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饭店(park hotel),高度83.8米,1934年建成后,曾经是“远东第一高楼”并雄踞“上海最高建筑”宝座半个世纪,多年来一直是高档饭店的代名词,云集过众多名流。由于想看清其全貌,就必须仰头,故当年上海人从小就被告知这句俗话:“看国际饭店当心帽子落沓(掉了)”,可见其在百姓心目中的高度。而这句俗话直到1983年上海宾馆落成之前一直有效。人们都知道国际饭店共24层,殊不知这是将地下2层也算在其中,其实可以看得见的外观只有22层。国际饭店之名如雷贯耳,原名“上海四行储蓄会二十二层大厦”反而少有人知晓。 国际饭店地理位置绝佳,与大光明电影院为邻,面向开阔的人民公园(解放前为跑马厅)。其设计师为毕业于匈牙利皇家约瑟夫理工大学建筑系的匈牙利籍斯洛伐克裔的著名建筑师拉斯洛·邬达克(1893,1,8奥匈帝国兹沃伦州首府拜斯泰采巴尼亚-1958,10,26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他为上海留下了大大小小、风格造型各异的超过100幢的经典建筑(如大光明电影院、百乐门舞厅等公共建筑;铜仁路俗称‘绿屋’的吴同文住宅、番禺路自建住宅等别墅洋房公寓及工业建筑等)。值得一提的是国际饭店位于南京西路(曾名:静安寺路)黄河路(曾名:派克路)交叉口,背靠凤阳路(曾名:白克璐)这条并不安谧的小马路。这里曾经集中了邬达克三件优秀作品:国际饭店、其西侧的大光明电影院和其北边位于黄河路的长江剧场(卡尔登大戏院),可以称为“邬达克建筑铁三角”。遗憾的是,小巧且颇具特色可与大光明电影院相映衬的长江剧场于1993年被拆,原址建造了毫无特色,放在任何城市任何街道都行的房子,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国际饭店为美国现代派建筑风格,采用质量轻、强度大的合金钢结构、钢筋混凝土楼板,并解决了在上海松软地基上建造高层建筑的问题。充分科学地利用狭窄的地形。平面布置呈工字型,立面采取竖线条划分,前部15层从 层开始向上逐层四面收进成阶梯状,造型高耸挺拔,与美国20、30年代装饰艺术派摩天大楼有异曲同工之处。外墙采用青岛崂山黑色磨光花岗石和泰山砖厂的面砖镶拼出深褐色花纹,端庄大气。建筑面积15650平方米。由当时的四家银行投资,邬达克建筑事务所设计,陶桂林馥记营造厂承建。于1932年8月动工,1933年10月竣工,1934年12月1日开业。 小时候听大人讲,曾亲眼目睹国际饭店建造时用多根粗大的木桩打基础,长大后觉得不太可能,木桩不是很容易腐朽吗?后来看资料,才得知此说准确,因为其基础为400根33米长的木桩的钢筋混凝土筏式基础。而上海很多历史建筑都采用这种基础。 曾经无限风光的可作为上海代名词的国际饭店,经过历史的长河,早已成为湮没于摩天大楼及体型庞大建筑群中的“矬子”,其两侧建起了多幢体型庞大的建筑,对国际饭店造成了压制感,尤其是东北侧的“飞碟”压顶的那幢高楼。这里无意评价这些建筑的优劣,但国际饭店的天际线日益平庸乃至“消失”则是事实。但国际饭店的历史地位是永远不会陷落的,至今依然可以作为近现代上海的代名词,曾经的辉煌,是任何一幢后建大楼所无法企及的。如今,被作为“上海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加以保护,2006年,国际饭店被国务院正式公布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楼顶旗杆被定义为上海城市测绘零坐标。 国际饭店的知名度也使其成为上海题材文艺作品中的重要元素。 不少上海题材的连环画中,国际饭店也由不同画家以不同风格将其生动形象地描摹出了。其中有著名连环画家罗盘、汪观清、端木勇等。其中尤以罗盘的作品最为杰出,他的建筑物造型准确、线条流畅、繁简得当,与周边环境融为一 体,让人身临其境。无论是全貌还是局部;无论远观还是近看,均描摹到位精当。可惜罗盘只绘制了《战上海》及《新的战斗》两部老上海题材的连环画。 设计师邬达克及设计图和建造时的历史照片 各年代的国际饭店照片可见天际线的改变 1948年从国际饭店屋顶向东西向鸟瞰 罗盘的《新的战斗》中的国际饭店 罗盘的《战上海》中的国际饭店画面 汪观清的国际饭店画面 端木勇的《霓虹灯下的哨兵》中各角度的国际饭店画面 贺友直、汪观清、郑家声等合作绘制的《南京路上好八连》中有关国际饭店的画面 画的不像的国际饭店的国际饭店画面,津美版《霓虹灯下的哨兵》中的画面 沪上知名彩铅画家黄石在《最美上海》一书中的国际饭店 图文提供:松林的清晨(连趣同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