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我听最通俗的卡拉扬(二)

 阿里山图书馆 2016-07-17


说到小夜曲,就要提莫扎特,卡拉扬1984年的 K.239(DG)和1961年的 K.525(EMI),都是极为考究精致的演奏,但卡拉扬的莫扎特,总让人觉得形式大于内容,富丽堂皇的宫廷色彩多过质朴真挚的平易表达。而1997年EMI 出的卡拉扬战后历史录音系列里有他1949年的 K.525,和 VPO 合作,相当的质朴本分,也难怪,这是他受莱格支配时代的成果。

 

▼ EMI卡拉扬战后历史录音系列




收录上面说到的莫扎特 K.239 小夜曲的那张唱片是一张以巴洛克作品为主的专辑,内收有阿尔比诺尼的G小调柔板、巴赫的“咏叹调”、帕赫贝尔著名的卡农。这些曲子,DECCA1960年代有个明欣格尔指挥斯图加特室内乐团的录音很是有名,明欣格尔的古风传达是学术和欣赏价值并重的。卡拉扬更多地注入了自己的精神气质,让一堆古意曲调,焕发出令人肃然起敬的气象,巴赫的“咏叹调”里,卡拉扬达到了独对上苍娓娓倾诉的平静之境,这是他的音乐陈说里的罕见时刻——他的古意更多的是他浪漫严谨结合的一种想象力呈现。



要说古意,没有作品比雷斯庇基想象中的罗马气象更古,卡拉扬的指挥表明真正的古风,大概也只存在于发思古之幽情的个人内心。雷斯庇基的罗马其实是现代人对于罗马往日荣耀的缅怀通道,卡拉扬让这通道切实地跟今人的感觉世界相通,那是现代人的精妙配器编织而成的另一个仿古建筑,是色彩的逼真描绘和故国情怀的混合体。《罗马之松》和《罗马之喷泉》,在卡拉扬手里,散发出一流的光芒和气派,远胜于作曲家好友托斯卡尼尼局促骚动的那个罗马。罗马三部曲中,大概《罗马之节日》的整体高度难以入卡拉扬法眼,所以他选择了雷斯庇基的琉特琴古调和舞曲的第三组曲来为DG 1970年代录制的这张唱片做补白,卡拉扬此版,也许只有莱纳的RCA版(也只收《罗马之松》和《罗马之喷泉》)可以一比,虽然《罗马之松》里作曲家指定的夜莺的鸣叫之声,在卡拉扬的录音里,被一种学名为“山鸫鸟”的飞禽的叫声取代了。




▼ “山鸫鸟


斯梅塔纳《我的祖国》里的《伏尔塔瓦河》,加上新近发行的战时录音,卡拉扬一生录过多次,可见此曲在他心目里的位置。他的任何一次演录,都是声势浩大的壮观之景,但缺少一种发自肺腑的自豪流露,这是庄严有余的滔滔大河,非观之可亲关乎血缘的母亲河。如果一定要选一个卡拉扬的录音来收藏,建议选他1984年的 DG 版。

 

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的拉威尔配器版,唱片录音何可胜数,卡拉扬1967年 DG 版音效未必出彩,但此版就其整体气势之贯通不绝,漫步主题的从容充沛,牛车的酷似罗马军团阵势,基辅大门的巍然不可撼动几个方面评估,的确鲜有对手。



▼ 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 “牛车”- 拉威尔配器版


说到“强力集团”,里姆斯基-科萨柯夫的《天方夜谭》不容遗漏,卡拉扬1960年代的录音是他盛年时期散发力度强势和浪漫柔情的代表录音,现在的各种卡拉扬柔板合集里,第三乐章“王子与公主”总是少不了被选中,需要指出的是,担任小提琴独奏的米歇尔·施瓦伯,是 BPO 的小提琴首席,卡拉扬后来的维瓦尔第《四季》录音,以施瓦伯独奏的那版更有听头,虽然更多的人选择少女时代的穆特独奏的录音。

▼ 里姆斯基-科萨柯夫《天方夜谭》



维瓦尔第《四季》- 米歇尔·施瓦伯 / 卡拉扬



卡拉扬的李斯特(DG),总令人想起瓦格纳。李斯特喜欢即兴发挥甚至逞才使气,终究没有像瓦格纳那样,把乐思凝练熔铸成浩大不绝的篇章。卡拉扬指挥李斯特的交响诗,其浓墨重彩随意挥洒,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可谓并世无两,其中最值得一听的是《前奏曲》和《匈牙利幻想曲》,《前奏曲》曲风,也最具备瓦格纳源头意味,卡拉扬在曲中灌注之雄强精神,的确令人震惊。《匈牙利幻想曲》的关键,还是俄罗斯钢琴家切尔卡斯基的非凡演奏,印象中,这是卡拉扬指挥的含有独奏声部的录音里钢琴表现最抢眼的。卡拉扬和李斯特相通的地方,都是进入某种境界以后,对于人世间的傲视睥睨,骨子里,还是他身上的一种冷的特质在支配着音乐整体流程。



▼ 李斯特《前奏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