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笔筒量米也教子读书 2008-06-20 17:05阅读: 歇马村位于恩平市圣堂镇锦江河畔,是一条有着67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该村村民世代秉承“笔筒量米也教子读书”的祖训,兴教育才,明清两朝就培养了670多位功名人士,其中进士6名,举人、贡生、监生285名,考取功名者大多步入仕途,九品至二品官员430多人,近现代也有博士、硕士、大学生200多人,是名副其实的“举人村”。近日,我们西江历史文化联合采访组一行走进歇马举人村探秘。功名碑林与八大旗杆 从锦江码头坐船顺着锦江而下,大约25分钟就到歇马举人村。村中村容整洁,空气清新。我们一行首先参观的是功名路,因功名石碑形成了碑林,所以后人将此路取名为“功名路”。碑林实在壮观,在两百米长的功名路上,大约有100多块碑,大多碑是明清时候的。据当地老人介绍,村中的功名碑原来有200多块,因为历史的原因散失了差不多一半。每块碑高约1米,宽约30厘米,每块碑都是皇帝亲赐的。据当地人介绍,能够得到皇帝赐碑的,至少要在举人以上,也就是说该村的举人至少有200多位。 顺着功名路一直往前走,我们看见了最值得歇马人骄傲的八大旗杆。据了解,明清时期对旗杆夹的建造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只有官居五品以上、功名进士以上才有资格使皇帝为其立旗杆。在八大旗杆下面,我们仔细看了歇马八大人物的简介,八人之中大多为清朝年间的二品官员。最令人惊叹的是八大旗杆中的五大旗杆是为一家五代人所立。 教子台与开笔礼 在功名石碑与八大旗杆之间有两颗龙眼树,大约有350年的历史。一棵树为实心,另一棵树为空心。据当地人介绍,实心树每年都结果,而且果子很甜,而空心树几乎不怎么结果,即使结果也没有人吃。空心树总是骄傲自满,如今已被附近的小榕树将它包围了。当地人将这两棵树比喻着两个人,教育孩子要像实心树一样,虚心学习,脚踏实地,不要骄傲自满。历代村民都常常在这里教子,期望后辈好学上进,立志成才。 在教子台旁边有个开笔堂,立了一个孔子雕像。雕像两侧立着两个柱子,上面刻着一副对联“笔筒量米也教子读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每年新学年伊始,村民们都会带着新上学的小孩前来此处举办开笔礼。孔子雕像与对联均是几年前才兴建的,虽然不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产物,但也表明了该村村民教育子女的决心和重视教育的程度。 “歇马天骄”梁元桂 歇马村原先有古祠11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间,1间祖祠,其余为家祠,至今仍保留7间,其中以梁元桂一家的影响力最大,梁元桂更是被称为“歇马天骄”。梁元桂是咸丰年间进士,二品官员,同治年间曾出任福建台澎兵备道兼提督学政,在治理台湾过程中,坚决抵制英国人入台传教,致力开拓疆土,在维护祖国统一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梁元桂一家107男丁,获得功名的有81人,其中70名举人,四品以上的官员5人。歇马村的八大旗杆中,七大旗杆都为他家里的人树立的,其中,他的直系亲属有5人。 在梁元桂的家祠中,我们发现了墙壁上贴着有关学谷制的内容。据当地人介绍,歇马祖业多,为了鼓励歇马村子弟读书,梁氏子弟制订了学谷制,凡是学业有成者都可以享受歇马村的资助。具体为考得秀才者每年奖励学谷12箩,考中举人者每年奖励学谷24箩,终生享用。这种做法与现代奖学金制度颇为相似。 至今仍保留的七间祠堂并排在一起,在每两间祠堂之间均有一个巷道。仔细观看巷道,我们还发现了其中的奇妙。据了解,歇马村的巷道有23条。大巷比较宽,叫“男人巷”,三四人可以并排通行,旧时男女也可通行。小巷比较窄,叫“娘女巷”,一般仅容一人通过,男人若随便进入“娘女巷”,便被视为无礼,有伤风化,被人耻笑,是封建时代男女授受不亲和男尊女卑的缩影。 励志园与励志台 在歇马村有一占地10亩左右的励志园,由该村梁日蔼所建(二品官员,梁元桂的父亲)。走进园内,古树遮天,曲径通幽。据说,曾经有很多名人雅士前去园中谈经论道,吟诗作对,或为学童授业解惑。园中曾经刻下了许多励志的对联,托物言志,如“笔筒量米也要教子读书”虽是俗语,但歇马人视之为精神瑰宝,世代相传。可惜该园在解放前后曾被毁,很多遗址都看不到了。 在励志园里面摆放着一个大算盘,长约2米,宽约0.5米。算盘下面写着几行字———“加法增内涵,减法算得失,乘法算机遇,除法计幸福”。励志园里面还刻有歇马功名录和歇马八贤图,记载着歇马村从古至今的名人名单和事迹,激励后人勤奋。 励志台位于励志园的最里面,由8根柱子组成,按东南西北方向各立两根。每根柱子的四周都刻着一些立志格言,如“心比天高,壮志未酬誓不休,立志成才,人皆可以为尧舜”、“有志者,事竟成,丈夫志不大,何以佐乾坤”、“鸟贵有翼、人贵有志,壮志与毅力是事业的双翼”等,言语通俗,志在催人奋进。 今日歇马名声在外 据了解,歇马举人村于2006年1月正式向游客开放,至今不过两年半。但是因为其浓厚的尊师重教的氛围以及其特有的人文景观,如今歇马举人村可谓是名扬海内外了。不少家长带着小孩前来参观,主要目的是激励子女勤奋学习,立志成才。著名作家金敬迈2006年曾经在此为青少年学生讲课,省政协副主席蔡东士在歇马村考察时,为该村题词———“歇马古村,志在千里”。 据悉,2006年歇马村接待游客2万多,2007年接待游客3万多,今年1至4月已接待游客2万多人,大大超过了去年同期。由此可见,歇马举人村已经吸引了省内外游客的目光。 附:歇马村名的来历 据史料记载,歇马村约建于明朝建文到永乐年间,有600多年历史。其始祖是粤北南雄珠玑巷人氏,因避战乱,经广州、顺德、古罔州(今新会)3次迁徙,最后在此落籍定居。据说,歇马村的村名起源有两个典故,一说因该村面临锦江,村后有座小山,天然生成马形,故而得名;一说大约宋朝年间,有一位骁勇善战的爱国将军南征北战,英勇抗击入侵敌人。一日率众士兵经过这里,他坐骑的大白马口渴难忍,再也不肯走了,直奔此处的一条小溪痛饮一顿,将军便命已疲惫不堪的士兵在此稍作休息。正巧的是在此停留使得将军与士兵们躲过了一劫。后人为纪念这个地方,便称之为“歇马”。此后,不少文人墨客慕名来此吟诗作赋,留下很多佳句杰作。如清乾隆年间祖籍福建省和平县进士,任恩平知县的曾萼曾吟诗:“白马注晴川,川流碧如练;水静山不流,神驹朝暮见。”因歇马村胜景如画,清代被列为恩平八景之一,称为白马饮泉。 分享 我的博客 微博 微信 朋友圈 N 同时转发到微博 发送 |
|
来自: 公司总裁 > 《社会百态/老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