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一个傍晚,我又来到棉湖这个曾经显赫一时、伴我渡过很长一段快乐时光的地方,寻找记忆中的“玉兔”。 这个地方叫棉湖果子糖厂,全称是广东省地方国营揭西棉湖果子糖厂,创建于1956年,它是那个年代棉湖古镇除揭西糖厂外另一个非常旺、非常火的国营厂。拥有众多的潮汕凉果、饼食制作等高超手艺的工程师、民间老师傅,生产出的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等潮汕华侨聚居较多的地方,特别是招牌产品“老香黄”,几乎是附近每个归国探亲华侨返回番畔必备的送礼佳品。 “老香黄”原材料是药用植物佛手的果子,大则几斤,小则几两。加蜂蜜,加药材,制作工序繁多。几腌几制,陈封瓦瓮中,直至其油亮漆黑,状态绵绵如膏。切一片泡茶,可治咳喘,理气和胃。 尽管时隔几十年过去,但“玉兔牌”这个商标却是吾辈及上辈人们家喻户晓的牌子,这就是棉湖果子厂的注册商标——玉兔牌。 另一最有名的就是“玉兔”牌冬瓜丁,1986年获广东省食品行业优质产品奖。 玉兔牌冬瓜丁之所以好吃,最重要的就是选取用来制作瓜丁的冬瓜。主要选择的是揭西塔头、东园以及惠来等地产的黑皮冬瓜,这种冬瓜不但够脆,而且无渣。传统的棉湖瓜丁制作方式,除了切瓜采用了专用机器之外,削皮、洗瓜丁、糖渍瓜丁等工序均是纯人工操作,而生产过程中的冷却工序,也都是自然风干的形式,既绿色又环保,“棉湖冬瓜丁”成为潮汕八大特产之一响誉国内外。 厂子的主楼,集办公宿舍于一体,建于1974年,“棉湖果子糖厂”几个大字已锈迹斑斑,正门顶二楼的阳台,还留下了在大门口播放着第一部彩色戏剧电影《红楼梦》的声音,还有那个看得直打瞌睡而不愿回家的小孩身影…… 大楼采用当时最时髦、最先进的装修——水洗石米,历经几十年的风霜,只留下些许黄色的印记 孩子们嬉戏的身影,仿佛让我看到了当年的小伙伴。他们身后这些小平房原来是三个很大的地面晒场,每年青梅、橄榄采摘的季节,这里便是晒制车间工人的主战场,夏至季节的每场雨,专门和晒在地上的咸梅或橄榄、工人们作对。每次都把大家这样折腾着——推堆、盖竹席(潮汕话:谷达),抢收之后每个人都不是被雨淋湿就是被大汗浸湿,看着妈妈放下手中的碗投入抢收的队伍中,我们也跑了出去跟着大人们一起抢收,后来虽然差点中暑,但记得那次没有被大人们责备…… 红色扶手、黄色护栏的楼梯,仍然保持着当年的风采,一点也没有改变。站在这个楼梯转台,我再次坐了下来,从墙角的那个位置又回放起和小伙伴削竹篾、裁报纸、糊酱糊、扎鱼线制作“布袋”风筝的情景…… 高耸的水塔前后曾经是三个好大的平地晒场,岁月的流失,如今被搭建成几排平房和厂底,给这里面外租场地办工业的外来工人们居住 宿舍楼三楼的露天阳台上,曾经有着妈妈种养的各种鲜花、还有我们早起晨读的身影。 站在老家门口,回头看看夕阳下的办公主楼,虽然饱经风霜、虽然些许凌乱,但它还是一次次享受着每一个唯美的日出日落! 楼梯口,虽然历经沧桑,但在夕照下却也那样迷人。 走上宿舍楼顶,向南望去,具有棉湖标志性的建筑——揭西糖厂大烟囱依然挺立在夕阳中,也移动铁塔形成一对时代的鲜明对比。 阳台,是小时候玩得最多的一个地方,还记得当年考初中,我和全班三十多个同学一样考上当时的重点中学,一起创造了当年“五(2)升中考奇迹”!高兴地爬上阳台最高处,大声呐喊着、高高地跳跃着的情境! 一路之隔的煤碳供应站,同样是一个年代的产物,如今也留下记忆的瓦房。 1986年的那场大水,兄弟三人和父母在这张回型梯上接力,往楼上把上千块蜂窝煤搬运着,还有每天下午放学扛着宝贝“永久牌”自行车上三楼的那个孩子的身影…… 那场洪水,兄弟仨第一回当志愿者,顺着这两个瓦房车间的房顶,爬到饼干车间帮一箱箱救灾饼干搬上船,送到灾民手中……这也是培养我从小就拥有一颗爱心的最好见证! 这,就是当年的家,给我温暖、为我遮风、看我长大的家!家,不在于多么的华丽、多么的豪华、多么的宽敞,只要拥有和谐、饱含着温馨就足矣!抚摸着褪色的家门,却依然感受到她的温暖、依然是那样的亲切!! 电表箱和电表,默默地在这里见证了工厂的每一个日出日落…… 饱经风霜的水塔,担负着全厂区所有的用水。 为了拍摄它,专门来到它现在所在的“工厂”(外租办工场)的地方,小工场的老板虽然几十年没见,却一眼就把我给认出来,热情地放下手中的活,和我聊起了家常,并带我来到水塔的底,一起回忆起它的点点滴滴…… 几十年过去了,它也步入了年迈的行列,饱经风霜的它,开始出现了伤痕…… 尽管风霜对它的侵蚀,却也改变不了它挺立的风姿,夕阳下,还是那样的雄伟! 这小卖部外的围墙一根根柱子,其实是当年晒场晒台的石架,多少次因捉迷藏从这样的两根柱中间钻过去,躲进防雨逢里,后来才发现身上被石条刮了不少道伤痕,成为了大人们收拾你的“罪证”! 机修车间的小楼里,记录下了我和小伙伴一起学画画、一起学书法的每一个傍晚…… 时光总是匆匆地、悄悄地逝去,在厂区里寻觅了一遍,尽管风霜洗刷了大部分历史的印迹,但幸存的这些印迹还足以勾画出“玉兔”那熟悉的身影,尽管它会随着时光的继续流走而消失,但决不会从我的脑海里消失,它将是我童年最美好的伙伴、最美好的记忆! 夕阳下的七洲桥,仿佛也看着那“玉兔”从他的身上走过,走向夕阳的深处…… 图文:许少波 来源:揭阳广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