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薯茎螟防治-图文识别技术

 私库皆书 2016-07-21

甘薯茎螟(Omphisa anastomosalis)属鳞翅目,螟蛾科。主要分布在福建、台湾省、海南、广东、广西等地区。幼..

甘薯茎螟(Omphisa anastomosalis)属鳞翅目,螟蛾科。主要分布在福建、台湾省、海南、广东、广西等地区。幼虫在薯茎内部钻蛀为害,被害薯茎因连续受到刺激,逐渐膨大,形成木质化中空、纵形隆起的虫瘿,虫瘿上部容易折断,造成缺株。部分幼虫也会在外露的薯块或从薯蒂侵入薯块,蛀食成隧道,影响薯块生长。

甘薯茎螟为害症状
甘薯茎螟为害症状

【形态特征】成虫头、胸、腹部灰白色;下唇须伸向头部前方,复眼大且黑;前翅浅黄色,翅基褐色,中央具网状斑纹,多不规则,近外缘处生有波状横纹2条,中室中央及末端有白色透明的1大2小斑纹,二者之间有1红褐色斑点,近外缘处有2条黄褐色波状横线,缘毛白色;后翅基部、臀角与顶角有不规则的红褐色斑,中室端脉斑不规则,褐色,有黑边与内缘连接,翅外缘有2条不规则的弯曲褐色条纹,臀角及顶角和缘线有深褐色波状线条,缘毛白色。雄虫体色常较雌虫深。卵扁椭圆形,浅绿色,后变为黄褐色,表生小红点。初孵幼虫头部黑色,2龄后变为黄褐色,老熟时呈红褐色。蛹初化蛹时为淡黄色,后呈红褐色;头部突出,胸背中央纵隆起,腹部末端钝圆,有细钩状毛8根。

【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4—5代。以老熟幼虫在冬薯茎内或残留在田间的薯块、遗藤内越冬。翌春3月上旬化蛹,3月下旬出现成虫。4月上旬—5月中旬出现第1代幼虫,5月下旬—7月上旬出现第2代幼虫,7月中旬—8月中旬出现第3代幼虫,9月中旬—10月下旬出现第4代幼虫,11月上旬出现第5代幼虫,老熟后越冬。成虫白天静伏在田间茎叶或杂草荫蔽处,受惊动即作短距离飞行。夜出活动,趋光性弱。当晚交配,第2天开始产卵,卵多散产在叶芽、叶柄或幼嫩的茎蔓上。幼虫孵化后在茎叶上爬行或吐丝下坠随风飘移。多从叶腋处蛀入茎内为害,后转入主茎或较粗茎蔓内取食。薯蔓受刺激后,形成中空膨大的虫瘦。—条茎蔓大多只有1个虫瘿,少数钻入薯块中为害。老熟幼虫先在虫瘿上咬一羽化孔,孔口由半透明的薄丝膜封住而后结一薄丝茧匿居其中化蛹。7月中旬前栽插的秋薯比7月下旬栽插的受害重。一般旱地薯比水田薯受害重,黏土田又比砂质田的甘薯受害重。

【防治方法】

选用抗虫品种,用基部分枝性强的高产抗螟品种。茎螟食性较专一,大面积轮作,对该虫有抑制作用。收薯后,及时彻底地把薯田及其周围的薯藤、坏薯集中烧毁,可减少虫源。

生物防治:于幼虫发生期,在薯田释放红蚂蚁,对此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薯苗药剂处理。剪苗栽插前1—2天,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800—900倍液进行苗床喷雾或用乐果药液浸苗1—2分钟后扦插。在成虫羽化高峰后5—7天,喷洒上述杀虫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