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初心坚守数十载 见证船栏街的发展兴衰 “青花刻、半倚溪、暖风洒”这是不少九江街坊儿时记忆中船栏街。时光荏再,流年似水,蕴含多少年轮的记忆,多少辈人内心的情怀。 近20年伴随船栏街沉淀的不单是建筑、文化,还有手艺。 暮色降临让船栏街增添几分宁静,几分神秘。微光勾勒出路旁摆放的皮具,逆光带来的晕黄仿佛给予皮具二次生命。围裙、颈挂卷尺、手执裁刀典型匠人形象,看似简单的缝纫机,裁刀等这些随处可见的物件,在这些年来陪伴着它们的主人经历了什么? 以上图片摄于2016年3月船栏街 皮匠与老街不期而合 80,90年代九江制衣业鼎盛,振兴、威盛等制衣大厂如雷贯耳。大批市民投身入制衣行业当中,形成一股大潮流,其中不少工人是远道而来的,安居九江,成为九江“新市民”。部分工艺制作者谋求更好的发展独立开设工作坊,走上匠人之路。吴大业就是当中一员。
吴大业,广西梧州人士,是一名具有34年皮具制作经验的制作者。据悉,现今九江有30年以上制作皮具经验的人仅约12人。三十多年前,'潮流'还没有开始,吴大业已经开始与皮具打交道,在老家广西、广东中山、顺德、远至苏州都有过他的身影,直至二十年前来到九江后便安居在此,靠着一双灵巧的双手打拼出一片小天地。 吴大业绘制剪裁皮料 吴大业回想起二十年前刚来到九江的他,在九江当时响当当各大制衣厂都打过工,最后决定自己开皮具工作坊。临近一河两岸的船栏街是不二的选择,刚好遇上皮衣皮具生意的上升时期,鼎盛的时候船栏街更多达12家工作坊,吴大业和同行凭靠精湛手艺,实惠诚信的生意理念让他们脱颖而出,每日订单不断,除了本地客人,更多的客人来自临近的镇,有些还远至台湾。船栏街手工皮衣皮具因此名声大振。 勿忘初心 方得始终 可惜好光景不长,受工业大规模生产,网络购物的兴起,近十年开始逐渐衰落,生意逐渐变差,守业成为他和其他匠人一大难题。很多当年与他朝夕晚见得同行都没能坚守下去,部分”新市民”皮匠回老家,甚至转行。” 勿忘初心,方得始终”的信念让吴大业坚持下来。 吴大业缝纫皮带中 “选材,开料,打版,剪裁```”早已成为生活必不可少一部分。虽然他不是船栏街上做皮具第一人,但他是现存皮具作坊的'老前辈', 用双眼,用自身见证着船栏街皮具作坊发展,兴盛到今衰落的过程。'尽管衰落,也要用真诚的心做好每一件皮具,每一套皮衣,正因为衰落,更体现出与客人之间难能可贵的信任。'吴大业笑着说。 同行张彩仪夫妇守业方式让人心酸,丈夫白天到厂打工,而张彩仪打理作坊,晚上与丈夫共同制作。'这是我的兴趣,因为喜欢,所以坚持,在入不敷出情况下我不知道还可以坚持多久,只能尽力,希望回老家的时间可以延迟,延迟,再延迟。'张彩仪说。
来自广东河源的欧阳先生,也有着同样的困惑。是到船栏街开皮鞋工作坊的第一人,至今已经有23年。当谈起近年船栏街皮具生意惨淡的时候, 欧阳先生心情是坦然的。 “能靠过年前这2-3个月的旺季,存下积蓄熬过春天夏天。欧阳先生说,眼看很多大工厂搬迁,有的甚至倒闭,外来人逐渐减少了,生意也大不如前。在春夏淡季,他就隔1个月或者半个月回一趟老家,多陪陪家人,看看孙子。”如果让我不做皮鞋,我也放不下,毕竟有感情舍不得。”欧阳先生说。 等待时机 谋求发展 来自江西的巫峰夫妇来到九江已有13年,巫峰是一名出色的皮具制版师傅 ,而太太协助巫峰完成皮具的制作,刚踏入不惑之年的巫峰面对近年生意惨淡,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巫师傅的手艺很不错,皮衣耐用、物美价廉。我都已经光顾快7年,平时我都介绍有需要的朋友过来。'顺德陈生说。 老客户对巫峰产品有信心,巫峰相信坚持物美价廉,手工精细,耐用依然可以创一番新天地.只是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到更大的地方发展。
“我来到九江已经有十几年,给我最大的变化是治安好了,环境好了,可惜就是客人少了。”巫峰笑着说。 “九江是一个很适合居住的地方,舒适而富有人情味,二十年的生活早已让我适应,很庆幸可以成为这里的一份子,如果让我回广西,很可能习惯不了,这里就是我第二个家乡了”吴大业说。附近的居民对吴大业的印象好、手工好、性格开朗、乐于助人。 他们是船栏街仅剩6,7家作坊的其中一员,其他皮匠大同小异.不知道他们还可以坚持多久,但他们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佩! 摄于2015年2月7日傍晚 (除夕) 摄于2015年2月7日傍晚 (除夕) 撰文/摄影 : 实习生 曾昭弘 编辑 : 儒林九江 现收集有关九江老街,老店,老匠人等 相关人文类的故事素材资料。 公信君欢迎大家留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