西是要在第一眼就把你震到。就像中国武术和西方搏击,中国武术讲究的是四两拨千斤,是很柔的一种打法;西方的搏击讲求的是将人直接击倒,看重的是一拳出击的磅数。

 


《龙蛇舞》 冰岛

 

大众摄影:画家更多的是通过想象进行创作,而摄影只能在存在的世界里截取画面,你最终是从绘画转向了摄影,你对这两者是怎么理解的?


阿刘我选择摄影从某种程度来讲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学了计算机完全就是理工科了,然后又去工作,画笔就停下来了。那个时候我经历了很郁闷的一段时间,我不能再追逐我的艺术。自从接触摄影之后,我就发现这是一种新的媒介,终于可以通过另一种艺术表达可以把我的内心触发出来。摄影跟美术不一样,美术如果中间断掉了或者没有持续的进步就不行了,因为它的技术含量很高,一旦手生了就不行,画不出来就是画不出来。而摄影从技术方面来讲是很简单的,无非就是操作一些仪器,拍东西拍到了就是拍到了,没有太大的难度。

 


《魔界之光》 加拿大

 

大众摄影:风光摄影只是拍摄大自然的一些景色,同样的景色可能也有人拍,你怎么表现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呢?


阿刘我个人的认识以及在美术上的修养融入摄影很大程度体现在摄影的后期上,而不是前期。前期我更看重构图和用光。光从什么方向来,我用怎样的构图把它呈现出来,这更多的是一种艺术的敏锐性。捕捉到这个画面之后,我美术的手法和个人风格的融入就要通过后期来实现。整个后期制作的过程这就像画油画,我很多时候用Photoshop笔刷进行修改,就像是用笔在画画。哪里暗一点,哪里亮一点,哪里蓝色应该强一点,哪里红色应该强一点等等,从我童年开始的画画的梦想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个人风格也是这个道理,比如我喜欢过曝,现在做的比较多一点,很多人一见到过曝的作品就知道这是阿刘的作品,这可能也是我区别于其他摄影师的一个方面。拍到的片子也许很多人都一样,但是后期修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这样就可以通过后期把自己的风格展现出来。

 


《云海仙境》 加拿大

 

大众摄影:近些年来,从国内走出去的摄影师很多都是搞风光摄影的。是因为国外环境好,热爱自然而走上摄影之路的吗?


阿刘确实这些海外华人有受自然环境很大影响,毕竟国外自然环境保护的相对好一点,能看到一些大山大水,也没有人。不像中国,好的一些景要不是遭到一些破坏,要不就人很多。无论拍片还是写生都受到很大的影响。我们最早都是从热爱生活、热爱远足、户外,看到这些美景就有一种冲动想记录下来。

 

还有一个原因,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这些在海外做风光比较优秀的摄影师全是理工科的,没有一个是学艺术的。风光摄影是一种比较冷静的记录,也比较符合逻辑。比如,到海边拍片子,我们要计算潮汛,会到什么程度,哪些石头会被覆盖,哪些不会;流水长曝光会在哪个角度形成什么样的线条;曝光参数是怎样,太阳是什么样的角度。拍银河的时候几月份拍,银河出现在天空什么地方。这些都有科学技术在里面。这和传统上搞艺术的那种一切都是虚无缥缈的是有区别的。

 

理工科的人比较闷,他找着了这么一个爱好,又能把自己计算的强项运用上,跟风光摄影一下就对接上了,再加上热爱大自然,很容易上手,这样的人就越来越多,渐渐形成了一种风气。



《光中骑行》 美国

 

大众摄影:你也写诗,画画,这些文艺的看起来比较虚的东西,你是怎么跟理科的那种比较严谨的东西结合起来的?


