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但愿从未读过《三国》”

 风过竹笑 2016-07-17

一、“如果不知道故事的最终结局,那多好啊”

小时候读书,想象力丰富,画面感比较强,有时还自带场景配音。所以少年时读到的三国,光怪陆离,声色俱全,铁马冰河,义薄云天,它代表着我们对侠义、智慧、光明这些美好字眼里的世界的向往——就像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写的那样,它类似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一种从来不曾实现而且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憧憬。

读完三国呢,便没勇气和心思再读一遍,往事不堪回首一样,因为凤雏在落凤坡会死掉,关羽会大意失荆州,张飞被两个无耻小儿杀掉,刘备大军被火烧七百里,赵子龙会抑郁而终,诸葛亮会命陨五丈原,姜维也没能力挽狂澜,而蜀国在苟延残喘几十年后,亡了。

没法不知道这些。没法一气呵成地去再读一遍。就像我们没法再和前任再次相爱一样。

读《三国志》的时候,看到陈寿写的硬邦邦的一团字——然亮才,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于是不由地感慨:原来诸葛亮没那么神机妙算,哎。

最大的震撼是,无意中也看到的一段文字,说曹操的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而这时来源于曹操年轻时,看到董卓起兵作乱时的感慨——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但愿从未读过《三国》”

小时候直欲燃烧般的憧憬和执念,在读了很多真实的史料后,我们知道了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历史是个什么样子后,对英雄的崇拜,对正道的追求,渐渐地灭掉了。

二、“再也不读《三国》”

任何小说,都是一个以庞大的语言词汇构筑起来的独立的世界,有时候他喋喋不休地在讲述着什么,有时候安安静静一言不发,有时候在门上上一把锁我们就懂了。

对于我这一代人来说,电视网络的高速发展,对三国演义的感觉又不一样了。每次读到七擒孟获那段,我一直记得我捧着一碗面,大喊,用火攻啊的场景,因为很多都是先在影视剧中看到这些人物形象,然后可能再去读原著小说。看着那些个角色与明星一一对应,其实是一种很特别的感觉。

后来再读一遍原著,竟能把鲍国安、唐国强、濮存昕、陆树铭这些人和原著里面人物无缝对接,一边感慨“某某真是老戏骨”,一边替刘备出谋划策,给蜀汉那边的失误扼腕叹息。虽然早有防备,读到诸葛亮命丧五丈原那段,咯噔一下,心脏猛然一沉,怅然若失。

后来朋友推荐给我这个蜀粉一本民国时期连载的小说,周大荒先生的《反三国演义》。虽然周讲故事明显不如罗贯中,但是他惯着我们这些蜀粉,“为一干英雄代造完成一统时局,为马超、赵云一时名将打抱不平,令其吐气”,满足了读者们私下里的小心眼的、理想式的、和正史唱反调的需求。

你看,徐庶没上曹贼的当,庞统没死在落凤坡,阿斗没继承皇位;吴国偷袭荆州计划流产,时不时地来个天灾人祸;魏国那边,节节败退,曹熊、曹丕、曹休这几位都殉国了,但庆幸的是,曹植反对废汉自立,逃去了北边边境,还活着。老东西司马懿处处擎肘,最后还被诸葛亮用地雷给炸到天上去了,诸葛亮最后功成名就,被封了王——假黄钺左将军都督雍梁并冀幽青徐兖八州诸军事雍州牧诸葛亮,被封为琅琊王。看这名号、这头衔、这地位,我们大叹一声,这很孔明嘛!

“但愿从未读过《三国》”

周大荒大概是马超和赵云的骨灰级粉丝,到处给他俩出气,形容他们是“兼资文武,雄烈过人”,笔下马赵二人南征北战,声东击西,未逢敌手,打起仗来,天雷勾地火,暴雨袭荒原,尤其以一个说书人的口吻来讲,特别解气——那锦马超,狮盔兽带,手持长枪,听弦闪箭,那万箭竟是伤他不得,不消数日,许昌城破。当日,他面色惨白,饮三杯白酒,生啖那华歆肉,手掘曹贼七十二座墓冢,报仇杀父之仇,古语云,血勇之人,怒而面赤,脉勇之人,怒而面青,骨勇之人,怒而面白。铮铮铁骨,好一个骠骑将军也。

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们说的,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戏曲越听越有味儿,听书的话也听一遍足矣。

仔细读一遍周的《反三国演义》,逐渐发觉,相对于《三国演义》来说,它显得单薄的多。故事的有趣之处,就在于和读者们“对着干”,就像金庸把萧峰写死了,杨过写残了一样。

好的小说家,懂得在行文中巧妙地安排悬念和事故,有的地方,有悬念没事故,虚惊一场;有的地方,没有悬念但有事故,悲从中来;有的地方,悬念丛生,或虚或实,明刀暗箭,指桑骂槐,然后等人的情感心思积攒到一定程度,开始猛然的毁天灭地,哐当一声,以最大力度、最大密度的手法让悲剧爆发出来。

