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玉林修辞艺术摭谈之二

 江山携手 2016-07-21

瓮翁斋按今起,恢复登载《赵玉林修辞艺术摭谈》,每半月一篇,每篇1000-1500字。此文,旨在帮助吟友赏析赵玉林诗词,同时指导吟友修辞炼字,力求辞达,多出警句,多出佳构;限于水平,尚有不周之处,希冀指点、评点。至荷。

海棠起迟

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曾慨叹:“我为了选择一个形容词,常常累得出了一身汗。”1这与中国古人作诗“安好一个字,捻断数根须”如出一辙。可见,为了“辞达”,作家并不轻松。赵玉林可谓“一笔须修十载功”。请欣赏赵玉林下“迟”字的两首绝句。先看《题方纪龙画“海棠·双燕”》诗:

脉脉溪边路,临风睡起迟;

欲烦双燕子,报与玉人知。

诗中“迟”字是形容词,作“睡起”的补语,不可更易:首先,“睡起迟”以拟人比喻“睡海棠”;“睡海棠”隐喻杨贵妃,“玉人”隐喻唐玄宗。可知该诗以唐玄宗召杨贵妃、杨贵妃浓睡不消残酒故事,唐玄宗笑谓“岂是妃子醉耶?海棠睡未足耳!”赵玉林活用典故题画,下一“迟”字,设想杨贵妃惺眼初醒,“临风”不胜扶持,情态逼真,惟妙惟肖,如在眼前:画意诗旨,相扣相映,并茂同辉。

倘若将“睡起迟”改作“绽未迟”,虽然韵脚未变,合理也合律,但与典事无关,“玉人”两字也无着落,全诗则索然无味。“迟”,晚也。那么改为“晚”字可否?近体律绝第二句是韵脚,改“晚”则失律。那么改为“时”字可否?从格律看,合辙合韵,但与杨贵妃“睡未足”意欠,因为时间概念不够明确:是早早醒来之“时”,还是迟迟睡醒之“时”?比较一下,“迟”字可准确说明杨贵妃酒醉后酣睡,睡足而起。可见,选择“迟”字,何等达意!

类似用“迟”字形容词的,还有《离情之四》:

执手相看泪自垂,投怀呜咽语轻迟;

为郎吃尽千般苦,半点心冰不算痴。

这原是《离情》组诗中第四首,大约写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赵玉林无辜被押送泗洪劳改之时,格调沉闷,读来惨恻凄怆。诗中最传神之笔是“语轻迟”:临歧伤别,其语呜咽;离家万里,怎忍分袂;寒蛩逼阶,古榕哭泣;此景此情,其奈秋夕;安有折柳情怀,豪言壮语!此时除了“软语”岂有“硬语”?着一“轻”字,再着一“迟”字,形象地摹写生离死别时发妻之娇柔痴心与悲凉神态。如果将这两个字替换为诸如“喜喜”“唯唯”“吱吱”“迟疑”,不但均不达意,而且大煞风景。正如赵玉林诗论中表明的“成熟诗功本甚难”“千首诗从一句看”(《偶得》一、四句)。倘若“一字不工”“一句不传神”则“一篇不纯”2再如《读杜甫天末怀李白因忆文革中罹难诸友三首》之三:

凉风天末起相思,肝胆轮囷问所之;

剩有北邙迟上月,清光犹照已枯枝。

诗中第三句下一“迟”字,浑如袁枚所谓“一字显境界”,月之东升西沉,阴晴圆缺,依序恒定,岂有北邙之月独晚而迟来照拂之说?其纸背旨意、弦外之音,最堪韵味。文革中,诸友罹难,又迟迟不予平凡,白骨已化枯枝,此情此景,清光又何为?!

欣赏赵玉林这三首诗及这两个形容词,甚得炼字三昧。“诗以佳句为主”而“语欲妥贴”“则字必推敲”,“精炼成章,自无败句。”3

注:(1)转录自郑颐寿《比较修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版第19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