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初风云 十三

 kaer2004 2016-07-20
汉初风云 十三
甘宁蒙07.09 13:54阅读74
五十七岁的刘邦仍不改遇事猴急样,叠声催促夏侯婴驾车奔驰,夏侯婴不理他,徐行

汉初风云十三。刘敬出使匈奴后回来,汉军已经北征行军至广武,刘敬拜见刘邦,曰:“两国交战,这时本应夸耀自家的军力,显示所长。俺到那里,只看到匈奴羸瘠老弱,此必故意示弱,设伏兵以欺骗于我。俺以为匈奴不可击也。”

这时刘邦已率二十余万兵先行,前锋逾越句注山(句,gou通勾。也叫勾注山,恒山山脉中段,代县以北,也称雁门山,雁门关因而得名。此关在雁门山间峡道,传说大雁南来,因雁门山太高,飞不过去,只能从此峡道口穿越。大雁秋天南下,至南岳衡山雁回峰,再往北飞,一路征程,至此正是春天。雁门山东边,则是夏屋山,春秋时赵襄子设宴杀代王处。)不愿再听刘敬之言,怒骂曰:“齐虏!凭个嘴皮子当官,今天还想胡言乱语败坏吾军。”命令给刘敬上枷锁,关在广武。

刘邦率军直插平城(今大同市),冒顿倾全国之力调兵四十万,将刘邦围困于白登山(大同东北,今名马铺山)。

此战如何结局被史书隐藏(也许太史公真的不知道,)而且战役进程也是语焉不详,双方一线兵力究竟多少,从来没有能让人信服的说法。

刘邦率二十余万大军过句注山,这个有记载,在《史记.刘敬传》,从句注山至平城二百里路,这段路是否有分兵及沿路驻守;二十余万车骑步兵各是几多。刘邦是否着急先率领的骑兵登上白登山?平城这时在谁手里?若是在汉军手中,以刘邦的军事经验,他应该不会亲领先锋骑兵贸然出击,跟随出征的樊哙、灌婴、郦商、周勃都在干嘛?

《史记.匈奴列传》告诉我们的是,“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四十万骑围高帝于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完全大白话,无须翻译。虽然匈奴人见利如鸟翔集,但相信他们四十万的兵力不会全部围困刘邦,反要分出很大力量去隔断后续汉军,使“中外不得相救饷。”

按《史记》的叙述,刘邦被围于白登山七天七夜,这期间应该有突围、截杀,攻击,抵挡等各战术的运用,俺相信虽然匈奴人的兵法战术只是初学(以后汉军将领投降匈奴,才教授他们许多),这些简单战术,游牧民族在实战中是能自我总结出来的。

除白登山之围坚持七天(若是带足粮食,弓箭,掘井得水等条件满足,凭汉军自灭秦、争楚百战余勇,高水平发挥,不是没有可能阻挡匈奴人的攻势。)外,俺独家设想了以下可能,姑妄听之:刘邦大军进入平城,为探敌情,带众将及侍卫至白登山上观察(冒顿此前到了代谷,今河南蔚县附近。匈奴大军若来,白登山上有白登台,估计是烽火台亭障之类。)敌情,不意被匈奴先头部队发现,包围之。此为白登之围,为第一阶段。刘邦及手下突围回平城(这个也能做到,一是匈奴此时兵少,二是也不明白包围的是什么级别高干,三是汉军短促突击的力量足以能至平城城下,可参阅李陵诸将的战斗,长时间远距离会被匈奴拖死。四是城内会拼死接应)。冒顿接到情况报告,逮住条大鱼,下令全军猬集平城城下,这是第二阶段,平城之围。总共围困了七天七夜。(写好后,发现《史记.陈平传》有“七日不得食”句,这必然是荒郊野外的白登山才成,废书嗒然。再一想《史记》常有前后各处牴牾,姑存一说。又看到《韩王信传》,俺确定刘邦是在白登山被围了七天七夜,上面假设取消。)

不论围困于何处,匈奴人无法击破汉军,这是冒顿后来解围的首要条件。汉军在十几年战争中的经验锻炼和兵阵,已使冒顿认识到,无力消灭汉军。(朝鲜战争,俺朝长期战争摔打出来的志愿军,能与联合国军打个平手,真不容易。若是派现在的军队,扛麻包行,生死肉搏不敢预测。)

其次,汉军后续部队即将到达,有腹背受敌的可能;而且,匈奴人未曾与步军大规模作战过,心里没底。

再次,原约定好的王黄、赵利部队未到,怀疑他们是否与汉军设诈。

最后,刘邦派使者一番口舌,冒顿借坡下驴。

陈平献计,派使者携重礼,暗中面见阏氏,先说服了阏氏,阏氏乃谓冒顿,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 ,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王亦有神,单于察之。”

“两主不相困”对曾弑父的冒顿毫无说服力,“汉王亦有神”同样,头曼位居单于,也有神灵护佑,照拿下。能打动冒顿的是汉地非游牧民族“能居之”,中原不是传统草场,更因气候不适宜,耐不惯。留一随时可掳掠福地,也是优良选择。

