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图文,抄袭必究 其他公众号转载请留言并注明出处 欢迎各位在朋友圈分享 我常常会想一个人的穿衣风格从何而来?一个人对颜色的搭配能力从何而来?一个人的审美品位又从何而来?是影视剧里的明星示范还是时尚杂志上不食人间烟火的模特大片呢?其实都不是,这两者只是展示时尚,而不是缔造时尚。 如果永远学着别人穿衣服,那充其量是个舍得掏钱跟风的人,而不是创造自己独立风格的人。时装设计师是引领潮流的人,那么他们的灵感又从何而来呢?到底是什么决定了什么是时尚呢?时尚就是跟着广告买买买吗? 我有一个法国设计师朋友-奥黛丽。前些年,她经常来中国。她受邀给成都市的皮鞋产业园区的年轻设计师们做设计培训。作为她的翻译,我有幸也参加了所有的培训过程。中国设计师们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设计师怎么才能有设计灵感?她的回答是,博物馆,美术馆,旅行,观察生活。当她问所有的参加培训的设计师经常去逛什么样的博物馆或美术馆时,全场陷入了沉默。 第二天下课,一个年轻的女设计师抱着一本资料,非常害羞地要求我帮助她和奥黛丽老师沟通。女孩打开那叠资料,是她搜集的绣花鞋图片。女孩说她一直喜欢老式的绣花鞋,但是从没想过也不敢从绣花鞋里出发去设计什么,因为那很土。 法国设计师奥黛丽如饥似渴地翻看着中国绣花鞋的图片,目瞪口呆地听着这个年轻中国设计师的话。她忽然明白了为什么她上课时讲画面分析,大家象是在听天书。 我告诉奥黛丽成都郊区有个三寸金莲博物馆,虽然展厅主题是旧中国被迫缠小足的女性,但是里面有不少绣花鞋的藏品。于是,我们决定安排一下,先把大家拉到博物馆去看绣花鞋,再说说设计这回事。 在培训结束的时候,奥黛丽非常郑重地告诉全班设计师同学:“你们一定要经常去美术馆,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么优秀,是你们的宝藏,你们要牢牢地抓住。法国人从会走路开始,就跟着爸爸妈妈周末上美术馆了。去美术馆是一件每个人都应该经常做的很生活化的事,和吃饭看电影一样。” 在法国,我经常买杯咖啡,带个墨镜坐在街头,用心观察来来往往的法国女郎。为什么她们能很轻松地驾驭各种颜色,很有创意地混搭,为什么她们那么有自己的风格?而我稍微穿得与众不同一点就很没自信,老是担心别人会笑我呢? 法国女人对美的理解以及她们自身的优雅气质,是来自法国的美术馆,而不只是自时尚杂志。 明白这一点以后,我也开始去美术馆。每次去都能看见法国父母带着孩子看画。当小不点们大着舌头说好美的时候,我都会觉得:有些差距,真的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才能弥补。 1965年,已故的一代法国时尚大师伊夫.圣.洛朗(Yves Saint Laurant)在他的高级定制秀中推出了系列作品-“蒙德里安裙”。这组名为“致敬蒙德里安”的作品是奠定伊夫.圣罗兰在时尚界江湖地位的神来之作,也是时尚界和艺术界跨界合作的开始。
皮特.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 )是20世纪30年代的荷兰画家,几何抽象画派的先驱。在他的代表作-抽象画《红、黄、蓝的构成》中,黑色线条将画布切分成几个大小不同的矩形,巧妙的分割与组合使平面抽象成为一个有节奏的动感画面。 如果再看看蒙德里安早期的作品,即使作为一个艺术的门外汉,我也能感受到蒙德里安以及众多象他一样的艺术家们为了美学向前发展,为了世人审美观的简洁化,抽象化,现代化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也许这就正是为什么,大碎花远不如方格和条纹更能代表我们的时代的原因。 社会不停向前发展,人们的思想也随着时代前进。文学,艺术,音乐,美学,设计,时尚等等,都是社会前进的镜子。时尚并不是几个设计师拍拍脑袋想出来的新花样,它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思想前进反应在人们的穿着上的现象。 想拥有属于自己的穿衣风格和审美品位,就必须真正地理解美。想真正地理解美,就要去美术馆。 我是一个没有任何美术知识的人,我只是用眼睛和心灵去感受:每一副画的背后,都有一个大师在用他/她的灵魂告诉我什么是美。 今天是我第三次走进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第三次在这天台上眺望这座号称世界上最美的城市。 我不想叠叠不休地介绍一堆自己根本拎不清楚的美术史,我只想请你一起,静静地看:这些线条,这些色彩,这些瑰梦,这些力量.... 试想这是一件旗袍的面料
四个小时已经过去了,我又累又渴,不得不离开。来自全世界的人们还在蓬皮杜艺术中心的门口耐心地排着长队,耐心地等候美的召唤。 邂逅法兰西二十年, 葱葱收获做女人最重要二字- “自信” 。 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奔四,身高162,体重150。 反抗审美暴力-谁规定了我不能美丽 ? 和你分享葱葱与法国的一切: 大码女装穿搭,生活感悟,艺术设计, 家居美食, 异国婚姻,法式育儿 ... |
|
来自: luoqingyou >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