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型意象的增殖与生长

 江山携手 2016-07-19

    我国古代诗人作诗,常有征引、化用前人诗句的现象,极端的例子是诗歌集句(一首诗全用已有诗句拼成)。但借用不是为借用而借用,仿效也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经过点化,融进自己的诗境中去,使原有诗句更生动、更深刻、更富有诗句。晏几道的“今宵剩把银红照,犹恐相逢是梦中”,就出自杜甫的“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杜诗写乱世飘零之感,晏词改用婉曲的说法,并加上“银红”这样富丽的字眼,用来抒写女子的情思,这就表现了不同的内容,形成了不同的境界和风格。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删稿》中也曾说过:“‘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美成以之入词,白仁甫以之入曲,此借古人之境为我之境也。然非自有境界,古人亦不为我用。”贾岛的《忆江上吴处士》中“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两句,写的是典型的时令特征。到了周邦彦的《齐天乐》里,则成了:“渭水西风,长安落叶,空忆情宛转”,写的是诗人回想与朋友同在京师的情境,这里的长安借代京城。而白朴的《梧桐雨》第二析《普天乐》:“銮驾迁,成都盼。更那堪沪水西飞雁,一声声送上雕鞍。伤心故园,西风渭水,落日长安”,写唐明皇西迁入川,路上见大雁西飞,想起长安情景,表达了人物的凄苦的情怀。这些转换,不仅有主题的变化,也有意境的跃迁。这说明只要有诗人自己的创造,为我所用的仿效和借鉴,不但无损于一首诗的内容,而且还能赋予它更深沉的意蕴。
    那么,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如果以现代文学批评的观念来考察和分析,我以为可以用“原型意象”来加以说明。所谓“原型意象”,原型批评家弗莱曾这样界定:“即一种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它一方面积淀着人们某种共同的心理经验,另一方面又在不断的重复中加入诗人的情感体验和创造。以此观照前边提到的那些诗句所负载的意象,不论是“相逢如梦”,还是“西风落叶”,都可以称之为“原型意象”。在诗歌创作中,有意地使用“原型意象”,不仅可以增强诗歌蕴涵的深广度,而且可以丰富它的审美趣味。
    诗人刘章的系列诗作《古句新题》,以其特异的风采,显示了此种努力的初步成果。他借用古人的诗句,或点化,或生发,或转意,为我所用,借题发挥,从而造成了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建构,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继承与创新的忻合无间。诗人的这种创造性的探索,使他的新诗弥漫着一种幽深的艺术氛围,充满了一种跳荡、跃动的审美活力。
    例如,《月是故乡明》这首诗,就运用了一个非常古老的意象:月夜情思。较早的有《古诗十九首》的“明月何皎皎”,曹植《七哀》的“明月照高楼”,即便唐代诗歌中,也多有所见,张九龄的“思君如满月”,王维的“清风明月苦相思”,特别是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等。可见月亮自古同思情、忆念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原型意象”。这个意象出现在刘章的诗中,就带上了现代色彩,表达了他个人的现实的情怀:对故乡月色的赞美和泳汉——

         月是故乡明,
        月是故乡大,
        故乡的明月,
        总在故乡南山挂。

    “故乡的风物,铺在月光下”,在这样的月光中,活跃着故乡的各种人物,是他们把故乡的月夜打扮得“有声”、“有色”、“有影”、“有味”,最后化外景为内验:“故乡的明月,在我心头挂”。对这首诗,我们不能只从现实层面来理解,如果我们熟悉古诗,就会有更多的感触。“月是故乡明”这句诗,是负载着我们民族某种共同的心理体验的,因而有很高的典型性和极大的包容力。
    原型意象的增殖与生长,在于诗人运用中加入个人的感受和创造,赋予原型意象以独特的个性化的形态。例如《鸟鸣山更幽》,这句诗作为一个原型意象,多次在诗歌中重现,王勃的“直知人事静,不觉鸟声喧”;杜甫的“落花游移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张籍的“月出蹊路静,鹤鸣云树深”,等等,情境相似,意旨不同,但都融进了各自的独特感受和个人的创造。而刘章的这首诗,则在泻染鸟声“清晰”、“轻盈”和山石幽静的“神秘”气氛中,发现和开拓出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从而感悟到深邃而古老的人生主题:

         悠悠地,悠悠地,
        无拘也无束,无边也无际,
        我在鸟声中神游八极,
        听有人轻轻唤我的名字,
        我从何处来?我将何处去……

    原型意象的蕴含力和生命力,还在了它的隐喻性和不断演进中形成象征性。例如,“青草”这个意象,最初不过是个兴象,和诗的中心内容只是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发展到后来,就有了隐喻性,乃至象征性。从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的“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到王维的《送别》“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一直到白居意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妻妻满别情”,“青草”就成了一种象征相思与别情的原型意象。李白的“燕草如碧丝”,也属于比例。刘章以这句诗为题的诗,就是在这种传统之上,发掘了这个原型意象的现实象征意义:

        河边的小草绿了,
        地边的小草绿了,
        山上的小草绿了,
        风儿也温温柔柔。
        丈夫在外的女人们,
        悠悠地,生出闲情万缕。

    这一片片的青草,都成了女人们相思、愁绪的直觉象征。又如“空山”的意象,在人们反复使用中形成了近乎禅境的象征。除韦就物的《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的“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之外,还有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等等。刘章以《山空松子落》为题,运用“空山”这个意象,却生发出新的象征蕴含。他在一派幽深、空寂的境界中,写一个老人对自己一生的回忆,并不想升天,而是体会到了自己的平凡:

         山间的松籽轻轻地落,
        一声一声,
        落入荒草。

    当代,运用原型意象进行诗歌创作的,不只刘章一人,台湾诗人余光中的《寻李白》,洛夫的《长恨歌》,罗门的《月思》,黑君的《破境》等,都是这方面富有创造性的范例。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正是无数的原型意象,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从而示今天人们源源不尽的创造。从这点上看,诗歌传统的继承和诗歌的不断创新,原型意象的运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中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