也许阏氏的话,最后让单于定下放人的决心,不一定话说得多有道理,有人劝说,有倾向共鸣就成,是人都希望在犹豫不决时帮着拿主意,不论他位尊德劭。

而汉使对阏氏的说词是什么,绝不会是阏氏说给冒顿的话,太史公云:“其计秘,世莫得闻。”据称东汉人桓谭在他的《新论》里说,陈平告诉阏氏,汉人有绝佳美女,已着人送来,阏氏若不速劝单于退兵,汉女一到,冒顿移情,可就没你啥事咧。也是东汉人应劭的说法与此大旨略同。更有好探赜索隐者云汉使携带美女图以加强渲染效果。

白登之围的结局是,冒顿对继续围困刘邦不再督促或命匈奴人撤围一角。时天大雾,汉兵从包围圈走出,匈奴人不觉或不再监视拦截。

刘邦趁机带人出围,为防万一,陈平建议:“胡者全兵,弓弩全部拉满,搭上双箭,汉军围成圆圈,弓箭外指,徐行出围(匈奴人都是刀剑戈矛之类攻击性武器,缺少盾牌铠甲防护性装置)”。

汉军移动中,五十七岁的刘邦仍不改遇事猴急样,叠声催促夏侯婴驾车奔驰,夏侯婴不理他,徐行,安全进入平城,被围汉军与后续部队会合。匈奴人撤离,汉匈第一次大战,戏剧化收场。

刘邦回到广武,命开囚放人,刘敬不是倒霉的田丰,刘邦更非袁绍可比,并道歉曰:“吾不用公言(前倨后恭,不用人时骂之“齐虏”,想人好时,尊之为“公”。不偷奸耍滑,真小人也,可也天真烂漫,厚颜无耻。还是比不过某人的“你们不原谅俺,俺不起身”为甚),以困平城。吾已斩前使十辈言可击者矣。”

(无赖仍然无赖,探报是将眼见耳闻如实汇报,也可以附加看法。至于取舍判断,是上层的职责,与探报何干!此举斫伤汉人的诚实)。刘邦封刘敬二千户,为关内侯,号建成侯。

先讲后面的事。征战归来,匈奴人仍是掳掠边境,此事苦恼着刘邦。刘邦召来刘敬问计,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疲惫,依靠武力一时解决不了。冒顿杀父代立,妻后母,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服也。俺这有一长远规划,只是到儿孙辈才见效果,怕就怕陛下你不干。”

刘邦曰:“若有用,为啥不做!你说咋办?”

刘敬对曰:“陛下要是舍得把嫡长公主嫁给冒顿为妻,多陪嫁妆,他必得意,立之为阏氏(一般单于妻皆可称阏氏,这里指类似皇后。也许政权初建,一切制度礼仪粗略。),生子必为太子,继承单于位。为啥啊?贪图俺们的钱财。陛下每年派人将俺们的财政结余转化为匈奴所需送去,再办些孔子学院之类教化他们。冒顿在,他是女婿;冒顿死,您外孙当单于。谁听说过孙子和爷爷平级的?不费军帑他们久而臣服也。可有一点,您要用宗室女或不是嫡公主代替,他们早晚会知道,不肯贵近,无益也。”

刘邦直拍大腿:“善。”

(皇后所生,为嫡;最大的那个,为嫡长公主。皇后吕雉只有一女鲁元公主,已嫁给赵王张敖。东汉以后,称呼固定:皇帝女儿称公主,皇帝姊妹称长公主,皇帝姑妈称大长公主。)

刘邦回后宫,将此事商量于吕雉,吕雉日夜泣,云:“妾唯一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刘邦无法,找个宗室女封为长公主,嫁给冒顿,派刘敬为和亲大使。

(与外族和亲,非始于刘邦,周王室及诸侯通婚异族,互有嫁娶,正常的很。赵简子嫁女与北翟代王,此例甚多。和亲政策为人诟詈者,委屈求全,以女色侍人。

历史上和亲最多的恰恰是汉朝和唐朝,而奋发打击外族最英勇的也是这两个朝代。清朝公主多嫁蒙古,蒙古归顺,蒙古王爷皆是清朝皇帝的外甥、外孙,有清一代从无北患。偏偏中原政权国力军力越弱,比如宋明,越以和亲为奇耻大辱,岂不怪哉?心理不强大罢了。

有说这事对被嫁之女不公平,牺牲太大,这是以现代标准来评价历史事件,枘凿方圆。不说出生于政治家庭,享受政治利益,尽政治责任,欧洲大小各国王室论起来都是姻亲,政治婚姻,如此而已。)

刘敬和亲回来(这次和亲,因刘邦耍赖,没啥直接益处。可给后世子孙树一榜样,他们再和亲,无心理障碍,朝廷上下不再争议),向刘邦汇报,言:“匈奴居于河南地的白羊王和楼烦王,距离长安最近七百里,轻骑一日一夜可以抵达关中(秦朝由云中至关中修有直道,古代的高速公路)。关中因战争残破,少民,地肥饶,可益实(地肥人缺,需补充人口)。关东有六国宗族,一但有变,陛下怕不能高枕无忧。臣希望陛下迁徙齐国田姓、楚国昭、屈、景姓,燕、赵、韩、魏后人,以及其他豪门大族家居关中。国内无事,他们是防备外族力量;关东诸侯有变,率领他们征讨。此为强本弱末之术也。”

刘邦同意。照着刘敬所言迁徙十几万口。(这一政策,秦统一后施行过。在陈胜和项羽时期,确实没发现关中有异常,可能对稳定统一有好处,但也没必要太高估这一政策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