圆润的故事,读一遍就嫌腻了,像是无锡的点心,太甜,齁;而好故事,就应该咸点,辣点,让人产生那种对咸辣裹挟而来的畏惧感。

《三国》的魅力,就在于此。

三、“假装没读过三国”

先说点其他的。三国鼎立,这个说法其实不太正确,东汉共有十四州,曹魏是独占十个半(半个荆州),孙吴拥有两个半,蜀汉只有益州一带,尽管四川物产丰富,是个类似于今天广东那样的超级大省。但论人口和兵力,曹魏人口超过四百万,兵力约50万,五倍于蜀汉,两倍于孙吴。也难怪魏国将领们在后诸葛亮时代嘲笑蜀国,说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即使这样,我们为什么还喜欢蜀汉?不是因为荀彧贾诩司马懿等人就真比诸葛亮差多少,夏侯憞、张辽、许褚、徐晃、典韦这五位也未必打不过五虎上将,而是我们都被罗贯中惯坏了,而是我们对蜀汉得到天下的执念,对弱小但有骨气的人的同情所产生的执念。

举个例子。

《圣斗士星矢》里面,青铜五小强位阶没黄金圣斗士高,装备也没有人好,战斗经验也不够,就是凭借着这口“人不可能被打败,只能被毁灭”的这口气去挑战远比自己强大的多的人。

刘备要逆历史潮流,打着复兴大汉的名号,这是死撑;诸葛亮最后几次北伐,在经济学的角度上是劳民伤财,穷兵黩武,这是死撑;关羽不投曹营,过五关斩六将,这也是死撑;再往回说,孙刘对曹操的赤壁之战,在战前也是一场死撑,曹操面对袁绍的大军,在官渡那也死撑过。

某种意义上,把英雄奸雄的概念摘下,最让我们感动的,正是这些死撑,对抗,和不妥协。正因为有这些,他们才和我们一样。

如果没有看过三国,那就把书倒过来看。研究小说写作技法的弗兰克·克莫德多次表达过这个意思:一个故事的结局,往往是提纲挈领的,它使此前的一切显出了意义,开篇、中段似乎只是为了它而存在。

《三国演义》的结尾,私以为比《水浒传》的结尾要好的多,大概是小说结尾中最大气磅礴、最汪洋肆掠、也最舍不得、最伤感、最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一个:

高祖提剑入咸阳,炎炎红日升扶桑;光武龙兴成大统,金乌飞上天中央;哀哉献帝绍海宇,红轮西坠咸池傍!

何进无谋中贵乱,凉州董卓居朝堂;王允定计诛逆党,李傕郭汜兴刀枪;四方盗贼如蚁聚,六合奸雄皆鹰扬;

孙坚孙策起江左,袁绍袁术兴河梁;刘焉父子据巴蜀,刘表军旅屯荆襄;张燕张鲁霸南郑,马腾韩遂守西凉;

陶谦张绣公孙瓒,各逞雄才占一方。曹操专权居相府,牢笼英俊用文武;威挟天子令诸侯,总领貌貅镇中土。

楼桑玄德本皇孙,义结关张愿扶主;东西奔走恨无家,将寡兵微作羁旅;南阳三顾情何深,卧龙一见分寰宇;

先取荆州后取川,霸业图王在天府;呜呼三载逝升遐,白帝托孤堪痛楚!孔明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将天补;

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劳;钟会邓艾分兵进,汉室江山尽属曹。

丕睿芳髦才及奂,司马又将天下交;受禅台前云雾起,石头城下无波涛;陈留归命与安乐,王侯公爵从根苗。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而且倒过来看,未必没有意思,你且看,起初三国鼎立,互相有小摩擦,越打越乱。蜀汉地盘呢,越打越小,但是天下越来越太平;曹操也不想篡汉自立了,打着打着十八路诸侯也各回各家了,董卓滚回西凉了;诸葛亮功成名就归隐山林了,刘关张三人呢,回到桃园结义去,约定大隐隐于市,刘备织鞋贩履,张飞杀猪屠狗,关羽做个警察叔叔,为建设东汉和谐社会做贡献,不消数月,黄巾之乱平息,天下民心归汉,人民安居乐业。

假装没读过三国,也可以这么看——看完赤壁之战,看完三气周瑜,看到刘备取得益州三国鼎立后,最多最多看到七擒孟获那,把书扔到一边,嘟着嘴,说不看就不看。

去他妈的五丈原,以及司马昭你个锤子。

有时候在某个聚会的场合,起初互相不认识,还扭扭捏捏,然后聊起三国,就像说起江湖上的切口,相视而笑,引为同道中人。

又或者遇到爱读三国的女生,围在她宿舍楼下,把自己搜刮、积攒、偷窃来的小故事,说给她听,譬如刘备手下有个官员叫费诗,字公举。如果刘备这么叫他,公举公举啊——是不是很傲娇?

“读过三国,真的是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