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还水浒一个公道》人物篇之天魁星呼保义宋江(15)

 学海无涯小不点 2016-07-18

总而言之,经历了一番磨难,颇费了几番周折,招安终究还是顺利完成了。等到被招安以后,打败辽国回来。书上写:凡经过地方,军士秋毫无犯,百姓扶老携幼,来看王师;见宋江等众将英雄,人人称奖,个个钦服。这个时候的宋江真是志得意满,世界上还有什么,比多年期盼的梦想实现,更让人振奋的吗?鲁智深提出要去参见一下智真长老,宋江等人也跟着去了五台山。临走时,智真长老给了宋江四句偈语:当风雁影翩,东阙不团圆。只眼功劳足,双林福寿全。写毕,递与宋江道:“此是将军一生之事,可以秘藏,久而必应。”根据宋江以后的人生轨迹,我来解读一下这个四句偈语。前两句,当风雁影翩,东阙不团圆。说的就是燕青的秋林渡射雁一事,这件事情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此事的影射。按宋江的话说就是,天上一群鸿相呼而过,正如我等弟兄一般。你却射了那数只,比俺兄弟中失了几个,众人心内如何?梁山好汉就像是一群待归的大雁,约好同生共死,建功立业后同享富贵,在金銮大殿中封官受赏,可是却是阴阳相隔,再难团圆。至于“东阙”具体指的是金銮殿,还是征方腊,或者是梁山忠义堂哪个地方,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梁山108将再也不能团圆了。正是:忽然失却双飞伴,月冷风清也断肠。也许下辈子大家还能再做兄弟,再坐一起开怀畅饮(就像那首歌唱的:兄弟今生两家姓,兄弟来生一个妈)……

 

 

接下来的燕青双林镇遇故,也和这个偈语有点关系。也真是巧了,都在“天巧星”燕青的身上反应出来了。我们都把人间仙境统称为“世外桃源”,桃源早已不是陶渊明笔下的那一个固定的地方,而是大家心中虚化的仙境,它是一个泛指,不是特定的哪一个地方,这里的“双林”也是一样。双林福寿全的意思就是,激流勇退,才能保全。按书中许贯忠的说法:今奸邪当道,妒贤嫉能,如鬼如蜮的,都是峨冠博带;忠良正直的,尽被牢笼陷害。小弟的念头久灰。兄长到功成名就之日,也宜寻个退步。自古道:“飞鸟尽,良弓藏。”这正好解释偈语后两句,别把功劳富贵看的太重,知足常乐,在需要你退一步的时候,寻一个类似这的“双林”之处,做许贯忠这样的隐士安度余生,才是最圆满的结局。有人说这一段是后人加上去的,这就无所谓了,我只管点评,管它呢。本来《水浒》就不是一个作者,也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不要太纠结,好好看书就行了。

 

 

能看明白的燕青、李应、武松、柴进等人最后的结局都是令人欣慰的,鲁智深更是出类拨萃,不但看淡了人情世故,更参透了智真长老所说的禅机,最后成了佛。而贪恋功名富贵的宋江、卢俊义等人,最终却落下一个凄凄惨惨的收场。这个在历史上有典型的案例,就是勾践手下的两大谋臣文种和范蠡。当然了,也有留恋富贵最后结局不错的人,比如朱仝、呼延灼、孙立等人,因为这是小说,他们的存在是为了给读者留下一个希望,也是证明招安的路还是要走下去的,号召大家还要一心向善,不要抛弃社会的正能量。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破灭,还是要对将来有所期待的。否则就变成一个很失望的黑洞,会让读者产生对未来的恐惧和不安,甚至绝望(现在的人可能感受不到古代人的思想)。《水浒》当然不能传递负能量了,他要宣传招安的好处,不能是让人起来反抗朝廷(不然早被查禁了),它是要让读者引起共鸣,启迪大家对社会的反思。

 

