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葛亮养生谈

 老刘tdrhg 2016-07-21

 诸葛亮养生谈

   诸葛亮(18l~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蜀国丞相,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历代民间知名度极高,已成智慧的化身,美德的典型。

    有记载说:“亮身长八尺,形细面粗,犹如松柏。皮肤枯槁,纹理润泽。”可见他身材魁梧,体质强健,身形细长,并有长期户外活动的印记。以汉末每尺约24公分计,身高约190厘米,在今日亦可谓高大。

   可是诸葛亮仅享寿54岁。美质短寿,缘于他过度操劳。他的老板刘备去世时,诸葛亮时年43岁,肩负托孤重任,尽心竭力,鞠躬尽瘁,不殚操劳,事无巨细,事事亲为。他的朋友们都极力劝谏他不该事事躬亲,弄得“形疲神困”有损健康。他的老对手,魏国太尉司马懿也看出了这一点。诸葛亮派使节去时,只打听有关诸葛亮睡眠、饮食以及管理什么事务之类的琐细事情,使节实情相告:“诸葛公夙兴夜寐(早早起身,夜深方睡),罚二十以上(该处以二十军杖以上的事项),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升。”司马懿叹息道:“诸葛亮大概快要死了。”果然,两军对垒时,诸葛亮病死于营中,未能实现复兴汉室的志向。可见,诸葛亮乃殆于操劳过度,不注意自我保养。

诸葛亮未得高寿,并非不明养生之道,而在于报恩之心太切,乃至操劳过度。作为一智者达士,他对性命之学,养生之理,颇为精熟。

诸葛亮认为养生首在养心,养心首在立志。曾在《诫外生书》中提出:“夫志当存高远。”又在《诫子书》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指对外物的态度,即不受诱惑;宁静,指个人心志的专一,即不改操守。淡泊、宁静,不仅是伦理要求,而且也是养生的要求。

   诸葛亮自己可谓淡泊宁静的典范。他虽志存高远,关心时势,却并不热衷名利,盲目求仕,躁急求进。自云;“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庐之中.谘臣于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即他是因刘备的恳切访求,方才出山人仕。他避居南阳,乃因叔父与刘表有旧,特来相依,如欲求仕,早可在刘表手下任职。出仕后,也忠心国事,不治私财。自云:“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后果然如此。另外,诸葛亮之兄诸葛瑾已人仕东吴,甚得重用,孙权也打算征辟诸葛亮,他却不肯仕吴。有人问是何原因,诸葛亮回答说:“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可见他对出仕选择极为慎重,宁可隐居埋名,不愿随俗浮沉。

   诸葛亮对姻缘也能看破,娶妻重才不重貌。相传沔阳名士黄承彦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头发焦黄)黑色(皮肤黝黑),而才堪相配。”于是诸葛亮便答允下来,在乡里传为笑谈,为此流行一句俗谚:“莫作孔明择妇,只得阿承丑女。”

    也正因主张淡泊宁静,诸葛亮不喜欢聪明外露的人。《与兄瑾言子瞻书》云:“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这颇合道家养生之论。当年马况亦曾劝其弟马援日:“汝大器,当晚成。”

生命实际是一时间流程,对时光的重视,从来是养生的一个重要内容。诸葛亮亦曾指出:“不爱尺璧而爱寸阴者,时难遭而易失也。”(《兵要》)又曾慨叹:“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

    诸葛亮还有一点可贵见解,在于认识到由于人的秉性不同,不可能强求一致;而且养生术也有所局限,即只可保全个人之身,不能拯救世间危难。《论诸子》云:“老子长于养性。不可以临危难。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苏(秦)、张(仪)长于驰辞,不可以结盟誓。白起长于攻取,不可以广众。子胥长于图敌,不可以谋身。尾生长于守信,不可以应变。王嘉长于遇明君,不可以事暗主。许子将长于明臧否,不可以养人物。此任长之术者也。”他自己之所以宁肯操劳天寿。并非不明养生,而是出于自觉的抉择,是权衡利弊后的明智归宿。从这个意义讲,实不必为之叹息。

诸葛亮养生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