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你如是| I love you the way you are

 长沙7喜 2016-07-17

旅美多年,虽然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与自己的认知迥然不同的人和事,但基本上99%的事情都可以理解为文化差异(culture shock),唯独一件事情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很多年以后才顿悟一二。

要说这个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得先来啰嗦点别的人和事。

(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对西方文化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美国人重视家庭的程度远远高于我们曾经的想象。 比如在美国约人吃饭谈工作谈生意几乎都是lunch,除非关系很近的亲朋好友一般不会约人晚餐。白天奉献给工作,晚餐是留给家人,留给能进入自己私生活的人。而中国人的应酬不光是晚餐,还可能有后面的卡拉ok等等,回到家也许老婆孩子都睡了。



美国人重视家庭的另一体现是亲子关系。 大部分的美国老百姓带孩子都不请保姆亲历亲为。从娃出生一把屎一把尿自己带孩子,到早教时期陪读绘本,陪玩,陪打球,不知搭进去多少个平淡的日日夜夜。实在忙不过来了最多请个babysitter照看个几小时。记得我刚生娃那会请了个华人住家阿姨,人很好除了帮忙带孩子还帮我做些家务。 产假后回去上班跟同事聊天说起带孩子我提到nanny(保姆)一词,白人同事几次好心纠正我的用词: babysitter. 直到后来她搞清楚我请的的确是住家阿姨不是纯看孩子的babysitter后说了一句wow ,我感觉她以后看我的眼神都不一样了。因为在她们眼里,nanny和babysitter不一样,nanny按月按年付工资,普通的美国家庭不会请nanny,都是当妈妈的自己带孩子,babysitter则是按小时付钱来救火的。而我们中国老百姓家里有了娃后保姆是标配好吗?!  

这是生活习惯的不同,但不是我要说的点。

全天下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这点我从未怀疑,本文绝不是要分孰高孰低。 而是如果从陪伴上来说,无论从时间还是情感交流上,美国的父母做的秒杀大部分的中国父母。我们中间多少人都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大的,又有多少人小时候每天晚上有睡前故事听,有good night kiss. 


美国的父母爱得张扬,中国的父母爱得深沉。不得不承认,我更喜欢这种张扬的爱,毫不掩饰的表达。每天给孩子无数个拥抱,无数个吻。参与他/她大大小小的每一个活动,陪伴每一次成长,照顾到他/她每一个情感需求,除了陪读还有谈心,从這点上来说,美国的父母可谓鞠躬尽瘁,尽心尽力。


可是,这样鞠躬尽瘁尽心尽力的亲子关系,等到了孩子成年之后,这种家庭关系,这种人情,怎么就变了样,变得我有点不能以'文化差异'四个字来简单概括理解了呢?

我一直在观察美国人成年之后和自己的原生家庭,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来往互动: 像一首歌唱的:“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爱依旧在,只是画风转变得不同,变得客客气气,变得一点儿也不腻歪。如果不在同城,就是圣诞节或者感恩节短暂的相聚,即便同城也仅仅是一年几个重要节日的几次聚餐,仅此而已。曾几何时,那种曾经的腻歪不再,曾经的陪伴不再。从此界限分明,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钱。

我一个男同事Andrew,出生在一个传统的美式大家庭里,家里兄弟姐妹诸多大家关系都很融洽且都住在同一个城市。他太太是一名护士在一个妇产科医院工作。 护士的工作是每周上三天班,每天工作12个小时,每周休息4天。这种特殊的工作时间使得他们夫妇可以在两人都上班的情况下完全不用babysitter不用老人工作带娃兼顾。 具体操作就是他白天工作晚上带娃,他太太每周上三个夜班早上回家洗个澡后接手带娃,一起吃个早餐然后他去上班,下班后再接手带娃,太太再去上夜班。对的,你没有看错,这么做等于就是两人24小时都没有连续睡眠的时间,不是在工作就是在看孩子,趁孩子睡觉的时候打个盹。他们请不起babysitter吗?绝不是,他俩的收入都不错,要知道美国的护士收入高于普通白领。 我们觉得不可思议,他俩却甘之如饴,还连着生了三个孩子。 我问他如果实在实在忙不过来的时候咋办,他说他妹妹住的地方离他十几分钟车程,实在实在忙不过来他会请妹妹来家里看几个小时,但是,他会给妹妹付babysitting的钱。我有点方,亲妹妹啊,又不是长期给你带娃,谈钱伤感情的好么?于是我逗他,你如果请你父母帮你看孩子呢也付钱吗?Andrew幽默地说:they pay us to watch my baby. (他们如果来替我看孩子得给我付钱). 一句玩笑,看得出来他们关系融洽,爷爷奶奶爱孙子那种拳拳之心跃然而出,但仍然,帮带娃,没必要。


