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盛唐军队的“能动手就别吵吵”丨读书

 花小鼠 2016-07-18

盛唐军队的“能动手就别吵吵”丨读书

文丨紫袖 图丨小嘿

出塞

王昌龄(唐)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蔡琴有首《出塞曲》唱道:

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

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

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

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清香

谁说出塞歌的调子太悲凉

如果你不爱听

那是因为歌中没有你的渴望……

而好的出塞诗,是能够激发这种渴望的。

想来读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时,浑身的血液应该是热锅烹油一样滚烫沸腾,能够听得到血汗甚至毛发滋滋作响。

唐朝时候,非常尚武。所谓汉唐雄风,一言不合就战,奠定了如今多民族融合的基础。

假如朝廷尚武,便会激发人民的好战情绪。所以唐时的人们骨子里便有一种气质,颇有点像如今的俄罗斯,写满了不服便战。

政策上,更向军功倾斜。唐时军功是阶层上升的重要途径,“悔教夫婿觅封侯”一诗的背景正与此相关,由于因战功而封侯的励志榜样很多,从军功博出身几乎形成风气。

好战,善战,便给了人民一种底气,假如那时候有朋友圈,“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一定比现在还霸屏。

然而,终归战争不是一两句豪言壮语,“万里长征人未还”一句底下,不知道是多少“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将功成万骨枯”背后是多少白骨成山血流成河,是多少十室九空……

所谓“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边塞诗繁荣的同时,是闺怨诗的盛行。

战争的代价,是没经历过战争的人无法想象的。

王昌龄算是生逢其时,20多岁时正值开元盛世时期。他年少游历四方,还曾远赴边塞。他号称七绝圣手,尤以边塞诗和闺怨诗最为出名,得益于这段从军经历的滋养。这首诗大约作于这一时期。

也正因为这段经历,他抛去了对战争的浪漫想象,知道了战争不仅是一时的男儿豪气热血上头,还是真实的鲜血和死亡。

昨天和你勾肩搭背把酒言欢的兄弟,明天可能就是血肉模糊的尸体,甚至可能连尸体都找不回来。

所以他感慨战争的残酷。

而且这种感慨,还被他放到长长的历史中,秦汉明月依旧,边关未改,可是已经多少生命填进去了。明月见证了多少几多青山埋忠骨,边塞的土地更不知道被多少鲜血浸润。

仿佛一个时间快进的长镜头。几百几千年的时光浓缩进来了。

定格于现在。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后半句,说的是“寸土必争”,但配上前半句……

龙城飞将说的是汉时的飞将军李广。就是那个“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的李广。历数历史名将,李广必是榜上有名的。

唐时当然也不乏名将,何以发出这种国无良将的感慨呢?

作者写此诗时,大概是724-727年,唐朝的名将青黄不接,老一代名将如裴行俭、王方翼、黑齿常之已经去世,而新一代战神王忠嗣刚刚崭露头角。

所以见识战争残酷人民困苦的王昌龄,希望能天降神将,彻底结束这场战争。在“能动手就别吵吵”的基础上,完成“能打死就别留口气”。

好消息是,上天很快给了唐朝一个飞将军一般的战必胜攻必破的神将王忠嗣,坏消息是,战争并没有因此而结束。

从历史看,和平和战争总是交替的。幸好时代越发展,战争的代价越大,战争的可能性反而越小。

没经历战争的人固然会将战争浪漫化,缺少现实和理智。所以,多少人嘲笑朋友圈里高喊爱国、大书“犯我国土,虽远必诛”的人是热血愚民,可我觉得,乐观点看,这是汉唐遗风。不是所有人都有看透国际局势的眼界和见识,大多数人可能只有一个简单的“一寸国土也不能丢,一个扇贝也不能少”的简单信仰。

而这种单纯的热血和豪情,对于一个民族,未必不好。对于一个人,假如,有为之甘愿赴死的信仰,更是一件幸福的事。

- End -

原创文章,版权归'拾点读'所有。

[ 拾点读:今日头条签约原创账号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