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穆店史话选载】穆店史脉千年长(马培荣 刘佳峰)

 一个肥仔 2016-07-18



《穆店史话》文章选载之一


穆店史脉千年长

(撰稿  马培荣  刘佳峰)
.

    穆店位于盱眙县城东南,距县城三十里。与盱眙古邑一样,也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集镇。
    根据考古发现,穆店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县文化馆的秦世芝先生即在龙王山发现了距今1万年前的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六十年代,南京博物院的尹焕章先生又在穆店发现了距今4000~10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随后,又发现多处距今3000多年的商周时代文化遗址,此时期属于淮夷文化。八十年代,在马湖店南窑村三里墩秦汉时期窖藏,发现战国时期的燕国重器“陈璋圆壶”,壶中的盛放的楚国郢爰金币、秦国金饼和马蹄金,以及盖在铜壶上的西汉兽形金镇。以后,又在穆店乡境内多处发现有魏晋墓葬、唐宋遗迹和明清遗存十多处。可见穆店的历史文化底蕴异常厚重。
    史籍载:远古时,夷人居国东,淮河下游两岸即为淮夷之地。东周时,周成王即“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成王自奄归,在宗周,作《多方》。既绌殷命,袭淮夷,归在丰,作《周官》。……成王既伐东夷,息慎来贺,王赐荣伯,作《贿息慎之命》。”(《史记·周本纪》)到周穆王时,徐“偃王好行仁义,陆地之朝者三十二国”。(《淮南子·人间训》)徐偃王势力愈来愈大,越制建城,不纳岁贡,甚至“号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逸周书·作雒解》)周穆王当然不能容忍,故而当“徐偃王作乱”时,便令“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史记·秦本纪》)“穆王后得骥騄之乘,乃使造父御以告楚,令伐徐,一日而至。是楚文王大举兵而灭之”。(《后汉书·东夷列传》)周穆王指挥周楚大军一路披靡,大败徐夷,留下了许多的遗迹和故事,如当年驻扎的寨营即是今日的“穆店”,当年登立过的山头即是今日的“穆山”,当年周军伐徐穆天子所站立的指挥高墩即为“穆墩”(因淹没于洪泽湖中,现称穆墩岛),虽越千年,这些地名至今还在向人们隐喻着当年的历史。
    “盱眙,春秋时本善道也”(《舆地纪胜》)。周灵王四年(公元前568年)“鲁仲孙蔑、卫孙林父会吴于善道”(《春秋》)。襄公五年(即周灵王四年,前568),“孟献子、孙文子会吴于善道”。(《左传》)善道原为一条贯通南北的通道:从穆店向南,经莲塘驿、平原铺、堂邑过江南去延陵、宜邑;从穆店向北,经义井集、十里营、善道邑渡淮北去娄林、蒲隧。盱眙位于道中,故以善道名之,称为“善道邑”。当年,延陵季子(吴国公子)季札数次由此道北上出访齐鲁诸国,留下“季札挂剑”的千年佳话,他曾把自己使用过的一只铜匜(yí 音宜,盛水洗手的器皿)掩埋于所经之道。1985年,在莲塘驿南边不远的小山坡上出土了这只刻有“工庐季生乍其盥会盥”铭文的“吴季生铜匜”,当为吴公子季札的用具,更证实了穆店地处善道之途的史实。
    几乎与这条善道重合的,还有一条军事通信烽火道和物资运送驿道。《天下郡国利病书》载:盱眙有驿路五条,其东南一路即为穆店、莲塘,去东南一百五十里达天长。清光绪《盱眙县志稿》“铺递”记:时“盱眙出境有铺递路四条”,东南“自县总铺,至东义井铺二十五里,自义井铺至莲塘铺二十里,自莲塘铺至张官铺四十五里,至天长界。”从盱城向东南,沿途一线设有墩台十数处,至今仍有遗迹或地名存在,这些墩台实为燧台——烽火台。从盱城向南有迹可寻的就有:五里墩、八里岔墩、十里营墩、洪泽桥墩、(义井北)三里墩、义井墩、烟墩山、穆店墩、(穆店南乔庄)三里墩、马湖店墩(原中学院内)、(马湖南窑)三里墩、莲塘山墩、燕墩山墩、大字营墩、旧平原铺墩……。在战国时期及以后通讯不发达的时代,重要军情只有通过“快马递送”或“烽烟燧火”来传达,这些墩台正是烽燧传讯的重要设施。据旧县志载,相隔一段设有驻兵墩台,以管理和使用相邻的墩台,在穆店境内,就有义井、穆店、莲塘(燕墩)三座驻兵墩台,各墩台分别“驻兵五名”。
