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懒惰是索价极高的奢侈品,一旦到期清付,必定偿还不起

 zhax2015 2016-07-19

听过“一万小时定律”吗?一万小时的锤炼是自平凡成超凡的必要条件。1895年今日,徐悲鸿出生。他总结道:“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用过极长时间的功。即以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的骨架、肌肉、组织。又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乃能有得”。骏马奔腾惊世间,感念大师,你是否能为自己的所爱坚持一万小时?




沉雄悲壮,宿命深藏,

一洗万古凡马空



△20世纪30年代的徐悲鸿


徐悲鸿,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1895年7月19日生于江苏宜兴屺亭桥镇,原名徐寿康,年轻时因家境贫困,他常在半夜里悲从中来,有如鸿雁悲鸣,因此改名悲鸿。有道是郑板桥画竹,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徐悲鸿画笔下的奔马,几近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


△《八骏图》


1940年,他应邀至印度讲学、举行画展。在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邀请下,游历了喜马拉雅山的大吉岭。在那里,他看到了罕见的高头、长腿、宽胸、皮毛闪光的骏马,骑着这些骏马远游,由此了解了其剽悍、驯良、耐劳的特点。



1941年作巨幅《奔马》,寄托对祖国奋起的渴望。


此间他对着骏马做了大量的写生,反复捕捉其各种神态,塑造出千姿百态的奔马,达到了“尽妙”之境界。据说,徐悲鸿自己认为,他画马真正的成就,始于此次印度之行。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徐悲鸿不像古人那样热衷画鞍马,而是着笔墨表现无羁群、尚桀骜的野马。在他笔下,一匹匹骏马奋踪扬蹄,在广袤的土地上飞奔,有的腾空起飞,有的蹄下生烟,有的回首顾盼,有的一往直前,都给人破纸而出的感觉。



“每一个人的一生都应当

给后代留下一些高尚有益的东西。” 



1930年,完成油画力作《田横五百士》,歌颂“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 


徐悲鸿的代表作《田横五百士》《九方皋》《徯我后》等,集中体现了其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创作思想。“七·七”事变后,国难当头,他“遥看群息动,伫工待奔雷”,以画笔为武器,投入抗日救亡斗争,先后在香港、新加坡、加尔各答、吉隆坡等地举办画展,且将售画所得,全部捐祖国救济难民。



△观众在博物馆欣赏巨作《愚公移山》


他的中国画《愚公移山》取材于《列子·汤问》篇中的一个寓言,借以表现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坚韧不拔,打败日本侵略者的信念。该画在构图和笔墨色彩技法上,利用了中国画线描的表现力,又融汇了素描的造型准确,以前无古人的独创形式表现了主题。



△1939年创作《珍妮小姐画像》,为徐悲鸿最著名的油画人物肖像之一,支持国内抗战而作。


《中国画改良论》为徐悲鸿论述中国画改良的重要著作,他提出“古法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的著名主张,提倡写实,反对抄袭,且给出“改之方法:学习、物质(绘画工具)、破除派别。”他一生致力美术教育,亲自培养了吴作人、艾中信、韦启美、李天祥等一批有成就的美术家。



漫画《铁马悲鸿》


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其妻廖静文女士,按照徐悲鸿的愿望,将他的作品1200余件,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全部捐给国家。




徐悲鸿曾说,“懒惰是索价极高的奢侈品,一旦到期清付,必定偿还不起。”勤奋未必能成就天才,但只要坚持到底,必定能离梦想更近。不止写给郁闷中的学生,也请容易半途而废的你自省↓↓



《为什么我们不能坚持?》(节选)

作者/秋叶


要坚持做一件事情,其实需要意志力——也就是自我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而绝大部分人,包括我在内,天生都有意志薄弱的时刻,能总是做到自我控制是很难的。

“ 没有形成固定的时间节奏感。”


在一个有规律的生活里,人容易有相对固定的受控时间去完成既定目标。到了大学阶段,课表不是天天相同,生活也开始多了很多可能性,这意味着你的生活变得丰富的同时,获得各种自由的同时,开始失去过去养成的节奏感。你开始慢慢更容易变成被不同的事情推动去行动的人,而不是坚持在固定的时间干一点什么的人。



这种被碎片化事情推动的现象,不仅仅是在大学,一直到了职场,都会越来越严重。我的第一个建议是:要养成坚持的习惯,你最好要让自己有一些固定的时间去做固定的事情的习惯。


