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脸色”在暗示你……

 快乐英平 2016-07-21
                     

察颜观色通常指观察别人说话或脸色,以揣摸别人的心意。然而,察颜观色则是中医判断健康和辨识病证的一种重要方法。

如何看面部来判断身体健康与否呢?

中医主要通过观察人们面部皮肤的颜色和光泽两个方面对人体健康与否进行判断。

中医认为,面部皮肤的颜色可分为——
青、赤、黄、白、黑五种色调变化,皮肤的光泽则是指颜色的明暗度、饱和度,面部的色泽变化与人体内脏腑气血的盛衰和运行密切相关。

中国人属于黄种人,健康时,内在脏腑功能正常,气血充盛流畅,此时面部的颜色表现为黄红色,以黄为主色调,红色隐现于其中。黄红色像从皮肤里往外发出来似的,不似涂上去的,表现为“红黄隐隐,含蓄不露”。


另外,健康的面色还应当具备明亮润泽的特征,即有亮度、饱和。如新鲜蔬菜水汪汪,新鲜肉质亮堂堂,中医称之为明润。

因此,中医将健康人的面色特征概括为“黄红隐隐,明润含蓄。”

然而,同是中国人,也同是健康人中,有的人面色偏红一点,有的偏白一点,有的则偏黑一点。


如,文学作品中红脸的关公、黑脸的李逵是再健康不过的人了。

为何健康人的面色存在着差别呢?

究其原因,或与遗传有关,或与年龄、职业、环境、气候等外环境影响有关。中医将人一个人一生中基本保持不变的面色称为主色,认为主色与遗传有关,也就是说,父母遗传给子女的,一般不容易改变。

并且,中医还根据主色不同将人分为五类——

黄红面色中偏青色者属木形人、偏赤色者属火形人、偏黄色者属土形人、偏白色者属金形人、偏黑色者属水形人。

五种健康人,其内在脏腑的功能以及气血的充盈流畅略有差别,但均属正常范围。主色的差别,也是我们区别不同人体的重要特征。另外,既使是同一个人,由于外界环境的改变,也会引起面色发生相应变化。

如,高原地区的人们面色普遍偏黑,低海拔平原地区人们的面色相对较白一些,这与紫外线强度、日照时间长短等密切相关。但一个人从高原至平原地区居住一段时间之后,面色相对会变白一些。反之亦然,一个平原地区的人到高原地区居住一段时间后,面色也会从白变黑。这种由于外界因素所引起的暂时变化的面色,中医称为客色。主色与客色均为正常面色的表现,都具有正常面色的特点。另外,判断是否为健康的面色,还得看是否有光泽。

疾病状态下的面色如何辨识呢?

中医通常以健康人的面色特征为标准,与病人的面色相比较,若发现面色太过(太深浓)或不及(太浅淡)时,则判断为病色。这种方法中医称为“以常衡变”。


一般来说,太过为实证(邪气盛),不及为虚证(正气不足)。如:青色、黑色为太过,多见于气滞血瘀证;淡白、淡黄为不及,多见于气血不足证。

察颜观色主要通过人的视觉来完成,因此,对光线的要求很重要,一般在自然光线下进行观察。例如,早晨起床时,我们可以找个自然光线充足的地方,面对镜子仔细观察,且可以连续几天进行观察对比。如果发现自己的面部皮肤的颜色、光泽与往日不同,发生了相当大的改变,与正常面色特征相差甚远,说明你体内的脏腑气血发生了变化,即是疾病的一种表现。

一般而言,面色发青,多见于寒证、痛证、瘀血证,小孩子见到口唇鼻柱周围发青,多是惊风。面色发红,多为热证。面黄肌瘦多见于脾虚气血不足,面色淡黄浮肿多为脾虚体内有湿。面色淡白多为血虚证。面色发黑多为肾虚,体内有瘀血。

察颜观色,方法简单易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较容易把握,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及早发现病变,为疾病的预防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杨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巡讲专家、云南中医学院教授新媒体编辑:刘茜

【时英平:整理转载《中国中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