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宗的“亲情牌”挡不住武则天野心

 邓超越梦想 2016-07-18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高宗患的风眩症越来越厉害,便与大臣们商议,准备让武后(则天)摄政(此时武则天还是皇后)。同年四月太子李弘与高宗、武后同赴洛阳巡幸,于合璧宫离奇暴薨(李弘的死,历来众说纷纭,有说他是被母亲武则天毒死的,也有说是自己病死的)。此时,武则天的野心逐渐膨胀……

天后VS太子

同年六月,天后武则天第二子李贤继位东宫。师傅鬼鬼祟祟地告诉他,是天后逼死了他哥哥,这个位置才落到他头上。年轻的心,喧哗而骚动,他想,我可不是体弱多病的哥哥,母亲是女人,妇人干政成何体统?又有人密告他,他的生母可能不是天后,而是被毒死的韩国夫人,于是他下定了决心。

出招第一式:舆论。

历来大唐接班人,在预备期间想博取贤名,大多要聚拢文人著书立说。当年太宗做秦王的时候,就野心勃勃地招揽了“十八学士”以求文名;李弘当太子时,也曾招揽天下名士铸就华丽的文辞篇章《瑶山玉彩》;于是,李贤进入东宫之后,马上补注《后汉书》,矛头所向,是太后干政、外戚专权……洋洋洒洒的十几万言,是对女性身份的嘲笑与讽刺,是宣召于天下的讨伐妇人干政的檄文。紧接着,天后毒死长子以及当今太子并非天后所生的谣言,在秋风瑟瑟的大明宫里漫天飞舞——妇人干政,天后不德。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古往今来,舆论都具有可怕的力量。那众口相传的轻薄,能毁灭一个伟人,也能成就一场战役,甚至,能左右一个时代的方向。

武则天愤怒地看着儿子,出招——“后撰《少阳政范》《孝子传》赐贤,数以书让勒”。

李贤依仗的是妇人干政的历史教训,而武则天拿出的,是更核心的伦理价值——“孝道”,并且,在舆论战里更进一步——谶言。朝廷里一个叫明崇俨的术士,因为会看相,颇受皇帝夫妇的信任。他进言:“太子不堪承继,英王(李显)貌类太宗皇帝……相王(李旦)最贵。”太子不孝,不应天意。

结果:平局。

说实话,初战李贤打得并不错,虽然没有大胜告捷,但是抓住了对方道德上的致命弱点与人们传统意识上的缺陷。如果能沉得住气,冷静对敌,背后有父皇撑腰,旁有宫僚谋算,就算母后再强大,胜负也很难说。但是像所有的年轻人一样,他急躁了。仪凤四年(679),明崇俨被盗贼刺杀。这是一步再错不过的棋,初战成果一下土崩瓦解,连史官都记载着“时人以为太子所为”——两军对垒,授人以柄,本来两两相平的舆论格局,一下全部偏向了武则天。从此以后,无论武则天对他怎么样也不会引起众怒,因为是他先动手的,不是吗?

他太年轻了,母后已经执政十几年,树大根深。自己刚刚接过哥哥的辅政班子,朝廷积水潭还没摸清就贸然出招,他以为哥哥的失败是由于生性懦弱,他以为自己绝对会不同的。倒是不同了,结局不同——沉不住气杀死术士,再以孩子式的“不跟你玩了”负气纵情声色。政治,远比他想象的复杂,太子哪里是好当的?当李贤突然意识到这点以后,他开始逃避。

展开迅雷不及掩耳的政治敌对,让敌人进入战备状态以后,自己再临阵逃脱——李贤在武则天面前,只不过是一个误闯大祸的孩子。但是他依然自信满满,他是天后的儿子,谁能把他怎样?最多也不过废了这个太子,正好他也不想当了。可是政治斗争,从来不是请客吃饭。

公开VS公众

仪凤四年四月,太子的司仪郎进谏,希望太子“屏退声色以抑其情”。武则天抓住这个破绽,迅速把那块“最短的木板”——赵道生抽了出来。这个人既然被英俊的太子看上,自然长得不差。但他人品极坏,多年的媚颜屈膝和娈童性格早已扭曲了他的心灵,又架不住武则天派人利益相诱、利益相逼,于是招供出一件惊天大案——太子谋反。