    穆店作为集镇自古有之,始于何代无考,但在明清时设为“孝悌乡”,穆店集即为乡治所在。明万历《盱眙县志》载:“孝悌乡,在县东南三十里,管图四:一图在东南六十里岗村集,二图在东南五十里莲塘集,三图在东南九十里蒋家集,四图在东南一百里便益集。”此建置一直延续到清末,清光绪《盱眙县志稿》所载与万历志一致。可见自明至清,其穆店建置未变。
    民国初,改乡镇管图为区域自治,穆店改设为区。民国《盱眙县志略》载:“初办理自卫时,计分城区、附城区、穆店区……等三十一个自卫区,共有一百零八堡,每区辖二到五堡不等。民国十九年(1930年)以后,奉令举办自治,设立区公所,遂将三十一个自卫区合并为十个自治区:第一区辖城区、附城区,区公所设在县城。第二区辖穆店区、抧头桥区、都管塘区、古桑树区、旧铺区,区公所设在穆店镇。……至二十一年(1932年),嘉山县成立,将原第十区全部和第三区、第八区部分划给嘉山县,本县实有九个自治区,是年,奉令改为自卫区,……第二区管六十九保,合组八联保,六百九十七甲。……嗣于二十四年(1935年)奉令办理分区设署事宜,……合并为三个区,穆店隶属第二区。”
    1940年,国共两党政权并存。国民党政权将全县划为30个乡镇,其中穆店将莲塘划出,分设穆店、莲塘二乡。共产党政权则将全县设为3区3镇,后改为5区1市,即:一区拽头桥,二区西高庙,三区穆店,四区马坝,五区大通和盱眙市(市辖民乐、义民、安淮三镇)。三区区署设在穆店街,县抗日民主政府的办公地点则设在穆店的马湖店。1943年2月盱眙、嘉山合并成立盱嘉县,全县设立九个区,穆店区范围包括岗村、永兴、十里营和古桑的三塘、磙涧、乐园等村。盱嘉县委和盱嘉办事处开始设在马湖南边的彭家湖,随即迁至山芤港。以后区划虽经数次调整,但穆店一直是大区之一。
    建国后,全县设10个区104个乡镇,穆店区辖耿公、永兴、马湖、倜傥、三塘、民族、七星、洪庙、仁昌、车义、莲塘、穆店等12个乡,区署设在穆店街。1956年撤区并乡,建立高级社,全县设1镇16乡178个高级社,穆店乡辖杰何、民族、马湖、仁昌、七星、月里、包坝、湾塘、三合、范楼、秋燕、联建、团结、联合、穆店等15个高级社,乡政府设在穆店街。
    1958年实行公社化,全县设17个人民公社180个生产大队2053个生产队。穆店因“穆”字笔画太多,故简化改为“木店公社”,辖杰何、民族、马湖、仁昌、七星、越李、包坝、湾塘、三合、范楼、联建、团结、联合、永兴、朝阳、五星、倜傥、三塘、秋燕、木店共20个大队。
    1962年调整后,木店公社划出五星、倜傥给岗村,木店公社实辖18个大队210个生产队。
1965年再次调整,并将部分大队更名,实辖民族、包坝、弯塘、秋燕、莲塘、杰何、范楼、团结、马湖、七星、仁昌、肖桥、越李、木店共17个大队179个生产队。1981年又调整为22个大队195个生产队。并将“木店”改回为“穆店”。
    1985年实行政社分开,同时作区划调整,将三合、芦沟、繁荣3个村划归黄花塘乡,穆店乡实辖龙王山、义井、爸爸湖、湾塘、七星、秋燕、马湖、莲塘、肖桥、车庄、范楼、仁昌、越李、包坝、穆店共15个村181个村民小组。
2000年区划调整后,穆店乡辖龙王山、团结、七星、马湖、莲塘、肖桥、范楼、仁昌、越李、穆店共10个行政村1个农林场圃(盱眙县林场穆店分场,即马湖林场),84个村民小组。
    现穆店全乡总面积92.7平方公里,耕地3376.7公顷,山地1186公顷,水域1797.6公顷(龙王山水库 1666公顷),林园地面积 1333公顷,牧地783公顷,非农用地218公顷。2015年有居民6382户,总人口26894人。

(穆店乡行政区划图)


(国家一级文物——陈璋圆壶雕塑)


(穆店街卫星地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