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基础理论10-1

 茅庐轩 2016-07-21

第十单元 经   络

本单元内容较为重要的出题点在经络的概念组成、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分布规律及奇经八脉等。应重点注意手足三阴、三阳的走向、交接及流注次序。对于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别称尤为注意。此部分考题均较基础、简单,历年来在中医基础的考试中题型考点变化不大。

一、经络学说概述

1.经络的基本概念 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经络系统的组成

(1)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主要有正经、经别和奇经三大类。①正经。有十二条,故又称“十二正经”或“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②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重要分支,又称“十二经别”。分别起于四肢肘膝以上部位,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的联系和补充十二正经的作用。③奇经。有八条,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为“奇经八脉”,具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中气血的作用。

(2)络脉:是经脉的小分支,有别络、浮络、孙络之分。别络是络脉中较大者,有本经别走邻经之意,具有加强十二经脉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在体表的联系,并能通达某些正经所没有到达的部位,可补正经之不足,还有统领一身阴阳诸络的作用。①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属络脉的再分支,分布全身,难以计数。即《灵枢·脉度》所谓“络之别者为孙”。孙络在人体内有“溢奇邪”“通荣卫”的作用。②浮络。是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浮而常见”的络脉。其分布广泛,没有定位,起着沟通经脉、输达肌表的作用。

(3)连属部分:经络对内连属各个脏腑,对外连于筋肉、皮肤而称为经筋和皮部。①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为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具有连缀百骸,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②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二、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十二经脉的走向,《灵枢·逆顺肥瘦》说:“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2004,2005,2006,2008,2014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2001,2005,2009,2014年)说明手三阴经,从胸腔内脏走向手指端,与手三阳经交会;手三阳经,从手指走向头面部,与足三阳经交会;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足趾端,与足三阴经交会;足三阴经,从足趾走向腹部和胸部,在胸部内脏与手三阴经交会。如此,手经交于手,足经交于足,阳经交于头,阴经交于胸腹内脏,十二经脉就构成了“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1)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共6对,都在四肢末端交接。其中相为表里的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交接在上肢末端(手指),相为表里的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交接在下肢末端(足趾)。如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在示指端交接,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在小指端交接,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阳三焦经在环指端交接,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交接,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交接,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在足大趾爪甲后交接。

(2)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同名的手、足阳经有3对,都在头面部交接。如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交接于鼻翼旁,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接于目内眦,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交接于目外眦。

(3)足手阴经在胸部交接:足、手阴经,又称“异名经”,也有3对,交接部位皆在胸部内脏。如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1)头面部的分布:①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手足六阳经均行经头面部。②分布特点:阳明经主要行于面部,其中足阳明经行于额部;少阳经主要行于侧头部;手太阳经主要行于面颊部,足太阳经行于头顶和头后部(2000,2007年)。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均上达目系,足厥阴肝经与督脉会于头顶部,足少阴肾经上抵舌根,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均行达头面之深部或巅顶。

(2)四肢部的分布:阴经行于内侧面,阳经行于外侧面。上肢内侧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上肢外侧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下肢内侧,内踝尖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尖上八寸以上则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下肢外侧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3)躯干部的分布:手三阴经均从胸部行于腋下,手三阳经行于肩部和肩胛部。足三阳经则阳明经行于前(胸腹面),太阳经行于后(背面),少阳经行于侧面。足三阴经均行于腹胸面。循行于腹胸面的经脉,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肝经。

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见表1-2。

表1-2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气血的流注从起于中焦的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流注各经,最后传至足厥阴肝经,复再回到手太阴肺经,从而首尾相贯,如环无端(图1-1)(2013,2014年)

图1-1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6.十二经脉循行中的重要部位和交接点 

(1)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下口幽门,上口贲门),通过膈肌,属肺,从肺系(与肺相连的气管、支气管及喉咙等)横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穴),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桡侧端(少商穴)。

(2)手阳明大肠经;起于示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部行于上肢伸侧(外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到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穴),再向前下行入缺盆(锁骨上窝),进入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至大肠,属大肠。

(3)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出而挟口两旁,环绕口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上关穴(客主人),沿发际,到额前。

(4)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至内踝尖上八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中,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管两旁,连舌本,散舌下。

(5)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心与其他脏腑相连的脉络),向下穿过膈肌,络小肠。

(6)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外侧端(少泽穴),沿手背尺侧上腕部,循上肢外侧后缘,过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行肩胛部,交肩上后入大椎穴,再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络心,沿食管下行,穿过膈肌,到达胃部,下行,属小肠。

(7)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睛明穴),向上到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

(8)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行于舟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分出进入足跟部,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窝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穴),穿过脊柱至腰部,属肾,络膀胱。

(9)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穿过膈肌,依次络于上、中、下三焦。

(10)手少阳三焦经:起于环指尺侧端(关冲穴),向上沿环指尺侧至手腕背面,上行前臂外侧尺、桡骨之间,过肘尖,沿上臂外侧向上至肩部,向前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三焦。

(11)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瞳子髎穴),上至额角(颔厌穴),再向下到耳后(完骨穴),再折向上行,经额部至眉上(阳白穴),又向后折至风池穴,沿颈下行至肩上,左右交会于大椎穴,分开前行入缺盆。

(12)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向上沿足背至内踝前一寸处(中封穴),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尖上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器,至小腹,挟胃两旁,属肝,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