为什么总是建议大家做一些小事情?比如每天坚持在某个固定的时间写日记,练字,锻炼,一切你喜欢的事情都好,不需要太多的时间,哪怕就15分钟。这些小事情会慢慢形成你的新的时间锚点,有了这些时间锚点,你才能在不同的环境里慢慢养成你生活中的新节奏感。有了时间节奏感的人,才能逐渐掌控自己的时间,开始为自己的目标取得进展。

“ 没有志同道合者互相激励。”


你和怎样的人交往越多,你就越可能变成怎样的人。


在高中,因为有各种制度和外力约束,大家都被集体化成一种行为模式,往往能为某个特定的目标长期全力以赴,互相追赶激励,很多人觉得自己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很有充实感,和这个环境是分不开的。



我上班以后和很多从小玩到大的老乡关系越来越淡,倒是和一些不在一个城市的朋友关系很好。我发现玩得好的人往往是同一个生活节奏的。我的进步是他努力的理由,他的灵感是我工作的推进,我们彼此成为对方的激励,最好的同伴教育。

没有选择更适合目标的环境。


在大学,往往缺乏和你有同样目标的同伴,这也导致你很难一个人特立独行下去,毕竟人是群体性动物,很难摆脱从众的自然基因行为模式。无论是班主任还是辅导员,又或者是班委会和学校,对你的管理是很粗放的,没有人天天监督你上自习,甚至是上课。在这种环境下很多人才会发现没有外力约束,很难建立对自己的行为控制能力。


在一些211、985高校,为什么大家大学上自习的氛围依然浓厚?因为这里最大的行为模式就是考研和出国,或者加入优质精英社团。一旦你进入这样的学校,很容易被这样的氛围同化,也就变成这样的人。



不仅仅是大学,即便是在职场,我也是比较反对在家办公这种模式。真正办过公司的人都知道,让新员工在家办公而不是集中到办公室管理,不但不会产生工作效率,往往还可能毁了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因为他会养成很糟糕的工作习惯。


绝大部分人离开环境的约束就一无所成。想享受自由的生活,前提是你自己为自己选择了某种有控制的生活。

丢失了自己真正的目标。”


高中阶段我们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考大学,而且被同伴和环境驱动去努力。到了大学,就业一时半会还很远,考研也得三年后,经过十二年艰苦求学的日子,都想放松一下,大学又不缺乏这种放松的方式,但正在这种放松的环境中,我们想不起自己的奋斗目标了。


高中有一个现实的目标叫上大学,上好大学。其实大学倒是有一个现实的目标叫就业,就好业。



但在大学里课程体系设置往往和让你看不到和就业这个目标的关系,它的实用性和社会现实脱节的确很严重,在学习的过程中,你往往看不到自己和就业需求之间的进展,只是感觉到自己一天天在混日子。


如果你没有办法衡量你现在离目标的距离是否更近,你就会慢慢忘记自己的目标,甚至慢慢用还在学习这件事情安慰自己在接近目标。


如果不自欺欺人,大学生就应该主动在大一了解自己想去的就业单位,了解他们的就业岗位,了解这些岗位对人的素质要求,主动在大一就明确自我成长的目标和实现的手段,并找到恰当的手段衡量自己的进展。

无法确定是否离目标更近。”


在高中你遇到任何自己不能突破的困难,都有老师教你答案。但是在大学,一切似乎都没有人给你答案,或者给你太多的答案。到底哪种是你想要的?这真很难讲。



所以很多同学在走向目标的路上,往往看不清自己坚持的方向是否是对的,因为缺乏独立判断的能力,而总是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不是最佳的,在这种畏手畏脚的犹豫中,如果没有太多的进展,也就慢慢放弃了坚持。

性格中太多好逸恶劳成分。”


心理学家说习惯推迟满足感的人才更容易成功。


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惟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其实,我们早在小时候(通常从五岁开始),就可以学会自律的原则,避免只图眼前安逸带来的不利。


对于六岁的孩子而言,吃蛋糕时不把奶油一口气吃完,或者先吃蛋糕,后吃奶油,就可以享受到更甜美的滋味。小学的孩子正确对待家庭作业,是实践“推迟满足感”的最佳手段。孩子满12岁时,无须父母催促,首先做完功课,再去看电视。到了十五六岁以后,他们的实践更可以得心应手。到了青春期,他们处理类似问题,应该形成一种习惯或常态。

小成功替代了真正的目标。”


当个体因目标奋斗得到一点点进展的时候,往往会奖赏自己放纵一下下,这样就很容易脱离正确的轨道。所以当你发现自己已经取得了一点点进展的话,一定要提醒自己,要继续加油,因为目标还没有实现呢!




下个一万小时,你打算怎样度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