审案的是中书、门下两省宰相与御史大夫,从他们的出身经历看,似乎并非武则天的心腹,但也非太子党成员,应该是高宗李治派去的中间派。但是他们不防武则天先发制人控制了要害赵道生,并且指使他供出自己就是杀死明崇俨的凶手(人证),太子府里藏有皂甲数百(物证)。于是,大案构成,太子集团彻底败落。

在武则天的四个儿子中,李贤的结局似乎最惨。他和家人被流放时,连冬衣都没能带足,刚刚登上太子位的三子李显看着都不忍了,向母后请命说“臣以兄弟之情,有怀伤悯……特乞……听给时服”。李治驾崩以后,李贤再次被流放到更远的巴州幽禁。武周革命时,他更被武则天派出的酷吏逼杀。

为什么武则天单单对这个儿子如此心狠呢?她的三子、四子虽然受到某种程度的迫害,但是究竟还活着,只有李贤,只有这个二皇子,几乎到了被斩草除根斩尽杀绝的地步。因为他做过太子吗?三子、四子也曾做过太子;因为他跟母后作对吗?后来三子李显也跟母后作对过的。

那是为什么?原因很简单:矛盾公开化。

李贤是公开跟母亲敌对的,互有攻守且互有杀戮,连当时的老百姓都知道明崇俨是太子所害。这样的矛盾,就不能也不再是“人民内部矛盾”,而只能是“阶级矛盾”。从此以后,李贤这个人,将是武则天永远的敌人。

权威VS奴性

太子李贤倒台,洗马刘钠言,宫僚张大安、韦承庆被贬;曹王李明等被流放;典膳丞高岐因为是凌烟阁功臣高士廉之后,被交由高家自己惩戒;连同宰相里的反对派们也纷纷退场——郝处俊一年以后罢相,太子少保李义琰托病退休……李贤一派,彻底瓦解。

只是,在这历史缝隙里,出现了两件不起眼但很有意思的事情——

高岐被押解回家以后,刚进门就被父亲高真行抽佩刀刺喉,伯父高审行刺其腹,最后由堂兄断其首,弃尸门外。皇帝得知,鄙视其为人,把高真行兄弟贬到了远州。

李义琰托病退休以后,将软禁在黔州的曹王李明逼死。

这段惊心动魄的人心裂变,表面上似乎是一个关于气节的命题,在生死考验面前,人类总是这样脆弱而不堪一击!在这个世界上,要想在任何利益角逐中胜出,高超的谋略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或者更需要的,是翻云覆雨间对人性的更深洞悉——权威的力量。

当初武则天提出独掌大权时,李弘已做了多年太子,威望素高,背后有皇帝,从舆论从传统从权力,武则天都不占优势,因此,有朝臣敢于直接反对她。紧接着李贤继位东宫,年少的皇子一上来就显出“天下唯我”的架势,煽动着那些暗暗反对妇人干政的男人们的心。包括皇帝包括朝臣,都没想到李贤败得如此迅速,到了毫无还手之力的地步。

也许,在两两相较里,大部分群臣、大部分男人,都会选择太子,因为伦常也因为传统——人们在悠闲而安全的时候,才会做个仁义君子,不是吗?只是,那个强大的伦常倒下了,在权威的舞台上,只剩下武则天,尽管是个女的。又或者说不管它是谁,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哪怕是动物,只要它气势汹汹地站在那个舞台上,那些仁义道德、伦理纲常,就都随着“谋反案”这股强飓风消失得无影无踪。谋反案,不管内幕如何,性质已定。太子已废,权威,就代表一切正确。

所以,高家迫不及待地残杀亲儿;所以,李义琰匆匆忙忙地落井下石——虽然血腥、恐怖,但是内涵有什么要紧呢?只要权威能给他们带来归宿和安全……

武则天站在李治背后,默默地看着一切,冷笑!