我必须说,虽是句玩笑,但这句玩笑稍稍挽回了一点人情分。

另一个女同事Carol女儿当时11岁,她经常跟我聊她和她女儿之间的一些互动,包括她女儿开始发育了,有小男朋友了,她怎么给她制定拍拖制度,给她有关和男孩交往的一些建议注意事项等细节,听得我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好的一种母女关系。她女儿生来对中国文化着迷,小学的外语选修课全年级只有她一个白人选了中文。 Carol的先生是犹太人富二代,(在美国一般犹太人都很有钱)。犹太人的成年礼Bar/Bat Mitzvah分别是男孩13岁女孩12岁,她公婆给家里每一个孙辈成年礼的礼物是,任选世界上一个国家,爷爷奶奶带这个孩子去旅行,这一趟旅行头等舱,总统套房等各种顶配的花费由爷爷奶奶出钱。 除此之外,其他的时候都只能是经济舱普通酒店,(我喜欢这种带你见过最好的世面但你仍然要学会吃苦耐劳自强自立的教育理念)。她说她女儿已经早早选定了自己的成年礼目的地--北京。我逗她,将来你女儿要是去中国工作给你找个中国女婿留在咱们中国了咋办。女强人Carol竟然红了眼睛,喃喃地说她嫁给谁都行,哪怕嫁给外星人我都不care,我只有一个要求,必须留在我身边哪国也不能去。 这一晃八九年过去,当年那个11岁的小姑娘已经上大学了,在facebook上看到Carol的近况,她对于那颗放出去的'卫星'偶尔发回的微弱的信号报以平静的祝福,已经习惯了女儿背影的渐行渐远,可我仍然记得那年一个女强人红着眼睛的样子。



美国有种医院叫临终关怀医院,这种医院专门给即将不久人世的病人住,在那里有护士陪伴度过生命最后的日子。我一个同事有一次请了两天假飞回自己的老家,因为他母亲住进了临终关怀医院,他带着孩子在那里和母亲相处了一天,decent地告个别,然后飞回了自己的城市。 两周后他母亲走了,他悲痛地回去参加葬礼。我冷眼看着,母子之爱是真切的,丧母的悲伤也是真切的,但总有那么一点点地方我想不太通。这要是在中国,为人子女这时候肯定奉汤奉药陪伴左右。虽然父母未必指望养儿防老,但在我们根深蒂固的观念中,肯定希望在那些日子里尽可能多地陪伴,绝不只是一个decent的告别,和孤独的最后时刻。 

那些年我反复在想,那些父母在孩子幼年付出的日日夜夜哪里去了,怎么在孩子成年后出现了断片?那些爱来自何方,又情归何处? 

多年以后我才逐渐明白,这种模式不关乎孝顺,不关乎浓淡,她只是有个名字叫做Unconditional Love(无条件的爱)。当你年幼,我用我的全身心来呵护你,等你羽翼丰满,我微笑看着你远去,过你最想要的生活。龙应台说,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所谓成长,是一场剥离和得体的退出,无论中国或是西方的相处模式,最美好的是我给你我的爱,我最深的祝福,这份爱没有期限没有附加条件,不需要你有多大的成就,不论你怎样接受和回应,we love you the way you ar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