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人生】由狄青之死看宋朝的命运 ——读《宋史·狄青传》有感

 玉稻筱麦坊米 2016-07-18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订阅哦!

宋仁宗赵祯曾云:“青有威名,贼当畏其来。”其又曾云:“(青乃)朕之关、张。”这位被仁宗倍加推崇,视为关羽、张飞再生的将军就是北宋一代名将,人称“面涅将军”的狄青。

《宋史·狄青传》开篇即介绍: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人。早年,狄青大哥狄素因与乡里恶霸斗殴而吃了人命官司,重情重义的狄青就替大哥扛下了这桩官司。狄青代兄受过,被“逮罪入京,窜名赤籍”,这也是其命运中的一大转折点。宝元初期,西夏李元昊反叛,与各路宋军屡战屡败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狄青多次亲做先锋,率领士兵夺关斩将。范仲淹教他读《左氏春秋》,对他说:“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此后,狄青熟读兵法,屡立战功。“皇佑中,广源州蛮侬智高反,陷邕州,又破沿江九州,围广州,岭外骚动。”于是,狄青临危受命,率军智取昆仑关,平定了西南战乱。宋仁宗欣喜万分,将狄青破格提拔为枢密使,成为最高级别的军事长官。至此,狄青在政治成就上达到了顶峰。

“(狄青)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狄青每战必披头散发,戴铜面具,一马当先,于千万军马中取敌将首级。据称当时京城的无数少女做梦都梦到这位大将军骑着白马飞驰而来,甚至仁宗皇帝都成了其最疯狂的拥趸。

福祸难料,但是最终呢?因处处受猜疑和排挤,最终狄青被罢免,离京出任陈州知州,不久即因为嘴生毒疮而病死。作为战功卓越的北宋一代名将,狄青的结局却如此凄凉。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位战功赫赫的名将最终落得如此下场呢?很出人意料,杀死狄青的罪魁祸首竟然是宋代的历史大背景以及在这种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那些让我们耳熟能详的文人士大夫们,包括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等。

公元960年,后周重臣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被拥立为皇帝,是为宋太祖。在开国之初,因有感于五代十国的武将当道、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宋太祖即采取了彻底的以文制武、偃武修文的策略,比如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手下武将的兵权,接着将军权一分为三,由枢密院掌管调兵权,三衙掌管管兵权,再由皇帝临时指派帅臣掌管统兵权,这样人为造成一种“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习将,将不知兵”的局面。而帝国枢密院的一把手和军队的统帅大部分时间都由文人甚至宦官掌控,武将需在文官的掣肘下才能指挥军队作战。又比如,宋太祖还采取了更戍法、强禁军等举措,这些制度虽然可以避免像唐末及五代十国那样武将拥兵自重的局面,但是弊端也很明显,那就是明显削弱了部队自身的效率和战斗力,特别是削弱了各地方的武装力量,这也是后来宋代对外战争屡战屡败,最终被蒙元灭国的重要原因。

从上述措施可以看出,武将出身、自身文化程度并不高的宋太祖在建国后对于身边的武将是十分警惕的,甚至到了一种厌恶的程度,他曾对赵普说过:“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意思是选派一百来个文官去担任地方大吏,哪怕他们全部变成贪官污吏,都及不上一个武将可能带来的危害。

相比对于武将的态度,再来看看宋太祖是如何对待文人的:太祖不但自身喜欢读书而且提倡尊重读书人,五代十国时文人地位低下,被挤在军阀混战的夹缝里生存,他们在宋代迎来了地位的彻底扭转。宋太祖不但对文人礼遇有加,甚至亲自在石碑上给子孙立下三条誓约,第二条即为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所以看看有宋一朝,虽然也有杀文人士大夫的例子存在,但是相比较其他朝代,那根本不值得一提。例如苏轼,虽几经沉浮,也只是一贬再贬,最终贬到了遥远的海南岛去了,要是换到朱元璋手下,他苏东坡就算脑袋再多估计也不够砍的。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据史料记载,北宋共有73位枢密院正职,其中文官出身的占了四分之三,而狄青就是凭借赫赫战功坐上了枢密使的位置,但是自狄青后,北宋再也没有武将能够掌管枢密院了。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自然是和宋太祖立国之初订下的政策密不可分的。

一介武夫出身的赵匡胤,却开创出了中国历史上文化发展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所以,在这种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文人们,怎么可以容忍一个贼配军出身的狄青平步青云,最终坐上了北宋最高军事长官的位置呢?作为狄青伯乐的韩琦为了私仇,就曾砍了犯小过的狄青亲信将领,他还神采奕奕地向狄青示威:“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此岂得为好儿耶?”后来做过枢密使的田况也曾说过:“状元及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出强寇,凯歌劳旋,献捷太庙,其荣无以加。”二位大人的意思都是:哪怕你战功再显赫,甚至可以恢复幽云十六州,这些光荣都比不上在东华门外摘下状元头衔。更可气的是,连韩琦养的妓女都敢当着狄青的面戏谑他称他为“斑儿”(因脸有刺字)。

这就是北宋文人们的真实想法,武将及兵卒在他们眼里的地位那是非常低贱的,无论打过多少仗,杀过多少敌人,都没有用。他们固执地认为东华门外高中者,才是真正的英雄,这就是他们制定的社会规则。

于是乎,当狄青发迹以后,当时北宋的整个文人集团都出动了。无论是此前狄青的朋友抑或是敌人,在狄青做了枢密使以后,都无一例外的站到了他的对立面。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更是向仁宗上了两道折子,一篇叫做《论狄青札子》,另一篇叫做《论水灾疏》,矛头直指狄青。作为狄青拥趸的仁宗皇帝自然不会轻信这些子虚乌有的东西,他甚至在狄青外出征战之时,让人画了幅狄青的画像挂在宫中,每日睹画思人,欧阳文忠公的奏章自然也是石沉大海。欧阳修不行,那么范镇、韩琦、吕景初接着来,文人们的飞刀一把连着一把飞来。虽然这些文人都力主罢免狄青,但是狄青“为人慎密寡言,其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与士同饥寒劳苦,虽敌猝犯之,无一士敢后先者,故其出常有功。尤喜推功与将佐,”这些文人们找不到狄青的把柄,于是他们可笑的把京师发大水、仁宗生病这种事归责为狄青,果然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

最终,他们如愿了。

嘉佑元年,仅作了4年枢密使的狄青终于被罢官,出知陈州,离开了京城这个是非之地。狄青留下一句“无功而受两镇节麾,无罪而出典外蕃”,他是不明白自己一生光明磊落、忠君爱国,最终却如此这般。文彦博和狄青说得很明白:“朝廷疑尔。”这还不算,即使已经身居陈州,朝廷仍然每半月就遣中使来探望,名为探望,实际上是监视。狄青惊疑终日,不久即郁郁而亡。“帝发哀,赠中令,谥武襄”。就这样,北宋唯一拿得出手的一代名将狄青,没有死在敌人的利刃之下,他和宋代另外一位名将岳飞一样,最终都死在了自己人的猜疑、打击和迫害中。

或许,帝国武将们的命运,在狄青郁郁而亡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

也或许,北宋帝国的命运,在当年宋太祖定下了重文轻武的国策时就已经注定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