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玉浦黄氏始祖黄仁华受举“贤良方正”,被朝廷封为迪功郎,实授梧州府博白县县丞。是年,黄仁华携义仆周爱泉一同赴任。
那时,博白县乃广西东南之剧县,地瘠民贫,风化不及,民性强悍凶顽,盗匪四起,民不堪命,官场中视博白县为畏途,号称难冶之县。黄仁华赴任时,因该县未设知县,他肩负起主政全县的工作。由是,他“兴学于城、观稼于乡;抑豪强、恤贫困;平冤狱、释无辜;复筑城以护县治、疏圳以利舟楫。诸政俱举,民赖以苏,域赖于治,万民额手相庆。” 那时,博白县城有一名门殷实人家,由于前屡遭山寇贼匪抢掠凌迫,时刻惶恐不安。其家中有一位盛名的淑女,既温和善良,忠贞贤惠,又聪明勤谨,细心灼见。家主咸感县丞黄仁华勤政忠勇、爱民如子之盛德,使博白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诚意愿将膝下这位妙龄爱女荐为他之侧室。黄仁华考虑在故乡玉浦已有妻室,屡次婉辞。而名门家主却再三恳请,并说:“若不是县丞大人多次勇战山寇,镇压群魔,使我一家得以庇护,免遭劫难,也许我一家早已难在县城立足,或已成为山寇贼匪的刀下鬼。加上爱女对大人忠义仁孝,勤政爱民多有敬慕,愿意追随大人终生。”义仆周爱泉看到眼前之情景,也在一旁劝说:“老爷您政务繁忙,终日劳累,确需一位女性奉伺晨昏,释心照料,既然人家再三恳请,您还是成全人家美意吧!”就这样黄仁华便与名门淑女在博白成亲。婚后,黄夫人对黄仁华情感日笃、矢志不渝,乐他之所乐、忧他之所忧,对他的起居饮食、行为习惯,洞识无遗,关照入微。
洪武十五年(1382年),黄仁华在博白县任职已有五年,他主政期间,诸废俱兴,甚得民心。特别在维护社会治安稳定方面,他身经百战,剿匪数十次,使博白大地水清月明,山寇贼匪难有藏身之地。由是,冥顽不化的山寇贼匪,对县丞黄仁华恨之入骨,蛰伏待机,蓄谋报复。
当年四月,博白县城郊区乡村突发鼠疫,疫情迅速蔓延。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为有效的控制疫情,黄仁华迅速组织县衙相关人员,奔赴郊区各乡村,送医送药,稳控民心。其时,山寇贼匪认为报复时机已到,遂到发生疫情的乡村四处散布谣言,煽动民众哗变。同时派出若干人等,暗中跟踪黄仁华并伺机实施暗杀。由于黄仁华深得当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他们几次实施的暗杀行动都以失败告终。于是恼羞成怒的山寇匪首,召集近百名强壮凶悍的贼匪,计划在黄仁华巡视疫区时,进行伏击。
当月十八日,县城北郊有一乡村因疫情发生民众哗变,黄仁华获悉消息后,携义仆周爱泉及相关随从人员,速奔哗变乡村维稳,当行至半路时,突遭顽匪伏击。黄仁华见状,情急之下速步署随从人员分头抗击,义仆周爱泉更是不离黄仁华左右,他俩手提短剑英勇杀敌。转眼七八名顽匪成了剑下鬼,其他贼匪目睹他俩娴熟的剑法和勇猛的搏杀,害怕也成剑下鬼,不敢恋战,不得不择荒而逃。击败顽匪的伏击之后,黄仁华准备召集人马再次上路,此时,几声“哗……哗……”的长嘶划破了静寂的长空,瞬间前面两名随从应声中箭倒下,他速呼唤随从寻找掩体隐蔽,当避开了一次又一次的乱箭射击后,准备再次起程,但此时已被近百名顽匪团团围住。顽匪们有的手提长枪,有的挥舞着大刀,面目狰狞迫近黄仁华。黄仁华则沉着应对,他吩咐随从迅速靠拢形成合力,寻找突破口进行突围。突围时,黄仁华和义仆周爱泉及众随从力战群魔,一场血腥的恶战震撼了博白大地。由于匪势凶猛,寡不敌众,黄仁华和随从人员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义仆周爱泉也身负重伤昏死过去。山寇匪首见黄仁华已死,知道县城中已群龙无首,旋即指挥贼匪攻下县城。
贼匪陷城后,四处抢掠,屠杀无辜民众。黄夫人迨闻黄仁华为国壮烈殉职,悲痛欲绝,欲随黄仁华而去,奈何她已身怀六甲,思虑再三,只得听从劝慰,保存黄仁华之血脉,在好心人的帮助下逃出县城隐居。
是日傍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昏死的周爱泉被雨水淋醒,当睁眼看到眼前惨烈之场景,他悲痛欲绝,放声大哭。艰难的爬到黄仁华尸体旁边,抱着主人仰天长啸:“苍天呀!奴才无能,未有保护好老爷,老爷您先走一步,奴才随后就到。”周爱泉举起短剑便想结束自己的性命,追随黄仁华而去。就在他举剑的一刹那,又转念一想,我若一死,那老爷不是要暴尸荒野。因此,周爱泉决定回县城报告后,再来料理黄仁华及众随从的丧事。他爬上一处高坡遥望县城,当看到北城门守城官兵倒于血泊之中,知道县城已被山寇贼匪攻陷,不能再回县城了。由是,周爱泉忍受着无比的悲痛,将黄仁华的尸体掩埋于山丘凹地,并暗中做好标记后,连夜携带黄仁华的血衣冠带,千里跋涉奔回故乡报丧。
一代英豪,就这样为国捐驱,长眠于博白大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