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里曾是皮鞋一条街

 红梅萝卜干书斋 2016-07-22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常州北大街上商店林立,从大庙弄到小庙弄一段,短短近百米地方,曾是常州地区皮鞋销售、买卖的集中地。其间有久大皮鞋店、天伦皮鞋店、立华皮鞋店、中华皮鞋店、冠华皮鞋店、生泰皮鞋店、复兴皮鞋店、大生福皮鞋店、义兴泰皮鞋店、大生祥皮鞋店、立康顺皮鞋店……,店多成市。每到华灯初上之时,皮鞋店样品橱窗里灯光明亮,吸引着夜来客。热情周道的店老板招呼着探问的客人,这里可以定料、定款式的加工制作。这里除了本地客人外,也有外埠客人,当时有句口头语:买皮鞋到北大街,犹如今天的买蔬菜到凌家塘。

         这一小段街上,除了众多的皮鞋店外,还有山西人开的裕兴泰染料店、福民药房、同兴布店、美新印刷所、陶元昌梳篦店、饭店、装裱店、邮电所、五化交商店、临川里内的华安理发店,街上还有一家救火会,门口常年停放着一辆红色的救火车……

 

北大街上的皮鞋店门面都不大,一般都是一间门面房,有的一间门面房里有2 个老板在经营,合用一个铺位,有2间门面房的算是大店了。这些店一般是前店后作坊,后面做皮鞋、前面卖皮鞋。有的皮鞋店自己不做皮鞋,专门代销皮鞋。有的店是给街上其他皮鞋店做来料加工,没有店招,家中一架缝纫机,男人裁剪皮鞋帮样,女人踏缝纫机,缝制皮鞋帮。

 

这些皮鞋店规模都是很小,经营的人数有的是1 个人,有的3、4个人,老板都是做皮鞋出身,自己制作、自己卖,自产自销。久大皮鞋店的郭全海老板,以前是做布鞋出身,对做皮鞋是外行,但为了节约成本,到皮行买了皮料,自己划样套裁,再发外加工。这些皮鞋店以皮鞋为主,也兼卖皮箱、皮包、皮件、鞋油等附产品,经过这些店门口,常会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香蕉水和皮革特有的味道,这也是制作皮鞋、皮件后留下的副产品。

 

这里制作皮鞋全是纯手工技术,从选购牛皮、猪皮、裁剪、缝纫制帮、钳帮、打洞、穿线、复底、定型、钉根、整理等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规范。而制作楦头的人是大师傅,有什么样的楦头就有什么式样的皮鞋,制作楦头的师傅实际上就是皮鞋式样的设计师。那时制作皮鞋没有什么粘合剂,全凭手缝线穿,整料实货,就是“偷工减料”做的皮鞋质量,也是现在市场上假冒伪劣皮鞋不可比拟的。

 

这里的皮鞋店注重皮鞋质量,皮鞋底用的是正宗黄牛皮,硬扎轻巧、皮鞋帮用的是优质黄牛皮或水牛皮,内衬用的狗皮平整软实。抗美援朝时期,军队后勤部门也曾到这里定制过高帮军用皮鞋,给前线将士使用。但也有皮鞋店老板不重视皮鞋质量,如立康顺皮鞋店,皮鞋后帮衬用硬板纸衬里代替硬皮衬里,就遭到同行业批评,有一些小孩子在其门前唱“夜夜游”:“立康顺、偷工减料,立康顺、偷工减料……”,叫得店老板心惊肉跳,店里生意萧条,这也可能是同行业恶性竞争。

 

1956年公私合营改造时,这里的皮鞋店归并到国营皮件社,也就是后来的常州皮革厂,也有店家归并到“全球制鞋社”。全球制鞋社是集体合作制,主要是制作布鞋、棉鞋、绒鞋等。曾经繁荣兴旺的皮鞋一条街在公私合营后就消亡了,后来在县巷转弯口设置了一家皮鞋店,这是后来常州皮革厂的皮鞋门市部。

 

当时皮鞋店老板都上了年纪,他们的后代也不愿继承这些营生,合并后这些店老板靠股息(实际上很少)生活,后来股息没有了,只能靠子女抚养,文革结束后才按退职处理,拿到了一些微薄的生活费。

 

其实这些皮鞋店的业主都是小本生意,在公私合营中其上交给国家的资本也是很微薄的,无非是一些剩于的成品皮鞋,几张做皮鞋的皮料、辅料等,外加一、二架缝纫机,门面房是租来的。有些混了不好的皮鞋店老板,在公私合营时期,常到皮革同业公会打探消息,巴不得早点归并给国家。

 

皮鞋店的伙计,主要是来自丹阳陵口地区的贫苦人,为了谋生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外出到常州学艺打工。这些丹阳陵口人勤劳、肯苦、好学,老乡之间又相互介绍、推荐,因此在北大街皮鞋店里的伙计,大多数是丹阳陵口人。久大皮鞋店先后有7-8个伙计,全都是丹阳陵口人。

 

公私合营后,这些丹阳陵口人除了少数人进皮革厂外,多数人都返回丹阳陵口,有些人回去种地、有些人回乡后,凭借会制作皮鞋的手艺,以做皮鞋为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掀起了社办企业热潮,这些会做皮鞋的能工巧匠被当地政府奉为“能人”,以他们为主办起了皮鞋厂,经过长期的发展、创新和积累,目前在丹阳陵口地区的大、小皮鞋企业达160家之多,年产3000万双,被誉为“皮鞋之乡”。

 

曾经的北大街皮鞋店早已是人去物空,人们早已忘记了这里曾经的繁荣和兴衰,而北大街培育的皮鞋匠人薪火相传,却成就了丹阳陵口皮鞋业的辉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