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过文意和语法两方面的对比分析,探讨了“去以六月息者也”一句中“息”字在不同意义下结构划分的恰当性和语意阐释的可能性,得出郭注对“息”字的讲解不合语法,句意上也很难疏通。“息”字在此作“风”义讲无论从文意还是从句法来说,均是恰当合理的。而“息”的“风”义应是原有“气息”义在具体语境中的临时显现。 一 对句意的正确理解是不能脱离具体语境的,对“去以六月息者也”的理解同样不能脱离《逍遥游》的主题及其句意呼应关系,孤立地说孰是孰非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分析问题: 首先,从《逍遥游》的大语境理解这句话的用意。此句出现在文章的第一部分,这一部分主要讲“小大之辨”与“物有所恃”。其“小大之辨”的论述是为了说明大小任何事物都是有所恃的,而所恃就是一种依赖,一种束缚;正因为有所恃,故而才需要无己、无功、无名来突破这些束缚,以达到任意自在,无挂无碍的逍遥境界。因此,这一部分的核心主题是要说明万物是皆有所恃的,皆有所限的。而其中涉及的小大之辨只是从“大”“小”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一主题,即大鹏所恃为“海运则将徙於南冥”,所限为“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蜩与学鸠所恃为“決起而飞”,所限于“榆枋之间”;而“朝菌”“蟪蛄”“冥灵”“大椿”虽有“小年”“大年”的差异,“小年”不及“大年”,但终究都是有限的生命;宋荣子、列子虽超越常人,但都未能彻底摆脱外物的束缚。可以看出,庄子这里所举各例虽然主体不同,但说明的道理是相通的。无论“大鹏”“蜩与学鸠”“朝菌”“蟪蛄”“冥灵”“大椿”,还是“彭祖”“宋荣子”“列子”都受到主体之外的空间、时间、社会、自然等“外物”的束缚,都未能达到“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逍遥境地。在这一主题下,再来看对“去以六月息者也”的理解,不难看出“息”作“风”讲更符合主题。 其次,还可从文中的呼应关系来判断。一方面,文中说大鹏“海运则将徙於南冥”,“海运”即是海的运行,海的运行是和风密切相关的,这是一种经验常识。而大鹏作为“水击三千里”的大鸟,其自身重量决定了它必不能像其它小鸟一样“決起而飞”,其怒飞必然要借助风的推动才能获得“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力量,因此这里“去以六月息者也”的“息”当“风”讲更为合理;也与紧接的“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一句语意呼应,前后相承。另一方面,紧接着下一段开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的句首“且夫”二字,作为连词相当于“且”,有更进说明之意。例如:《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孔子为使说理浅显易晓,用“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作比来说明“相”的重要。这里,同样的,庄子用水之于舟的关系作比来说明鹏鸟之于风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在这里还有“而后乃今培风”一句,明确点明了鹏鸟南飞所凭借的是大风。既然这一部分是对前面内容的进一步说明,则有理由相信这里的“培风”对应的是前文的“六月息”。 二 “语法是具有很大的稳固性的。数千年以来,即有史以来,汉语语法是变化不大的;它靠着几千年维持下来的某些语法特点和以后发展出来的一些特点,以自别于其他语言。”(王力《汉语史稿》2004年版,246页)正因为汉语语法具有很大的稳固性,因此语法结构也必然具有历史的稳固性与历时的继承性。这样,就可以凭借句子的语法结构分析来判断句意,对“去以六月息者也”一句的理解,就采用了这个方法。为全面准确地分析此句的语法结构,本文将从内部层次分析的可能性与外部类比分析的现实性两方面来进行穷尽式的分析。 从内部层次分析可能性来说,需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判断:一是对“以”字短语的判断,即“以”字结构作定语还是补语;二是对“六月”的判断,即“六月”表示“六月份”还是“六个月”;三是对“息”字的判断,即“息”作动词还是名词。从外部类比来说,需要对“以”字和“者也”共现的句式及“以”字结构作补语等进行穷尽式分析,这种分析可以通过北京大学中国语研究中心(CCL)网络检索得以实现,以下例证即是立足于CCL的语料检索分析而来。