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 北京故宫行(十一) 作者:张明 绕过坤宁宫,一片美丽的园林跃入眼帘。凉亭、假山、小桥、流水、松柏、花卉等,小巧而精致,明丽而清新。是的,这就是宫廷里的御花园了。 御花园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当时叫“宫后苑”。到了清朝雍正年间,改称为“御花园”。御花园东西宽135米,南北深89米,总面积12015平方米。园内有极具观赏价值的“龙爪槐”、“浮碧亭”、“万春亭”、“千秋亭”、“堆秀山”等自然和人工景观。 龙爪槐,别名“蟠槐”。它是槐树的变种,用国槐作砧木嫁接而成,树枝扭曲而下,形状苍龙探爪。枝干虬曲盘旋,茂盛的树冠犹如巨型伞,阳光下覆盖的面积可达80平方米。又因为年代久远、枝干太长,需要铁架子支撑。 浮碧亭。浮碧亭建于明朝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位于御花园的东北,建在一座单孔石桥上。石桥跨越一个长方形水池,池内有水,引自护城河,水中有浮萍。因而,浮碧亭是一个十分贴切而又形象的名称。 万春亭。万春亭建于明朝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年代要比浮碧亭早些,与御花园内的千秋亭相对应,建筑格局是相同的,造型也一样。它的顶部很像清朝官员戴的帽子。 “万春”和“千秋”,象征皇帝的基业千秋万代。 堆秀山。堆秀山原名“堆绣山”,与浮碧亭一样,建于明朝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堆绣山的原址有一座宫殿叫“观花殿”,明神宗朱翊钧觉得不好,命园中工匠拆除,改作堆山。于是,便用太湖石堆加而成,达十四米之高,并在山顶修筑一个观景亭,名为“御景亭”,站在御景亭上可以观览整个御花园,同时,远眺紫禁城、景山和西苑。清朝乾隆年间改名为“堆秀山”。 还有一些人文景观,就不一一介绍了。整个御花园有三大特色:一是整体布局对称,建筑形式活泼舒展。二是园内花草、树木、奇石星罗棋布,一些古柏藤萝的年龄都有数百年了,至今生机盎然。三是彩石甬道,古朴别致。园内甬道都是以不同颜色的卵石铺砌而成,组成近千幅图案,内容分别涉及到历史人物,自然界花卉,各种景观和文化历史典故等等。 御花园是为帝王后妃休息、游赏而建,同时 加载中... ,也具备了祭祀、颐养、藏书、读书功能。例如,园内的璃藻堂,就贮藏《四库全书荟要》,供皇帝查阅。 美丽的御花园建筑,同样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内容参阅百度百科) (未完待续) ![]() 故宫御花园 ![]() 奇石、古柏 ![]() 绿荫清凉 ![]() 浮碧亭 ![]() 浮碧亭建在横跨水池的单孔石桥上 ![]() 御花园内的万春亭 ![]() 御花园内的龙爪槐 ![]() 因为年代久远、枝干太长,需要铁架子支撑 ![]() 御花园内的堆秀山 ![]() 正面仰头拍摄堆秀山 ![]() 进入堆秀山上御景亭的通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