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副猪嗜血杆菌病(防治)

 J帅小伙 2016-07-20


   猪副嗜血杆菌病,也称格拉泽氏病。是由猪副嗜血杆菌引起的猪传染病,以表现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纤维性胸膜炎和脑膜炎为特征。目前,猪副嗜血杆菌已经在全球范围影响着养猪业的发展,猪副嗜血杆菌对外界抵抗力不强,干燥环境中易死亡,60℃可存活520分钟,4℃可存活710常用消毒药可将其杀死

   发病(流行)特点

   猪副嗜血杆菌病只感染猪,可以影响2周到4月领的青年猪,主要在断奶前后和后保育阶段发病,通常见于58周领的猪,发病率一般在10%15%严重时发病可达到50%。急性病例往往首先发生于膘情良好的猪。

   猪副嗜血杆菌在环境中普遍存在,健康的猪群当中也能发现。本病通过呼吸道感染。当猪群中存在猪蓝耳病、猪流感、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或地方性肺炎的情况下,本病更容易发生。环境卫生不良、断奶、转群、混群或运输也是常见的诱因。

   临床症状

   病猪发热(40.542.0℃),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呼吸困难,腹式呼吸,皮肤发红或苍白,体表常有大小不一的淤血块。病情严重的病猪,四肢末端、耳朵和胸腹的皮肤呈紫色。病猪眼脸皮下水肿,行走缓慢或不愿意站立,腕关节,跗关节肿大,共济失调。有时会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慢性病例多见于保育猪,主要食欲下降,咳嗽,呼吸困难,被毛粗乱,四肢无力或跛行,生长不良,直至衰竭而死亡。

       解剖病理变化

       特征性病变主要在单个或多个浆膜面,包括胸膜,腹膜,心包膜,关节滑膜,甚至在脑膜出现浆液性,化脓性纤维蛋白渗出物,在胸膜,腹膜,心包膜等上形成一层灰白色绒毛状纤维素,或呈蛋皮样或条索状的伪膜,并常造成内脏器官之间或与胸膜壁发生粘连。病程早期,胸膜腔或心包内有大量的积液,可内含条状,絮状或片状样纤维素,并可引起粘连。关节周围组织发炎和水肿,关节囊肿大,关节液增多,浑浊,内含呈黄绿色的纤维素性化脓性渗出物。脑软膜充血,凝血和轻度出血,脑回变得扁平。腹股沟淋巴结,颌下淋结巴肿大,出血严重。

       诊断

       本病可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特征性病变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采集治疗前病猪的浆膜表面渗出物或血液接种于培养基,在实验室进行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或用病料涂片进行特殊染色后做细菌学检查。另外,可采集血清进行血清检查,如间接血球凝集,琼脂扩散,对流免疫电泳,荧光抗体,ELSA和补体结合反应等试验,也是确诊本病的常用方法。

本病在鉴别诊断上应注意与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丹毒,猪链球菌病等相区别。猪传染性胸膜肺炎主要在6~8周龄发病,主要病变为纤维蛋白性胸膜炎和心包炎,病变局限于胸腔。慢性猪丹毒除发生多发性关节炎之外,往往同时出现特征性的疣性心内膜炎和皮肤大块坏死,且通常没有胸膜炎,胸膜炎和脑膜炎变化。猪败血性链球菌除可见纤维素性胸膜炎,心包炎和化脓性脑脊髓膜炎外,还可见到脾脏显著肿大,并常伴有纤维素性脾被膜炎,用病变组织进行涂片检查或分离培养可发现链球菌。

       主要防治方法

       疫苗免疫,疫苗可选用自家苗或商品苗。注意饲养管理与环境消毒,减少各种应激,断奶后保育猪“分级饲养”,注意保温和温差变化。同时在饲料中添加艾杰斯微生物溶菌酶进行预防和治疗,预防用量;一吨饲料添加溶菌酶700克~1000克拌料。

       也可以联合抗生素药物使用:如阿莫西林,四环素,庆大霉素进行脊注,再1kg饲料添加2g溶菌酶的比例饲喂发病猪只。另外,可用氟苯尼考或替米考星配合阿莫西林和微生物溶菌酶拌料或饮水,溶菌酶能使药效增效2~8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