详述如下: 首先,假设此处的“息”用作动词,“者”字只能理解为代词,构成“者”字结构,表示“……的人”“……事物”“……的情况”;而“以”字短语在句中可以有:“a.去/以六月息者也”和“b.去以六月/息者也”两种结构分析;从意义上来讲,“六月”可以表示“六月份”和“六个月”两个意思,因此,当“息”作为动词时,此句可以有如下理解: 第一种结构中“去”(V1)为动词,“以六月”修饰限定“息”(V2)字,再和“者”字构成“者”字结构,使其名词化,构成V1的宾语(O1)。意为“a1.(鹏鸟)飞离北海后用六个月时间休息/a2.(鹏鸟)飞离北海后在六月份休息”。同类结构的句子很多。例如: (1)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2)未闻以无翼飞者也(《庄子·人间世)》) (3)未闻以无知知者(《庄子·人间世》) (4)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孟子·梁惠王下》) (5)此夫以无寇失真寇者也(《吕氏春秋·慎行论》) (6)此所谓以忠信得罪于上者也(《史记·苏秦列传》) (7)而尧禹以身徇天下者也(《史记·李斯列传》) (8)太子奉冢祀、社稷之粢盛,以朝夕视君膳者也,故曰冢子。(《左传·闵公二年》) 其共同结构特征是:S=V1 O1(O1=“以”字短语 用同样的方法来分析第二种结构,“去以六月”构成动补结构(V1 A),“息者也”中“息”为动词(V2),和“者”字构成“者”字结构(V2 者)。因此,整个句子可以表示为:S=V1 A V2 者,意为“b1.(鹏鸟)用六个月时间飞离北海/b2.(鹏鸟)在六月份飞离北海”。通过类比可以看出,这样的结构分析是不合法的,因为在“S=V1 A V2 者”中,存在“V2 者”这一无法分析的成分,而除此句以外,也没有任何其它句子可以支持这种结构分析,说明此句是孤例,在语法上很难成立。在CCL所检索到的语料中,“以”字结构作补语只能以下列形式出现: (9)期以一月,六月而后反。(《吕氏春秋·恃君览》) (10)赏以春夏,刑以秋冬。(《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11)三年,春,王三月壬戌,平王崩。赴以庚戌,故书之。(《左传·隐公三年》) (12)使以十月入,曰:“良月也,就盈数焉。”(《左传·庄公十六年》) (13)令以九月种麦,日至而获(《管子·轻重乙》) (14)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礼记·经解》) 从语意上来说,虽然b1前半部分的动补结构能够对应郭象所言“大鸟一去半岁”之意,但“息者也”出现在这里,在语意上显得扞格不通。因此,这种结构划分是错误的,也就意味着郭注对此句的理解不正确。b2同理。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如果将“息”理解为动词,“者”字作为代词,那么,只有第一种结构分析“去/以六月息者也”是合法的,其句意也不是郭注所说的“夫大鸟一去半岁,至天池而息”,而只能是“a1.(鹏鸟)飞离北海后用六个月时间休息/a2.(鹏鸟)飞离北海后在六月份休息”。 假设“息”字作为名词,“者”字作为代词,“以”字短语也可以有两种结构划分:“c.去以六月息/者也”和“d.去以六月/息者也”。这两种划分哪种是正确的呢?先看下列例句: (15)是皆求名实者也(《庄子·养生主》) (16)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庄子·逍遥游》) (17)虚而待物者也(《庄子·养生主》) (18)子曰:“夫道,载覆万物者也”(《庄子·天地》) (19)孔子曰:“彼,假脩浑沌氏之术者也”(《庄子·天地》) (20)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礼记·大学》) (21)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 (22)此皆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者也。(《韩非子》) (23)未有不扬威以弭乱,震武以止暴者也。(《三国志·陶谦士上太祖未可罢兵书》) (24)且何谓为比?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文心雕龙·比兴》) 可以看出,动词结构(VP)后加“者”构成“者”字结构,再和“也”相连来表示一种判断或肯定语气,在古汉语中是一种常用句式。