阿刘这个可以结合的比较好,并不矛盾。除了写诗我还写一些散文、小说这种描写性的东西,这对摄影是一个很大的帮助。比如,我看到一个画面,如果文笔好的话,可以把它描写出来, “太阳高照,放出金色的光芒,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像地毯一样。”在用文字对景物进行描写的过程中就知道了画面中的美在什么地方,拍片的时候就可以把这种感觉拍出来,在后期修片的时候也可以加厚重的味道在里面。诗人和文学家他们擅于的并不是玩弄辞藻,最擅于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观察,一个是描写。最重要的是观察能力,可以观察到大自然中一些细微的变化。如果对大自然有细微的观察,同时又有一只镜头,擅于用摄影的语言去表达的话,拍的片子很快就能达到一个高度。这就是文学对摄影的一个功效。

 

当你有了这种内心的感受和对外界的观察,再配上理工科的那种对器材的合理运用,以及一些光线、角度的计算,这两者结合起来,拍的作品想不好都难。



《在冰山露营》 加拿大

 

大众摄影:很多喜欢摄影的人想做全职摄影师,但是他并不知道自己合不合适,到底要怎么做。从你的经验来说,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阿刘全职风光摄影师其实可以换个说法叫全职艺术家,因为它并不是一个职业,从目前世界上卖照片的角度讲,没有人能从中赚多少钱,除非是那几个做得最好的摄影师,但也涉及到市场、营销、推广等等。很多年轻人跟我提起这件事,问如何像我一样也变成一个职业风光摄影师。我给他们的建议是:如果你的职业规划是做一个职业风光摄影师,我劝你不要做这件事情,彻底忘掉这件事情。

 

因为我从来没有把自己设计成一个职业风光摄影师,我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不是规划出来的。这个东西没办法规划,因为你并不知道自己能做出多大成绩。我更想给他们的建议是:做你自己。不断的去拍好片,如果好片拍到一定程度了,各种机会自然而然就来了,想不成为一个职业摄影师都难。但是如果你的水平没到一个程度,只是通过职业规划想变成这样的话,想都不用想,你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我一步一步走来是因为我热爱这项事业,我喜欢摄影,渐渐把它做好,做得更好,然后逐渐得到认可,得到很多机会,会给我一些条件让我继续拍摄,渐渐地我就可以把我的工作完全辞掉,完全干这件事。从经济等各方面就都有了保障,我就可以变成一个职业风光摄影师。

 

你热爱一件事情才能把它做好,把它做好了才有机会去谈职业和其他的东西。



《日出印象》 加拿大

 

大众摄影:摄影师要做到职业跟商业会有一定的关系,你是怎么处理个商业的关系的?


阿刘目前我在这方面做的也不是特别好,但在这方面我是有自己的理解的,我认为一个摄影师不能太商业,这是必须要做到的一点。因为我经历过商业-非商业-商业-非商业反反复复这么一个过程。到现在做了2年全职风光摄影师,对这方面有了一个比较好的认识。摄影,尤其是把它当做艺术来做不能太商业,不能成天脑子里很功利的想拍一张片子可以卖到什么地方去,可以为哪个机构服务,可以给我赚来多少收益。如果这么想,你的摄影肯定是受限制的。摄影师应该全身心的去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去拍自己喜欢的东西。商业上的推广、营销找专门的人来做。当然作品一定是要有质量的,能被大众接受具有一定艺术品位的作品。



《育空的极光一夜》 加拿大

 

大众摄影:风光摄影多年来在国内遭受诟病,因为拍摄的是一些唯美、画意的画面,好像跟社会不发生关系。你现在拍风光纯粹是为了美吗?背后有什么意义?


阿刘丑表现的是社会问题,美表现的是地球的漂亮,它最迷人的一面。反过来会让人觉得,如此的美丽,我要保护它。这都是有社会意义的,不能说表现美是不好的。但是很多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觉得就是记录一下美丽的景色而已,这个东西没意思,太沙龙了。反过来想,表现美会让人觉得它是这么美、这么脆弱,我一定不能让它变丑,这是它的社会意义。像我和美国的一些摄影师拍的帐篷头灯系列,有个人在山顶上扎个帐篷看银河。这就有很大的意义,它可以表现出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类在大自然中的渺小,还可以体现人的冒险精神。

 

很多艺术评论家他们已经形成了一种氛围,认为美的东西就要批判。他们从来没有深刻探讨过美的价值在哪,有没有价值。

 

谁说漂亮就应该批判?一定是拍那些丑陋的、濒死的艾滋病人、被战争摧毁的村庄才最有价值吗?难道美本身、一些漂亮的景致,从中能反映一些向上的精神力量的东西就是错误的吗?这是没有道理的。

 

反映社会问题是艺术家不可推卸的一个责任,但是也有一些艺术家是要宣扬美的,把好的东西给人看,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促使人奋斗。



《巨石山星海喧嚣》 意大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