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贾雨村发难,林黛玉“离魂”

 金麟167 2016-07-19

贾雨村发难,林黛玉“离魂”

——元妃归省所点四出戏的本旨及寓意浅议(4上)

(2016-7-19)

 

(续昨)元妃所点第四出戏《离魂》,即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牡丹亭》第二十出《闹殇》,这出戏舞台本称之为《离魂》。欲知《离魂》,便要了解《牡丹亭》剧情。

昆剧《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也叫“临川四梦”。《牡丹亭》全剧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剧情梗概为: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鬟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皇帝感慨二人的旷世奇缘,于是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第二十出《离魂》(《闹殇》剧情为:丽娘死前叮嘱春香将春容(自画像)放入紫檀匣儿,藏在太湖石底,期待有一天能被有情人捡到。她曾问:“春香,咱可有回生之日否?”这句话不禁让人浮想联翩,丽娘会不会等到意中人?会不会回生?这些悬念给后面剧情的发展带来了几许光明。因金人入侵,杜宝奉旨镇守淮扬,即日起程。吴吴山三妇合评本曰:“要腐儒葬女于宦邸花园,此事甚难,恰有北往之诏以玉成之,真丽娘之幸也”。因来不及送女儿回乡安葬,建梅花庵观,命石道姑和陈最良看守。这一来为杜柳二人相逢制造了机会,二来将杜宝与金人入侵联系起来。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其本旨是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

那么,元妃所点《牡丹亭.离魂》(《闹殇》)的寓意即隐伏义又是什么呢?

脂砚斋评批曰:“《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此乃元妃所点《牡丹亭.离魂》(《闹殇》)的寓意即隐伏义。

林黛玉是《红楼梦》悲剧中的核心人物,她的死是贾府破败、诸芳流散情节故事中最重要的一环,在佚稿中,这必定是作者以一腔血泪惨淡经营的大文章。然而,由于我们见不到原稿,黛玉之死便成了难解之谜。不过,依据曹雪芹在前八十回书中精心留下的种种“草蛇灰线”和脂砚斋等人的关键点评,我们还是可以勾勒出黛玉之死的大致原貌。

探究黛玉之死的具体因果缘由,必须首先明确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基本精神。《红楼梦》不比《牡丹亭》是一部爱情专著,曹雪芹不是在写一部才子佳人争取婚恋自由的旧式小说,而是在写一出家族破败、生命凋零、理想幻灭的大悲剧,宝黛爱情只是大悲剧中的一部分。这样的创作构思,决定了宝黛爱情必然交织于全书各种错综复杂的情节之中。黛玉之死,一定有着异常怵目惊心的大背景,认清这一点是讨论黛玉之死的基本前提。

从元妃所点《牡丹亭.离魂》(《闹殇》) 看,《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杜丽娘是有一比的。杜丽娘情发《诗经·关雎》,自此寻春伤春,林黛玉则情发《会真记》(实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自此宝黛之恋在大观园旷日持久地上演。杜丽娘“离魂”,是因为思念梦中情人而愁闷消瘦,一病不起——“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以身相许”,情至极处,“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死相许”是何等极致的深情!林黛玉“离魂”,是因为热恋中的情人避祸出逃他乡之际,突然遭遇不如意的指婚,孤苦无助,遂以死相搏,“生死相许”。杜丽娘“离魂”之时,叮嘱侍女春香将春容(自画像)放入紫檀匣儿,藏在太湖石底,期待有一天能被有情人捡到。林黛玉“离魂” 之时,肯定也有类似之举,这便是第第四十五回“风雨夕闷制风雨词”:“黛玉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可以想见,这《代别离》日后应由丫环紫鹃转交给贾宝玉。

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矢孤介杜绝宁国府”, 探春道:“……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联系探春上述至理名言,体味元妃所点四出戏,我们或许能够破解黛玉死亡之谜。前文已经议过,根据《一捧雪》及其第五出《豪宴》,贾府“一败涂地”的根本原因是“豪奢”——“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贾府“从家里自杀自灭”, 也有三姑娘探春的言论为证:“正是呢,有叫人撵的,不如我先撵。亲戚们好,也不在必要死住着才好。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象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第七十五回)贾母也说过:“我知道咱们家的男男女女都是‘一个富贵心,两只体面眼’”。贾府的“自杀自灭”,表现为诸多矛盾的交汇:宁国府和荣国府的矛盾,荣国府长房和二房的矛盾,荣国府二房嫡子派与庶子派的矛盾,荣国府母子矛盾,夫妻矛盾,妻妾矛盾,父子矛盾,主仆矛盾……,这些矛盾的对立和斗争,令贾府进入末世——“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贾府这条“死而不僵”的“百足之虫”, 最后 “一败涂地”,与那个汤勤式的人物贾雨村直接关联。正是贾雨村撺掇“严世蕃”式的通天权贵(应是“忠顺王”)“从外头杀来”。我们知道,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其政治靠山是“贾元春才选凤藻宫”。但是,“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盛筵必散”,在元妃“虎兕相逢大梦归”后,贾雨村撺掇“严世蕃”式的外鬼索取比“一捧雪”宝贵得多的“通灵宝玉”。贾宝玉为避祸遂如莫怀古一样出逃,林黛玉“离魂”之悲剧正式上演……

“因嫌纱帽小”的贾雨村,撺掇通天权贵向贾家索取“通灵宝玉”。——《红楼梦》中的“通灵宝玉”是一个非常惹眼的东西。在第八回,对“通灵宝玉”有正面的描写,“通灵宝玉”反面有天然的“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铭文,当然读者都懂这是仙人大施幻术而变出的。正是幻术赋予了“通灵宝玉”一种人的价值属性,从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变成了“通灵宝玉”,反面铭文首先可以理解为是“通灵宝玉”的三个作用。并且,其作用在“魇魔法叔嫂逢五鬼”一回已经崭露头角,成为一块可以“除邪祟”的玉。这样,“通灵宝玉”就有足够的理由被权势比贾家大的“严世蕃”式的人物相中,自然“抄家搜邸”的情节就成为《红楼梦》的必要情节,而抄家的目标正是贯穿小说故事始终的信物“通灵宝玉”。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与贾宝玉同时落草的“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具有不可替代性,贾家视其珍宝,不肯割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那怎么办?造假。贾家用赝品“通灵宝玉”应对通天权贵,但被贾雨村识破了,于是便有了第二次造假——甄宝玉粉墨登场,成为贾宝玉的替罪羔羊——这时的甄宝玉扮演着《一捧雪》中“义仆莫成代戮”的情节角色。

将脂砚斋批语“甄宝玉送玉”、“扫雪拾玉”两情节联合可以推断,通天权贵索要“通灵宝玉”之时,贾家一方面以赝品欺骗通天权贵,一方面让贾宝玉避祸出逃他乡。在这个过程中,“通灵宝玉”离开了贾宝玉,最终通过甄宝玉送回。前文已述,根据《邯郸梦》可知,甄宝玉是一个点化贾宝玉飞升的关键性人物,并且他是仙人身份。

 

林黛玉之死,就发生在贾家用假“通灵宝玉”应对通天权贵,贾宝玉为避祸出逃他乡之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