有人说梁山好汉为什么不去做隐士呢?既然这也是一条出路。实际上隐士的生活是很苦的,太平社会的隐士尚且有活路,黑暗的社会中隐士更没活路,这里的许贯忠就是个虚构的人物(不知道是不是罗贯中为了表达自己的愿望),他是来传达一个思想,不是交待一种生活方式。历史上的著名隐士陶渊明就是典型例子,生活也是十分清苦,连半斤米都买不起。三国的诸葛亮之所以安卧隆中,那是因为当地长官是他亲戚,衣食无忧(荆州牧刘表是诸葛亮的姨夫,要不然他怎么会娶丑女呢)。连龙虎山上的真人都惧怕洪信的权势,不得不打开殿门,更何况其他普通人呢?这里所说的隐士就是看淡名利,别太痴迷,过个平常人的生活。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嘛。悲剧的是,在当时那个黑暗的社会,不可能有平常人的生活,不反抗的结果就是被人欺负着过活(如武大郎)。所以我不认为这是梁山好汉的一条出路,这也是《水浒》的独特之处。它并不是要为大家以后的人生选择提出建议,而是要让读者们深思老百姓的存活之道,引导着统治者往更和谐、更温暖、更安定的方向走下去。

 


宋江感恩

 

征方腊之前,梁山已经破辽国、败田虎、灭王庆,立下赫赫战功,可是朝廷还是只给很少的赏赐。由于四大奸臣的阻碍,皇帝也没有了解到梁山人马的困顿、疲乏、辛苦和功劳。宋江叹口气道:“想我生来八字浅薄,命运蹇滞。破辽平寇,东征西讨,受了许多劳苦,今日连累众兄弟无功,因此愁闷。”从这我们能看出作为兄弟们的大哥,宋江真是操碎了心啊!他可绝不是仅仅为了自己。李逵道:“哥哥,好没寻思!放着兄弟们都在这里,再上梁山泊去,却不快活!”这其实也是梁山最后的机会了,也是最后的一次选择了,可是李逵根本不懂这每一步的份量,中间有太多的无奈和不忍。宋江大喝道:“如今做了国家臣子,都是朝廷良臣。你这不省得道理,反心尚兀自未除!”大哥也不容易啊!李逵又应道:“哥哥不听我说,明朝有的气受哩!”众人都笑。不经意的说笑间,竟然一语成谶,道出了梁山最后的大结局,真是可悲可叹啊!

 

值得一提的是,水军头领们还找吴用商议造反的事,说的话也很实际,大家可以参看原著。吴用还是一如既往的“无用”,说自己没本事就算了,竟然拿宋江当挡箭牌,不过倒是挺管用。书上写:六个水军头领,见吴用不敢主张,都做声不得。而宋江当然是不同意的,宋江道:“你们众人,若嫌拘束,但有异心,先当斩我首级,然后你们自去行事;不然,吾亦无颜居世,必当自刎而死,一任你们自为!”众人听了宋江之言,俱各垂泪设誓而散。在这里我倒不是要说吴用坚持的是对还是错,主要是为了说明他的无能、无用、无头脑。后来打方腊的期间,只要有兄弟死的时候,宋江就开始怀疑这条路的对错,可惜大哥没找到使伤亡减少的办法。作为军师的吴用只会在一旁劝慰,真正有效的建议一个也提不出来,才让宋江坚定不移的、无可奈何的、毫无选择的走下去,这样就有了兄弟们的一个又一个的倒下,也让宋江得到了一个又一个的骂声。只举一个例子,打方腊的第一场战争,攻取润州的时候,宋万、焦挺、陶宗旺三人乱军中被箭射死,马踏身亡。宋江见折了三将,心中烦恼,怏怏不乐。吴用劝道:“生死人之分定,虽折了三个兄弟,且喜得了江南第一个险隘州郡,何故烦恼,有伤玉体?要与国家干功,且请理论大事。”在这个时候,也许吴用说的是对的,也许他真的很没有义气,也许他就是“无用”,也许可以想个办法减少伤亡(比如暂缓战争的进程等),也许……

 


南征方腊

 

