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出特殊配演的《空城计》:张伯驹饰诸葛亮余叔岩饰王平 杨小楼饰马谡

 cxag 2016-07-20

张伯驹先生在其《红毹纪梦诗注》中有诗:

羽扇纶巾饰卧龙,帐前四将镇威风。惊人一曲空城计,直到高天尺五峰。

伯驹先生令爱传彩女士在《京华奇人录》上发表的《韧的追求—父亲张伯驹的一生》中提出:1937年,父亲40岁,余叔岩倡议演戏为欢,值河南岁前发生旱灾,乃以演戏募捐赈灾,出演于福全馆。是日,……《空城计》,父亲饰武侯,王凤卿饰赵云,程继先马岱,余叔岩饰王平杨小楼马谡,…极一时之盛,后遍载各戏剧画报。笔者曾在《忆堂会戏和义务戏中的余叔岩》文中提出:在福全馆办堂会戏。……那天剧目有郭春山、方宝全《回营打围》,程霭如、陈香雪《洪洋洞》,程继发、钱宝森、贯盛习《临江会》,魏莲芳朱斌仙《女起解》,王凤卿、鲍吉祥《鱼肠剑》,杨小楼、钱宝森、迟月亭王玉吉、韩富元《英雄会》,于连泉王福山《丑荣归》,张伯驹(诸葛亮)、王凤卿(赵云)、程继先(马岱)、余叔岩(王平)、杨小楼(马谡)、陈香雪(司马懿)、钱宝森(张郃)、徐寿祺(旗牌)、冯蕙林(司马昭)、霍仲三(司马师)、李连英和姜连彩(二琴童)、郭春山王福山(二老军兼报子、临时由管翼贤代王演老军)《空城计》。

朱家缙先生在《燕都》杂志上发表的《余叔岩的一组珍贵舞台剧照》中写道:

他(按:指余叔岩)演王平……我去看了。……地点是在隆福寺街福全馆。这场戏是老友张伯驹先生家的堂会戏。虽说是堂会的性质,但并非庆寿或办喜事,而是为河南赈灾。请客听戏,希到场的人士尽力捐助。开戏前伯驹登台讲话,详细介绍河南灾情。他以河南人的立场,向社会名流和亲友提出请求,但并未让来宾当场交款,而是从即日起,愿捐助的不拘数目交盐业银行代收,大意如此。……这场戏所有主要演员都是伯驹登门请求帮助共襄义举,所以都不拿戏份。……这一天乐元可先生照了很多像,四将(按:指王、程、余、杨所扮演的《空城计》赵云、马岱、王平、马谡)都照单人像,但都是在后台照的,……在台下拿着小型电影拍摄机,拍摄台上的表演。这部分影片由伯驹保存,内有四将起霸和斩谡的几个片段,后来伯驹交给戏曲研究院保存,戏研院又交给电影制片厂,请他们给制作新胶片,后来就没有下落了。

这次堂会的戏无一不佳,每出戏都可以作一专题讨论。各位著名演员除演出自己不常露演的杰作外,许多位还严肃认真地担任了《空城计》的配演,以“角色无大小、全当正戏唱”的精神,按照《空城计》传统演法,一场不减地、郑重其事地演出了此戏。

孙养农先生在其《谈余叔岩》书中《张宅堂会之王平》一段内提出:

民国二十六年正月,张伯驹先生四十整寿,在北平隆福寺街福全馆,唱堂会一天。他平素交游甚广,与余氏(按:指余叔岩)尤为莫逆,所以那天的堂会,除了其他的好戏之外,伯驹自饰孔明演唱了一出《空城计》,由余氏给他配王平。再有杨小楼的马谡、王凤卿的赵云、程继先的马岱;这些人都是戏剧界中出类拔萃的人物,而同在一台同在一戏内充配角,真可算是票友界中的豪举,史无前例。这四个人在起霸的一场(按:即《空城计》头场)各逞其能,互不相让,精彩纷呈,令人目眩神移,叹为观止。

王凤卿先生的赵云在四将里起头一个霸,在“硬四击”锣鼓里上场,稳稳亮相,然后采用最一般的标准“三倒手”身段起了一个“整霸”,沉重大方,古香味长。念第一名“上场诗”—“二十年前挂铁衣”时,“衣字”拔高,采声满堂,激扬全剧。

程继先先生的马岱紧接赵云“上场诗”下边的“软四击”锣鼓里上场亮相,虽说走的是“软四击”,但毫无使人有懈怠之感,反而显得十分完整紧凑。他规规矩矩地起了一个“半霸”,既不重于前,又不夺其后,恰如其分,耐人寻味。

余叔岩先生的王平在较慢的“硬四击”上场,他起了一个特殊“三倒手”的老生“整霸”,这种霸在台上较为罕见,使人耳目一新。

孙养农在《张宅堂会之王平》文中提出:

