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丝洞》剧照 在刚结束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前一天,中国电影资料馆收到国外友人修复后的一部国产电影拷贝——1927年上海影戏公司出品的《盘丝洞》,公映后引发了极大的轰动。 时间可以改变许多事情,包括那些逐渐泛黄褪色的老电影胶片。在当初制作电影时,那些早期的电影人或许没有意识到,时间的流逝使得电影并非一定会定格在胶片上。污染、霉变、脱色、结晶、丢帧等损伤似乎不可避免。 那些尘封已久的老电影似乎有着无穷的魅力,每一次穿越至现代,总会引发不小的轰动。比如2012年,在中国电影资料馆放映一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电影《鼠与蛙》,这是该片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公映。 那么,目前老旧电影胶片修复是一个怎样的状况?在将其数字化处理存贮过程中,需要哪些关键技术?带着这些问题,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现实之需:众多老电影胶片亟待修复 电影数字化修复的成果是技术与艺术结合的产物,为了对年代久远、损伤严重的影片进行较好的修复,修复人员甚至需要通过图像重构技术,“制造”出画面上已经消失的细节信息。由于技术与艺术的标准不同,电影数字化修复目前国际上并无统一标准。 由于我国近代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战乱和动乱时期,目前国内所保存的胶片质量参差不齐,尤其是上世纪40年代以前的影片,部分影片甚至出现发霉、结晶等问题,修复难度很大。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我国完成数字化的影片有6000余部,但是有能力进行精致修复的经典影片仅有200部。这其中主要原因在于资金的限制。如果为了尽快将现有影片进行数字化投入使用,成本约为10万美金,但如果要以院线重影的档次进行要求,则至少需要上亿人民币的资金支持。 技术处理:数字化修复的那些事儿 一般而言,电影胶片修复的流程大致如下:先是清洗修补拷贝或原版底片,然后扫描成数字文件并保存,接着是数字化修复,声音修补和声画合成,调色,最后制作拷贝。在数字化修复的过程中,涉及到一系列关键的技术。 “关键技术包括两方面:图像处理技术以及声音处理技术。”中国电影资料馆技术人员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说,图像处理技术主要是包括类似电影拍摄的画面成像、色彩调整、图形稳定跟踪、图形内容变形、图像重构、数据对比分析等内容。而电影数字修复的声音技术,因为手段目前较为匮乏,更多需要以人工或者智能的方式加以处理。 对于中国电影资料馆进行的电影数字化修复工作,一般采取较为严格的图像处理技术和比较成熟电影数字化制作流程,部分修护环节甚至尝试过采用军用图像处理技术。 数字化后的电影图像修复有哪些主要环节?对此,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杨小康指出,“首先是颜色校正,其后是划痕、斑块等损伤的修复”。颜色校正一般采用专门的色彩处理设备进行全局调整。损伤修复要使得画面更加稳定,并要较好地去除划痕、斑块等画面的缺损。杨小康说,无论是颜色校正还是损伤修复,前后帧之间有相关性,修复效果要“修旧如旧”,修成新的电影或者没有修到位都是不科学的。“因此,想要修得恰如其分比较困难。” 在数字化之前,常常用化学手段修复胶片的划痕等。有了数字化技术以后,修复工作相对容易一些。在杨小康看来,早期的胶片转数字的机器的分辨率是很低的,拿到大的电影院去播放,其分辨率是不够的,而目前胶片转数字的设备分辨率可以达到4K,这比高清电视还要高一倍,分辨率已经有了保证。 杨小康说,目前主流的修复手段应该说还是用国外的软件。“当然,主流修复也会出现问题。比如人的主观性很强,这就使得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颜色的修复效率。” 在杨小康眼里,有什么样的修复理念对于修复后效果至关重要。“先进的修复理念是不要就‘片’论‘片’。也就是说,要有整体意识,把修复对象当做一个整体去对待。” 杨小康进一步解释,这些做法不仅提高效率,而 且使得连续性会更好。每一帧可以修好,但是整体组合可能不够好。“要保持原有风格是修复过程中最难的,然而人因为主观能动性容易篡改图像。” 据中国电影资料馆工作人员介绍,电影数字化修复工作相当于电影数字化制作的逆向流程,需要采用国际一流的图像处理技术,尤其在彩色电影的数字化修复过程中,图像处理技术的水平直接决定了修复效果和效率。对于大型电影银幕的观影效果来说,其画面的清晰度堪比军事卫星图片的等级,在处理影片细节的时候,甚至需要采用超过军事图像处理技术的设备。 未来发展:科技让老电影胶片焕发生机 一般来讲,修复一部影片少说也要个把月,时间漫长。在将胶片进行数字化修复后,数据量很大,还将涉及数字化压缩、传输、分发、保存、备份等环节。对于胶片进行数字化处理所涉及的主要是光学设备,实际上是镜头的问题。 在做数字扫描的时候,要重新研究传感器,投入会很高,目前还没有国内厂商愿意投资研发。数字化修复设备主要依靠的是IT技术,对于电脑运算与其相应的图像处理能力息息相关。数字化处理剩下的是IT技术,计算机电脑运算。 我国电影数字化修复技术的研发和利用水平,由于偏向幕后工作,较少与一般国人接触,因此多数人对此并不了解。修复对于所有的设备要求很高,类似于拍摄新电影所需的技术设备。除了摄像设备以外,过程是跟拍新电影一样的。 在不少研究人员眼里,目前对于电影数字化修复来讲,最难取得成果的是声音修复技术。由于该项技术应用市场狭窄,目前世界范围内也很少有公司尝试。国际上除了以声音制作为生的杜比等专业公司,其他进行声音修复的企业、机构或团体,大多处于兴趣爱好的状态,很难有投入批量使用的声音修复技术,某些声音修复公司甚至因此倒闭。 自2007年起,中国电影资料馆的“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护工程”全面展开。对于这一工程,该馆的相关工作人员认为其最大的意义在于优秀文化精神财富的传承。目前中国政府希望能够振兴中国电影产业,并将其提高到国家层面来。相关部门希望通过电影修复项目,完成一大批经典影片修复重映工作,并以此吸引大量人才进入这个领域,从而形成一种大量的艺术需求,最终带动电影发展。 由于目前世界电影制作技术人才和公司都集中在美国,目前我国并无进行国产化电影制作技术研究的计划,因此电影数字化修复设备,大多从欧美采购而来。中国电影资料馆工作人员认为,我国目前这方面没有量产,没有民用化。业内人士认为,尽管目前所用的核心人员有许多中国人,但是核心点都在美国,所有人都从美国买,“正如所有人都用Photoshop,没有人想重新做一个新的Photoshop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