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扯远了,咱们接着说我和黄晓丽当年监督疏通河道的事情。 说是黄河古道,其实黄河经年改道,古道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范围了,从河南孟津始,到天津、南界淮河这一大块区域,都算是黄河古道。 我们去的的地方,是古黄河砀山一段。 在砀山古道背后,藏着一段惨烈的故事。 宋建炎二年冬,也是公元1128年,汴梁太守杜充为了阻挡金兵侵略,炸开黄河大堤,黄河又一次改道,黄河咆哮过宿州,一直奔腾了六百多年。 从那时候开始,砀山城就迎来了黄河时代,黄河带来的繁盛,黄河带来的水灾,砀山城也不知道被泥沙掩埋了多少遍,又重盖了多少次,地下那一层层的淤泥下,一摞一摞不知道隐藏了多少秘密。 郑州离砀山没多远,不过领导让我们沿着黄河古道走,考察一下黄河古道的具体情况再过去。 当时我们没多想,谁也没想到,竟然在砀山古道发生了那么多离奇诡异的怪事,而且这一走,也再也没能回到黄委会来。 因为没过多久,文化大革命就发展到了高潮,学生不上课,工人不上班,政府部门更是遭到了冲击,全国人民开始了大串联,大串联坐火车不要钱,郑州是南北铁路枢纽,大家到了郑州走要顺便宣传一下革命知识,黄委会首当其冲,被扣上了治黄不利,残害农民阶级的罪名,被一堆学生军冲了进去,将我们苦苦保存的资料付之一炬,让一些保存了上千年的黄河古道资料再也没有了踪迹。 后来我和一些黄河老河工回忆起这些事情,他闷着头抽着卷烟,后来长长吐出一口烟气,闷声说了一句:这些东西烧了,也好。 好多年以后,我在黄河上漂泊了半辈子,才渐渐领悟了这句话,也许黄河的秘密终于只属于黄河,只属于那奔腾的上千年的黄河水,那淤积了十几米厚的河泥,不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能窥视的。 我们这次沿着黄河古道走,颇为路线费了一些心思。 在1855年前,黄河下游水道基本还算畅通,下游水道从河南荥阳一直到郑州、原阳、延津、封丘、中牟、开封、兰考,后经山东的曹县、单县,再经安徽的砀山、萧县、最后入江苏的丰县、沛县、徐州、邳县、睢宁、宿迁、泗阳、淮安、涟水、阜宁、滨海,最后注入黄海。 在咸丰5年,黄河于铜瓦厢缺口后,黄河夺东北而走,在山东境内借大清河入渤海。 原先那段黄河水道,也就渐渐成为了黄河古道,就是废黄河了。 这条黄河古道,后来也一直在用,是河南省开发最早、流程最长的古航道。 不过后来随着经济重心转出中原,漕运渐微,黄河古代的航运也渐渐微势,后来在六十年代后,国家修建了三门峡水坝,自60年蓄水开始,不仅是水库就淤积上亿万吨泥沙,连潼关峡谷,渭河和北洛河的入黄口也几乎被淤泥堵死。 就这样,黄河下游彻底无法通航了。 一直到现在,三门峡水坝一直保守争议,毛主席当年就想炸掉它,后来因为影响太大不了了之了。 不过黄河虽然改道,但经年沉淀的泥沙淤积在河道中,河道不通,洪水连年泛滥,言。 我们这次走的就是黄河古道,从郑州出发,沿古黄河到开封兰考,在大坝处改走旱路,至山东一带再次入水,这样一路辗转到安徽砀山。 这段黄河古道,也是迄今为止我走过的最惊心动魄的一条路。 关于这段黄河古道的回忆,一直深深埋藏在我心底,希望在有生之年,可以再行走一次,同时也希望每一个中国人都能走一次古道,因为那是中华民族的精魂。 我们第一段水路是从黄河花园口到开封兰考,这段路差不多有二百多公里,呈“S”形向东蜿蜒,一路顺流而下。 不过这时是七月,五月到十月是黄河汛期,黄河涨了水,水势浩大,这段黄河古道又有近五十多年没通航过,水下大鱼鳖怪极多,这样随便走船,还不一定走到哪里就走不动了,弄得谁也不敢载我们过去。 我和黄晓丽在码头找了天,弄得好多船夫一见我们就抱着船桨跑,后来我们托了不少关系,才慕名找到了一个在黄河上行了一辈子船的老船夫。 这个老船夫的身份比较独特,他不是渔民,也不是渡人,他是水鬼。 水鬼是一门古老的职业,和西藏的天葬师、湘西背尸人差不多,都是和死人打交道。 只不过,天葬师和背尸人是守着死人,水鬼则和黄河下神秘的水倒打交道。 人体密度和水差不多,尸体沉入水底后,随着尸体腐败,体内渐渐胀气,这些尸气将人变成面目狰狞、口唇外翻的大头鬼。 这时候随着尸气越来越多,尸体就会渐渐浮上水面,先是上肢浮上来,然后才是下肢,因为女性和男性的盆骨不同,所以浮尸还有个特点,叫做“男俯女仰”,说的就是这些漂在水上的死倒,俯身的是男人,仰身的就是女人。 所以根据这个原理,死在黄河中的人,过不了三五日就会自己漂上来了。 这时候,死者家属只要央求船夫将尸体打捞上来就可以了。 打捞死者尸体,船夫是绝不肯收钱的,收这种晦气钱也会倒霉三年。 但是死者家必须要请船夫在家中吃顿素饭,临走前还要在船夫中指处绑上一根三寸宽一尺长的红布条。 这些都是为了辟邪,也是黄河上约定成俗的古老规矩。 没想到还没多少年,从前捞尸的船夫摇身一变,竟变成了专业捞尸人,连看尸、验尸都要收钱,一年甚至能赚到十几二十万,发死人财,赚国难钱,也不怕哪天行船时被黄河收走! 我这样说是因为捞尸人不循祖训,他们根本不知道黄河上古老的“水鬼”行业的神秘,黄河上一草一木都有说道,更何况是横死在水里的人,又岂能是随随便便就能打捞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