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时的“公子”

 梓博书馆 2016-07-19
旧时的“公子”
汕特 2016年7月6日 星期
● 王吴军

  “公子”一词是中国古代运用很广的一个称呼,最先是称诸侯的儿子为“公子”。《仪礼.丧服》中说:“诸侯之子称公子。”《诗经》中说:“麟之趾,振振公子”,就是这个意思。

  不过,古代诸侯的女儿也称“公子”。《公羊传》中说:“群公子之舍则以卑矣。”何休注解这句话说:“谓女公子也。”意思是说,这里的“群公子”是诸侯的女儿,也称为“公子”。

  古代的时候,官僚的儿子也被称为“公子”,对别人儿子的敬称也用“公子”。有一个成语叫“公子王孙”或“王孙公子”,指的就是古代的贵族、官僚的子弟。“公子”这个称呼在不同的场合其意思是不同的。《战国策》中说:“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类为招。”北魏杨衍之的《洛阳伽蓝记》中说:“别有王孙公子,逊遁容仪;思山念水,命驾相随。”古典小说《野叟曝言》中说:“到那时,来往都是些王孙公子,朝朝寒食,夜夜元宵,你还感激那道姑不尽哩。”由此可见,“公子”一词,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语气,根据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寓意和内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