而“去以六月息/者也”正好符合这一句式要求,“去”为动词,“以六月息”作“去”的补语,“者”字使这一动补结构名词化,而句尾“也”字帮助表示肯定语气。而“去以六月/息者也”中,“去”为动词,“以六月”作“去”的补语,“息者也”无法分析,故而这种划分也是错误的。从语意上来说,“d1.飞离北海用六个月的时间风/d2.飞离北海在六月份风”两种理解都是不通的。因此,在“息”作为名词的条件下,只有“去以六月息/者也”这一结构划分是正确的。从句意上来讲,可以有“c1.飞离北海凭借六月的风/c2.飞离北海凭借六个月的风”两种理解。 经过以上两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去以六月息者也”可以有“a、c”两种合法的结构分析和“a1、a2,c1、c2”四种语意解释。既然可以有多种结构划分和不同的语意解释,那到底哪种解释是对的呢?首先可以排除的是c2,因为按照事理,不可能有“六个月”的风;其次,结合前后文意,“a1”和“a2”两种解释也很难说通,因此合理的解释只能是“c1”。 既然“息”作“风”讲的“c1”符合文意,那么庄子所说的“六月”有没有“大风”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历法的使用问题,也即庄子在这里所说的“六月”指的是周历、商历、还是夏历呢?《庄子·达生》中有这样一段话: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 其中对“五六月”有两种注释,一为“五六月,粘蝉时也。”①一为“学之五六月”②。(按:以下文“不以万物易蜩之翼”可知“痀偻者承蜩”必是在蝉羽化之后,蝉以阳历六月末开始羽化,其寿命少则七八日,多则十几日。以其群体活动时间来看,也不过从六月末始至九月终,亦不过三四月时间而已,何来五六月之学习。)比较而言,“五六月”作“粘蝉时也”是妥当的。借此我们就可以判断庄子所采用的历法。以蝉的生长规律来看,蝉在公历七八月之间活动最为活跃,痀偻者承蜩在五六月之间,此五六月应即是公历七八月。因此,庄子所采用的历法当为夏历。夏历六月即公历七八月之间③,七八月之间, “北冥”是否有风呢?且看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气象学家黄荣辉的观点:“东亚季风系统是全球气候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流系统,它的特征是:在夏季东亚地区盛行暖湿的西南气流,而冬季沿我国华北、东北、朝鲜半岛和日本盛行干冷的西北气流,并沿我国东海、南海和东南沿海盛行东北气流。”(黄荣辉,《东亚季风气候系统变异和我国重大气候灾害发生机理研究进展》,2010年,202页)“东亚季风系统冬、夏季风年系统循环首先表现在初夏对流层下层偏南风的经向北进与8月中下旬南撤上。陶诗言等指出亚洲季风最早在南海地区爆发。Huang等利用再分析资料的统计结果指出南海夏季风一般在5月中旬爆发,即大约在5月第四候爆发。陶诗言等和黄荣辉等还指出东亚夏季风在南海爆发后,它将经过第二次北进和第三次停滞,最后于7月中下旬偏南季风到达华北和东北地区以及朝鲜半岛半部。但是,东亚夏季偏南风的南撤是非常迅速的,这是东亚季风系统年循环的重要特征。一般从8月中旬以后,偏南季风迅速从东北、华北一带南撤,在不到两周内南撤到华南,之后到达南海上空,并在那里停滞到10月中旬。”(黄荣辉《东亚季风系统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我国气候异常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2008,694页)以此判断,因东亚季风的周期性变化,七八月之间正是东亚季风夏季风盛行及迅速南撤的时期,这也和“鹏鸟”徙于南冥的时机相暗合,且以东亚季风的影响范围观之,“北冥”必不会超出以上范围,所以“去以六月息者也”中的风是真实存在的。同时,鉴于东亚季风具有“经过第二次北进和第三次停滞,最后于7月中、下旬偏南季风到达华北和东北地区以及朝鲜半岛半部。……一般从8月中旬以后,偏南季风迅速从东北、华北一带南撤”这一特点,和“息”的“气息”义相贴合,这也就解释了庄子在此之所以用“息”字而不用“风”字的合理性。 注 释: ①见唐·陆德明《经典释文》。 ②见清·王夫之《庄子解》。 ③论文统计了近40年来夏历6月与公历的对应情况,夏历6月只对应 公历7月的有11年,占27.5%,对应7、8月之间的有29年,占72.5%,其中六月最后一日在公历8月10日(包括10日)以后者有19年,占47.5%。 (曹志坚 兰州交通大学文学院 730070) |
|
来自: 昵称32282195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