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操是个大文豪!

 华书馆 2016-07-17




与小说中的“奸雄”形象相反,历史上的曹操是个性情中人,他从不掩饰自己的思想感情,真正是文如其人。近人陈子展教授《谈曹操》一文中评论曹操其诗其人:“慷慨悲凉,千古绝调,其诗之风格恰与其人之人格相称。修辞立其诚,迥非后世之独夫民贼盗国擅权。”


鲁迅先生也说曹操:““胆子很大,文章通脱得力不少,做文章时又没有顾忌,想写的便写出来”,如开篇我们提到的众人让他废帝自立时所说的一段话:“假若天命在我,我愿当周文王”,真是真人的真话!


曹操的散文也写得也好。鲁迅称曹操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是说曹操的文章,思想解放,不受陈规束缚,突破传统的写作规范而自出机杼。


曹操散文的突出特色是清峻通脱,即文意清楚,没有废话。这与他的为人一样:洒脱随意。如他写于汉献帝初平元年《答袁绍》一文,便是一篇说理透彻、慷慨悠深之作,这篇文章是针对袁绍约结他另立幽州牧刘虞为帝所作的拒绝词。通篇没有一句客套话,都是直抒胸臆之语,真正的言为心声。文曰:


董卓之罪,暴于四海,吾等合大众,举义兵,而远近莫不响应,此以义动故也。今幼主微弱,制于奸臣,未有昌邑亡国之衅,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诸君北面,我自西向。

全文不长,但却层次分:


首先,指出明董卓之祸,海内震动,自己兴兵讨贼,远近响应,乃人心所向;接着,直斥袁绍另立刘虞为帝,必然导致朝廷分裂;而听凭董卓劫持献帝,则是让董卓“倚王室之重”进一步横行天下,将会导致更大的灾难与动乱;最后,曹操公开表明他的观点,如果众人不同意他的意见,他将独自举兵讨伐董卓、迎回献帝。曹操在这篇文章中义正词严地表明:他既不能与祸国殃民的董卓共存,也不能与趁国家之难、图谋不轨的袁绍同处,人格力量昭然若揭!



曹操还很重感情,是个念旧的人,他的《祀故太尉桥玄文》,就是一篇怀念故人桥玄的文章,写得极哀感沉痛,表现了强者曹操心灵深处柔软的另一面。

桥玄是东汉未年的名臣,曾做过大司徒,太尉,在当时名气很大。那时候的曹操还是一个无名小辈,桥玄初次见到曹操,就大感惊异,对曹操说到:“天下将要大乱,将来安定国家的人必是你”!曹操对桥玄的欣赏非常感动,视为知己。后来,他带兵经过桥玄墓,看到墓上杂草丛生,不由想起往事,感慨万端,写下这段祭文:


故太尉桥公,懿德高轨,泛爱博容。国念明训,士思令谟。幽灵潜翳,哉缅矣!操以幼年,逮升堂室,特以顽质,见纳君子。增荣益观,皆由奖助,犹仲尼称不如颜渊,李生厚叹贾复。士死知己,怀此无忘。又承从容约誓之言:‘徂没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怨。’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之笃好,胡肯为此辞哉?怀旧惟顾,念之凄怆。奉命东征,屯次乡里,北望贵土,乃心陵墓。裁致薄奠,公其享之!(《后汉书.卷五十一》


文章开头,首先回忆了太尉桥玄生前博爱惠人的品德和死后人们对他的怀念,表达出伊人远逝、天人永隔的悲痛;


接下来,便将笔墨移向自身,追叙太尉桥玄生前对自己的奖掖之恩。回忆桥玄生前与自己“从容约誓”的往事。桥玄生前曾对曹操说过:“我死去后,你如果路过我墓前,不用斗酒只鸡祭奠我,管叫你车子一转动,就让你肚子疼得不能行动,你那时可别怪我。”


桥玄平日说的本是“戏笑之言”,诙谐幽默,却又融注真情,从中见出当年桥玄对曹操的挚爱。曹操在奠祭桥玄的时候,脑中又涌出这段往事,不禁历历道来,使人千载之下,犹能确切地体察得到当时曹操的心情,而桥玄的音容笑貌也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后世读者眼前,让人对这位有知人之明的长者追思不已。


曹操的散文中还有不少名篇,其中写得最好的是《让县自明本志令》,这是中国散文史上有名的一篇文章。全言文一气呵成,浑然一体,不忍断句,故录全文如下: 

    
         孤始
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孤复定之,遂平天下。

身为宰相,人臣之位已极,意望已过矣。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

今臣将兵三十馀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然欲使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已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曹操这篇文章写得直率真诚,没有一点虚饰。因为当时他已加封为魏王,功高震主,有人劝他交出兵权,以表示对朝廷没有二心,曹操故写此文表明自己的功业与态度。




他的一句“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决不是自大之词,而是客观地评价了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光明磊落,字字真挚,大有当今治国平天下,舍我其谁的气概,非曹公不得道出;而他不交出兵权的原因是“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更是心臆之语。


文章在演绎平畅中叙述个人历史与心中所想,说的全是实话,既分辩自己毫无篡汉之志,又显示出为汉室所能作出的贡献;在述志的同时兼有几分说理,于心中极度不平之中又夹带几许自豪情感。接下去,向世人陈述自己热爱汉室之衷情。


曹操在文章中先说有人怀疑他有“不逊之志”,使他心中深为不安;随后称引齐桓、晋文奉事周室的美德,表明自己虽在平乱中取得显赫武功,同样也能够忠心于汉室;再以乐毅忠于燕、蒙恬忠于秦为例,说明曹氏受到汉室重用已经超过三世,在情理上也一定能做到象古人那样,永忠汉室,不容置疑。


曹操死在东汉建安二十五年,享年六十六岁。在中国历史上,政治家不少,文学家也不少,但有几个像曹操这样文武双全的政治家兼文学家呢!唯大英雄真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我曾在少年起就读过不少写曹操的诗歌,但印象最为深刻还是清代“岭南三大家”之一的陈恭尹写《邺中》,以此做为本文结语:


山河百战鼎终分,叹息漳南日暮云。

乱世奸雄空复尔,一家词赋独怜君。

铜台未散吹笙伎,石马先传出水文。

七十二坟秋草遍,更无人表汉将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