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色后的民国天津,惊艳了。。。

 旱萝卜 2016-07-19

民国时期的天津

繁荣辉煌,热闹异常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

九国租界的纷纷设立

西洋文化中国传统地域文化

巧妙地融合


那些记忆中的景色与建筑

见证了天津

作为'畿辅首邑'的风采





大和公园始建于1904年,位于现在鞍山道和新华路的交口处西北角。公园具有典型的日本园林风格,建有凉亭、竹门、喷水池等景点,并设有儿童游戏场、音乐堂等。


▲大和公园一景


▲大和公园一景


当时,对中国人入园作出限制,中国官宦和其他知名人士可由租界局统一分发给入场券,普通中国百姓限于每天下午6点入园,对中国人有明显的歧视。


▲大和公园中的北清事变纪念碑


▲大和公园中的日本神社


1945年10月6日天津收回日租界,大和公园更名为'胜利公园',表达着天津百姓庆祝胜利,再也不受歧视的心情。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经整修并拆除原神社与石碑,改为天津少年宫。1953年再次更名为'八一公园'。1959年拆除公园,建成八一礼堂



▲现如今的八一礼堂





维多利亚公园位于天津市维多利亚道,始建于1860年,是天津首座英租界公园,全园采用规则式布局,在建筑,植物造型等方面具有典型的折衷主义特征。园内曾有戈登堂、火警钟、欧战纪念碑等物,皆为天津一时地标。


维多利亚花园内的欧战纪念碑,后来被拆除



▲在维多利亚花园玩耍的小孩子


1949年以后,维多利亚花园更名为解放北园,也简称为'北园'。当时,天津人俗称解放北园为'市委花园'。奇怪的是,因紧邻戈登堂的市政府,最初尚称为'市府花园',后来不知怎么叫着叫着就成了'市委花园'。



▲现如今的解放北园


李公祠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袁世凯所建,选址在原淮军驻地窑洼,占地两万余平方米,是颇具规模的宏伟建筑,其建筑仿照李鸿章合肥家乡祠堂的建筑风格。


▲李公祠


▲北宁公园的景色


新中国成立后,因学校扩建,先后将原建筑拆毁改建新楼。现仅六角亭移北宁公园观瞻。



▲北宁公园中的六角亭


和平路商业街始建于1905年,当时以锦州道为界,以北属日租界,名旭街;以南属法租界,名杜领事路。


日租界的旭街,就是今天的和平路,远处高楼是中原公司


旭街上的中原公司在当时是很显眼的建筑


19世纪20年代未,随着天祥、劝业、泰康三大商场,国民、惠中、交通三大旅馆以及渤海大楼、浙江兴业银行等建筑的落成,日益繁荣。


▲旭街景色



▲旭街景色,远处'仁丹'的广告极为明显


1946年,这条商业街统称罗斯福路,1953年取'热爱和平'之意更名'和平路'


▲和平路景色



天津维多利亚道是天津英租界内开发最早的地段,也是该租界内最重要的街道之一。 这里原来是天津东南郊海河西岸的一片沼泽荒地,北面有一个以紫竹林命名的寺庙和村庄。



维多利亚路上有许多银行,这些建筑现在大多都还存在。


1860年12月17日,这片地被划进新开辟的天津英租界。 戈登为该租界进行了规划,维多利亚道就是其中的南北主干道。 到1900年庚子之乱以前,已经建成了以维多利亚道为主干道的道路网,两侧除了以英国为主的商业、金融机构,还建起了著名的戈登堂、天津利顺德饭店等豪华建筑。



左侧为戈登堂,右侧为利顺德饭店


1949年以后,该路改名解放北路



▲解放北路现景



桥的原名叫'万国桥',即国际桥之意。因为当时天津有'国中之国'的英、法、俄、美、德、日、意、奥、比九国租界。此桥正处于海河两岸租界之间。民间又称此桥为'法国桥',因为它是由法租界工部局主持建造。



▲万国桥开启场景


'万国桥'到1948年曾改名为'中正桥',那是国民党政府以蒋介石的字而命名的。1949年天津解放后,此桥更名为'解放桥',沿用至今。



▲解放桥开启场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