就这样梁山的最后一次性命攸关的选择无疾而终,还是没能对后来的结局产生什么影响,事实上,也不可能再重回梁山,走到这一步真的很不容易。万不该的是,大军没有经过充分的休整,就又踏上征途。皇帝尚且不差饥饿兵,宋江何苦要累疲惫师呢?刚打完第一仗,杨志就已经病倒了。当然了征方腊伤亡惨痛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缺乏地利,水土不服,南方将士拼命抵抗,安道全、公孙胜等人的缺阵,还有对待俘虏的态度等等。长期的战争让大家士气低落,一味想早点结束战争,反而欲速则不达,造成了梁山的大伤亡。当年好武尚战的蒙古民族为了复仇,跟着成吉思汗仅仅西征了三年,竟也是普遍的厌战情绪,更何况他们还有常人无法想象的快乐(那个你懂的)和大量的财富。分文不取、毫不扰民、远离家乡、苦战上前、封赏靠后,身处恶劣作战环境的梁山众好汉,怎么可能会喜欢上打仗呢?宋江没明白的是,自己的官职底,不是功劳立的小的原因,而是四大奸臣的从中作梗。不过宋江倒是没去想这些,还是很感激宿太尉的举荐。宋江道:“贤弟差矣!我等若非宿太尉一力保奏,如何能勾天子重用,为人不可忘本!”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人情作用的,很多时候甚至是凌驾于法律、制度、尊严之上的,所以现在的讲人情虽然造成很多人的困扰,但是根本无法彻底消除的。不说了,擦擦泪,借点钱随份子去了。世界不肮脏,何来的悲伤?

 


公孙胜临走时,道家的思想宋江不理解,鲁智深圆寂前,佛家的思想宋江也不理解,等燕青走的时候,留下一张纸条,这是智慧人士的思想,宋江还是不理解。书上写:辱弟燕青百拜恳告先锋主将麾下:自蒙收录,多感厚恩。效死干功,补报难尽。今自思命薄身微,不堪国家任用,情愿退居山野,为一闲人。本待拜辞,恐主将义气深重,不肯轻放,连夜潜去。今留口号四句拜辞,望乞主帅恕罪:雁序分飞自可惊,纳还官诰不求荣。身边自有君王赦,洒脱风尘过此生(这首诗其他版本还有不同,大意相近,和前面智真长老所说偈语对应)。这个纸条有两点需要注意,一、燕青与宋江的兄弟情很深,绝不像是某影视剧演的那样扯淡。事实上,梁山兄弟们即便曾经是派系不同,在成为一家人之后,都是肝胆相照的生死兄弟,没有任何隔阂,从他们战争中的互相救援可以看的一清二楚。二、燕青也希望宋江能激流勇退,保全后半生,只是因为宋江义气重,才没有当面提醒。但是很可惜,无论是卢俊义,还是宋江,都没有听燕青的话。宋江看了燕青的书,并四句口号,心中郁悒不乐。

 

执着于一念,不如放下一念,放下一念,便自在于心间。鲁智深、燕青、武松、柴进等都做到了,宋江没有做到。虽然是宋江的“愚忠”所致,但是他用毕生的心血换来了兄弟们的前程。打方腊回来,生还的兄弟各有封赏。战死的正将偏将,各授名爵。正将封为忠武郎,偏将封为义节郎。如有子孙者,就令赴京,照名承袭官爵;如无子孙者,敕赐立庙,所在享祭。虽然他们立下的功劳很大,得到的官职都很低,甚至有些还不如上山前的官职高。但终归是洗白了他们的身份,他们的子孙也不再是“强盗的孩子”了,可以和别的小朋友一起上学了,不再受别人的冷眼和歧视了,那些死去的弟兄也可以安心的瞑目了。宋江又奏:“臣部下自梁山泊受招安,军卒亡过大半,尚有愿还家者,乞陛下圣恩优恤。”天子准奏,降敕:“如愿为军者,赐钱一百贯、绢十匹,于龙猛、虎威二营收操,月支俸粮养赡。如不愿者,赐钱二百贯、绢十匹,各令回乡,为民当差。”我们可见,宋江的招安绝不是仅仅为了自己,他是真的要为兄弟们找一个前程,即便是无名小卒,作为大哥的他也时刻考虑着。

作者:独孤冷沦,历史百家争鸣特约作者。所选章节来自笔者所著《还水浒一个公道》,现在天涯、猫扑、百度等论坛连载中。笔者从小喜欢读《水浒传》,各种版本已经读了几十遍了,希望通过自己的理解,转变成通俗易懂的文字,让更多的人了解《水浒传》的真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