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全民阅读立法已列入2013年国家立法工作计划,目前,全民阅读立法起草工作小组已草拟了《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初稿。推动全民阅读本是一件好事,但这样一则消息却没有赢得喝彩,相当多的网友对此举提出质疑,最铿锵的诘问莫过于:“不读书也违法?”事实上,在中国,读书的人真的越来越少,要推动全民阅读,“立法”确实是有必要的。 注:概括事实同时提出观点,干脆利落,开篇不错 正如前苏联作家布罗茨基所言,“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民族的思想基础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离不开阅读,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建设更离不开阅读。因为阅读可以强化文化热情、凝聚国家民心、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国民素质,净化社会风气,建构核心价值。 注:这段是想说阅读的好处,承接下文我们国家的现状要最好和下文有个转折语,比如:我们国家的读书现状令人堪忧之类的,或者在这段结尾,或者在下篇开头,以不显突兀 (本段开头和上文的承接性再强一些就更好了)在强调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国家综合国力、促进社会和谐文明的今天,全民阅读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现实却是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早已陷入阅读危机。据早前《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结果表明:教师一天学习2小时以上的仅占8.7%,1小时以下的却高达70.4%,而根本不读书、不看报的也大有人在。2012年国内曾掀起一股“莫言热”,而此时中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也仅为4.39(关键数据说话)本,除去教科书,人均一年读不到一本书,中国成为了世界上人均读书量最少的国家之一。另外,随着科技的进步,阅读载体也变得多样化。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使用各种电子阅读器阅读,但伴随而来是以快餐式、跳跃式、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容易令人产生思维惰性、缺乏系统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弊端。如此阅读危机之下,用立法促进“全民阅读”确有必要。 注:这段从阅读的数量和质量论证鼓励阅读的迫切性,数据有力,不过在考场上能想到这些数据不太容易,材料中应该会给出,学会挖掘材料中的数据,或者平时积累一些关键数据,在引用表达上注意措辞就好 但是,“阅读”是人们一种自发性的行为,依靠法律来推动或强制执行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对“阅读立法”应当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首先,“阅读立法”不是“不读书也违法”。阅读立法强调的是政府为保障国民的阅读权利应该做些设么,而不是(“不是”改为“并非”表达会更通畅)国民不阅读会受到什么惩罚。例如如何解决国民阅读公共资源和设施不足、不均衡的问题,如何保障未成年人的阅读时间和条件等等。另外,“阅读立法”的立意应放在增加和保障普通人的读书机会上。“阅读立法”并非是中国首创,在其他国家中,以立法的形式保障国民阅读权利的法律也是广泛存在的。例如美国的《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就是针对学前教育推出的,设计了一套综合性的阅读计划,以确保每个儿童到三年级时都能够阅读。 注:更进一步的解释也很到位,阅读立法并非强制阅读,而是通过立法保护、鼓励、带动全民阅读,使得论证的层次更进了一步;且从两个角度,递进论证,层次感更强,更有说服力 “阅读立法”当然是不能(改为“并非”)强制人们读书的,但针对我国目前的阅读危机,设立相关的法条,在促进全民阅读的配套建设,增加公共阅读资源,弥补地区间的阅读不平衡等方面还是大有益处的,使想读书学习的人可以获得更多的便利,但要在根本上推动全民阅读,还是要有意识地引导、培养全民的阅读习惯,在全社会形成“我要读书”的氛围,让阅读成为国民的一种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注:结尾也是一种递进关系,肯定“阅读立法”的同时,更进一步支出根本的是“阅读习惯”的培养,又是递进关系,可以看出考生一定的思考深度。 ●大家继续练习,落笔的每一篇力求精心打磨。不要求水平高,重要在于愿下功夫提高,而每一次练习都定会有突破和惊喜。评论的文章多了,学姐一样都会用心评析,如果回复慢了,多耐心等待。 下期参考题目(任选其一): 3)如果你有特别不错的选题,也可自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