情面VS局面

开耀元年(681)五月,新任太子三子李显续娶太子妃韦氏,适逢太子之妹太平公主也将出嫁,朝廷举行大庆。李治亲作《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以记其盛,群臣也奉承相和,那亲情融融,那君臣和睦,丝毫闻不到权力斗争的血腥气息。李治似乎忘记了,不久前长子亡、二子废、朝臣贬。

这一年七月,太平公主正式嫁入薛氏大族,婚礼惊动了整个长安城,晚上灯火之隆,把路道两旁的槐树都烧死了。第二年,公主生薛氏长男,李治大喜,为之大赦天下——他似乎忘记了,这段婚姻武则天其实并不同意,表面的理由是嫌弃薛氏嫂子们门第太低。

开耀二年正月,太子妃生长子重照,李治大喜过望,立刻封其为皇太孙,并且不顾关中饥荒,下诏改元,大赦天下,酒会宴请——他似乎早已忘记了,大唐制度上并没有皇太孙之制。

同年,李治跟武则天再次去东都洛阳“逐食”,临行之前,拜托薛元超辅佐太子监国,说“吾子未闲庶务,关西之事,悉以委卿。所寄既深……”他似乎忘记了,不久前李贤谋反大案事发,按照事理,所有人都要被罢相牵连的,包括眼前这个人……

他究竟在做什么?力挽狂澜!

自己在世的时间不多了,而此时,妻子斗倒了强硬的儿子,新上任的三子不成大器,朝政眼看要一边倒。他是李家儿子,英雄太宗之后,跟武则天恩爱再深厚,如何比得上这偌大的江山?他只能,也必须去尽力再设一局,阻拦妻子滚滚而来的权力铁蹄。

不得不说,李治心存侥幸;但是也不得不说,李治心思巧妙。

他在最后的几年里,拼命打亲情牌,大肆庆祝那个不成器的儿子的生日、婚嫁,大肆宣扬天皇天后的爱女之情,大肆歌颂皇帝一家的其乐融融,就是要让妻子“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再去公开攻击儿子、攻击自己的家人、攻击李氏家族,不好意思抢夺政权——他深知眼前人是如此遇强则强的生猛,强取不行,那就软攻。

此外,他又另外加了一把保险锁。大唐历史上从来没有皇太孙制度,在整个封建时代这种行为都很少见,而他却急急忙忙把孙子都封了,因为考虑到最坏的一步——李显大权旁落甚至早死,很长一段时间朝政将由太后来把持,但这并不要紧,因为太后总要死的,这个世界,新的生命将生生不息,20年以后的继承人他已预定,到那个时候,自然有人站出来替他、替传统、替祖宗家法来说话,他的妻子碍于情面是不会拒绝的,那么他的江山,还会按照他的意思顺理成章发展下去……

这就是情面,有情,并有面——

弘道元年(683)十月,他们驾临嵩山南面新落成的奉天宫。李治的病越来越重,甚至到了眼不能视的地步,御医为其诊治,建议用针刺头出血,武则天在帘中听了大怒:“此可斩也,乃欲于天子头刺血!”御医叩头求情,李治说:“御医是议病理,不加罪;且我头重闷,殆不能忍,出血未必不佳,但刺之。”果然,血出目明。离别在即,夫妻何尝不恩爱?这是有情。

两个月之后,李治病情日益沉重,自知不起,颁布遗诏,改元弘道,说“朕之绵系,兆自元元”——总结治国方针是道家;说“比来天后事条,深有益于为政,言近而意远,事少而功多”——总结妻子的政治功绩;并大赦天下,要召百姓于殿前宣读,只因病弱无法成行。离世之时,自我总结,开示未来,并积极肯定天后多年政绩,这是有面。

是夜,李治召裴炎入,授遗诏辅政,遂于贞观殿驾崩。遗诏这么写:“皇太子可于柩前即皇帝位……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后面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只有军国大事,天后才能管,而且只有在犹豫不决的时候,天后才能管。

为什么宣诏自己即将离世,总结自我,积极肯定妻子功绩以后,却最后限制住妻子的权力?因为这才是李治的本意。给你情,给你面,但是删你的权,把你牢牢困在“情面”的局里——其实,在那拼命要召集百姓来宣召的时刻,李治就想告诉天下人,他跟妻子的时代已经结束,天皇天后已经退场!

情面情面,给你情给你面,但要你命……

摘自《传奇故事》 文/君子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