他(按:指余叔岩)在“四击头”出场亮相的时候,就富有书卷气,具有儒将风度,以后依锣鼓之缓急,不徐不疾,逐步做出各种身段,一抬手一投足无不美观绝伦,尤以“三倒手”时,整个转身站住之一手,如旋风,如转轮,到锣鼓停住的时侯,嘎然而止,稳如泰山,线条之美可以入画,尤可贵的是,外表视若无骨,内含千钧之力,可谓化境矣。

当年红豆馆主溥侗也是这种“整霸”的能士,他称之为“老生霸”。余叔岩曾把这种霸传授给李少春用于《战太平》花云。

杨小楼先生的马谡起霸是四将中的最后一员,他在慢而松动的“硬四击”中稳步上场亮相。他的起霸也看不出有什么花招,但是显得气壮山河,神游全场,使人目不暇接。过后回味,才想起来他也就是随随便便起了一个极平常的“半霸”,真是妙不可言。

王、程、余、杨四位的起霸,有声有色,轰动全场,但并无使人有喧宾夺主之感,他们都起着最佳的配演作用,惬人心怀,成为当晚听众的极高艺术享受,历史上传世之作。起霸之外,四位场场严谨,均臻化境,略述一般如次:

杨的马谡讨令时,毫无高傲飞扬之态,念到“……何况那小小街亭”时,仍面向诸葛,仅略微长身抬头一望诸葛,这时张的诸葛亮一惊疑、沉脸一望马谡,杨的马谡立刻低头、抱拳,以示失口、敬畏,这一串神态都在一个“丝鞭一击”锣鼓里完成,十分完整,杨、张二位心心相印,非常入戏。

马谡、王平来到街亭,杨念完“下马山头一观”之后,与余同时上步、加鞭、换位、勒马对望、下马分左右同时上山、望介。这一系列身段,十分讲究,毫不草率。王平得令山下扎营,余是下山上马、右手向右下加鞭、左手向左上挥动(示令军士速行)、这样左手高,右手低、两手分开、同时抬左腿、亮,急下,这个身段既漂亮又合戏情。

失守街亭,张都跟马谡、王平所打的“三股档把子”钱、杨、余三人都是交待清楚,适可而止,自然大方,毫无故意卖弄武技之妄。

失了街亭之后,王平向马谡说“性命断送你手”后的下场,余是起反云手、右手出枪、踢左腿、抡枪左转身、枪交左手弓箭步亮住下,跟《战太平》花云“保护家眷去了”的下场基本一样。

王的赵云按传统演法来演。这就是司马懿复夺西城跟赵云会阵时,不是架住通名后“乱锤”锣鼓里逃下了事,而是由司马师挑出跟赵云架住枪,两边的手下分下,师与云打“么二三、一盖腰封(简单把子),师上场门败下,云上手两边上,云念“报与丞相知道”,上手领起来同下。

程的马岱保留了末场押粮交令。斩谡后诸葛招手请赵云后帐饮宴,用“尾声”前段同下,接末场四上手推粮车(旗)上、站门,马岱拿马鞭上,表白去汉中交令,上手领起,“尾声”合头同下。当晚乐元可照下了程继先马岱拿马鞭亮相的相片,作为这个台上多年不演的末场的记载。

当晚的戏,除专业演员外,还有四位业余京剧爱好者(票友)参加,即张本人、管翼贤、程霭如、陈香雪四位先生、管冀贤是当时新闻界人士,临时串老军。程霭如是张的好友,唱老生,皆以“老票友”称之,当年张演出时,总请程在前场陪演助兴。陈香雪为天津陈子臣先生之侄,陈子臣学孙派老生,孙菊仙先生曾住陈家。陈香雪演正净,嗓音很像裘桂仙先生,这次演司马懿,绝无丑化之处,非常得体,唤张郃进帐听令时,是教张郃一旁坐下,张郃得令下后,司马念“张郃此去必然成功”,掩门再下,不像一般在张郃得令时司马就草率地从桌后下场。司马派将应与诸葛坐帐有一定的平衡,一切不可“马前”,否则就会降低司马身份,失去其陪衬主角诸葛作用,影响全戏格局,不利于主角。

最后应谈一下主演《空城计》诸葛的张伯驹先生。他此次演出,唱、做、念都纯粹宗余。他对此戏有深刻的理解,例如前边说过的马谡讨令时的做派。现再举一例,示其一斑。城楼一场,当老军念“司马懿兵退四十里呀”之后,诸葛在城上放下书站起,长腰转身、向上场门望、再松腰转回来望城下就在一个“撕边一击”锣鼓里完成,艺术简洁大方适合武侯身份。

原文作者:刘曾复先生 剧照摘自1937年《半月剧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