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解析栏目: 专业思维养成记,一天习得一小点,日后就是大专题,相信积累和坚持的力量 网络媒体如何打破虚拟和现实的区别 以下为读书群小伙伴的回答,红字部分为批注 了解网络新媒体如何打破虚拟与现实的界限,首先需要了解虚拟与现实的联系与区别。 1.区别:现实是以“客观真实”为基础的,它所体现的是真正存在的世界以及各种真实的面貌。 虚拟:李普曼在《舆论学》中提出“拟态环境”,指的是媒介环境再造功能。媒介通过自己的选择为 受众提供了一个不完全的世界. 我所认为的当今世界的“虚拟”是建立在现实之上的。 2.联系:虚拟中留下了“客观现实”的影子,人们的行为和语言等还是发生在现实中。 虚拟对现实产生影响,人们可以在虚拟平台自由表达在现实生活中不能表达的自我。 3.与其说网络新媒体如何打破,我倒觉得现在网络新媒体已经打破了虚拟与现实的界限。 人工智能作为新的高科技,运用于网络新媒体同样实现了虚拟与现实的结合。“机器人写作”实现了“无形”记者的现实数据新闻写作;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新闻现实中,给人们带来了视觉的虚拟体验,但是却又从现实社会中取材。例如:这次重庆“上游”的“高考特辑”。 4.网络新媒体顺应全媒体时代和现实环境的发展,将“虚拟”运用于“现实”已然是不能避免的了。打破了虚拟与现实的格局,我们更应该做到的是如何合理运用虚拟与现实,使之成为混合现实。 第一,发挥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在虚拟运用于现实中,我们不仅仅需要告诉受众怎么想,更需要告诉 受众想什么。新媒体不能让受众只沉浸在虚拟的体验中,更需要他们看到事件背后的真实。 第二,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运用“虚拟技术”和做到内容的筛选。无论哪个新媒体都会对一件新闻报道做出内容选择,我们提供给受众的不可能是事情的所有细节,但是面临“虚拟技术”的运用。我们需要尽量避免“暴力”,“灾难”事件运用“虚拟体验”,以免成为“宣传氧气”给受众带来更多的伤害或者更多的受众模仿行为。 第三,做出好的媒介平台。受众需要虚拟平台来给自己获得发声机会,或许现实生活的种种限制会使受 众权利不自由,但是“虚拟”能给受众更多参与的机会。未来,如果受众知道了解虚拟,那么新媒体对 受众的正功能影响会变得更多。 第四,凯文凯利的《必然》一书中说到没有互动的东西都是坏的。未来新媒体的虚拟应该更多与受众互 动。从受众的眼神,情绪中捕捉到受众的需要,与之产生更多的互动。每个人都会因为这样的“互动”而拥有个人身份,那么把关人的缺失可能也将会不复存在。每个人都被自我监督,也被“虚拟世界”监督。 虚拟的迅速发展其实又是一次革新,它必定会改变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重要的不是这个技术的产生,重要的是运用这个技术的人,用的好了,“混合现实”也会让世界更加美好。 以上为 M 同学的回答。对于 M 同学的回答,L 同学做了以下点评: 他的结构很清晰分为五个部分。除了区别联系,第三部分是虚拟和现实结合的现状。第四部分是如何合理利用混合现实,下面又分四个方面来说。最后总结。 我看到题的时候满脑子想的都是。。。从破除界限的方法来说。她的观点是虚拟和现实已然混合, 重要的是如何合理利用。我感觉我是局限在一直在思考方法而没有展开看,所以就只是说到了她第四部分的互动那个层面,其实她就很简单的一笔带过可,就是互动那个层面,嗯嗯,今天我就被如何这两个 字局限住了。。怎么都走不出来了。 学姐认为:这道题的方法论意义大于答案的实质内容。 如上文红色部分和 L 同学点评所言,M 同学在答题的时候并没有被题目带着跑,也并没有局限在题 目所给的字词,而是依靠题目,找到了自己的观点和线索——已然模糊+不可避免+重在合理利用。这样 的思路跳出了“如何”的限制,使得整个答案不那么死板和空洞。而我们也会发现,如果直接从“如 何”下手,不好找突破点。 所以,之前学长学姐一直鼓励大家多读书多思考多发散多发言,就是因为题目和答案都有非常非常多的可能性,并且,你参与进来,你也会发现,自己也有很多种可能性,你可能学会了另一种套路,你 可能知道了另一种看问题的角度,你可能懂得了思考问题的另一种方法,总之,你会赚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