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生儿肠外营养支持要注意的二三事

 昵称32242425 2016-07-18

新生儿肠外营养支持常用于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手术后、早产儿等,与肠内营养支持在使用方式、能量配比甚至并发症处理上都有很大不同。为此,在2016浦江儿科论坛举办期间,《医学界》编辑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新华医院小儿外科蔡威教授,请蔡教授谈一谈新生儿肠外营养支持要注意的那些事儿。


作者:医学界2016浦江儿科论坛报道组  渝小苏

来源:医学界儿科频道




新生儿肠外营养支持:并发症处理最关键


肠外营养支持的技术应用已经有近五十年的历史了,相对来说比较成熟,目前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如何规范和普及肠外营养的正确操作和护理常规方面。


具体来说,肠外营养的研究领域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设备上的进步,目前肠外营养依靠的中心静脉导管往往要在患儿体内放置半年甚至更长时间,但目前大部分导管都是进口,国产很少,因此如何突破技术瓶颈自主研发合格高质的中心静脉导管很关键。第二,长期肠外营养支持导致的并发症有很多,包括导管有关的感染、肝功能损害、代谢性骨病等,如何减少并发症,及时合理处理并发症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难题。


针对常见并发症,蔡教授在采访中提到了几个注意点:1、中心静脉插管导管的护理非常关键,导管护理越好,越合理监测其使用情况,导管的使用寿命越长。目前,有一些导管护理方面的小技术如抗生素封管、抗凝等,国内应用不广泛,应该加强推广。2、肝功能损害的问题较难避免,可考虑使用含鱼油的脂肪乳剂等,尽量延缓、减少肝损害的发生。目前,肠外营养还无法完全模拟肠内营养,但这将是未来研究的方向。3、肠外营养时应注意钙和磷的补充,减少代谢性骨病并发症发生。


2013年,由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分会儿科学组、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小儿外科学分会新生儿外科学组联合发布的《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对肠外营养的适应证、途径、输注方式、营养液组成和每日需要量等各方面都给予了详细的规范和定义,《亚太临床营养杂志(英文版)》也专门针对中国该指南进行了介绍。蔡教授透露,今年欧洲和中国将会合作发布小儿肠外营养支持方面的指南,中国专家参加了小儿能量摄入、脂肪乳剂选择和肠外营养相关肝损害防治等撰写。


扩大研究生招生,缓解儿科医生短缺难题


我国现有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医师数为0.49人,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0.85-1.3人。5月18日,国家卫计委、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六部委发布了《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立健全功能明确、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富有效率的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满足儿童医疗卫生需求。儿科医务人员薪酬将提高,并且医院在儿科医生的晋升、评优等方面将给予倾斜。


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同时也是小儿外科医生,蔡教授也在采访中呼吁,扩大儿科研究生招生范围,尤其增加儿科专业硕士的培养力度,为临床医院培养更多实用型儿科人才。“作为一名儿科医生,应该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只有做好自己的工作,才能让儿科得益、让国家得益,最终让自己得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