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中医专访叶准、陈卫匡 现在大学都有中医,中医已经成为了一个学科,中医是进步了的。武术和医术相关,有共同的地方。因为医术,刚才我说了在球场有一个人受伤,他跌倒在地,手不能动了,那你怎么拉过去?用什么力度?大力,他会更加受伤,小力做不到。要恰到好处。
咏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受到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我认为最接近的是中庸思想,因为要应付对方的卸力,有时候要偏向左边或右边一些,但是偏多少要根据当时的环境而决定,偏得过多会有危险,偏不够就达不到效果,所以偏多少要根据当时的情况而定,一定要长期知守和细心体会,真正用上来才能达到。咏春的特点是避重就轻,就是用小的力度能够应付大的力量,细小的身材可以应付坚实的身材,这样一定要靠咏春的技巧,才能够做到卸对方的力量,或者是用对方的力量打对方。 咏春——开启医武同修之路 我是在广州出生佛山长大的,1955年19岁我就来到香港。刚开始做过很多工作,包括工厂的工作,后来生活稍微安定一点,我就去学蔡李佛拳。因为父亲和叶问是同学,他就坚持让我去找叶问宗师学习功夫,后来几经周折,终于通过叶问的弟子徐尚田找到叶问师傅,学习咏春拳。知道叶问师傅会医术,也是因为一个很偶然的机会。 有一次我跟一位师兄弟练习对打,我错手打伤了他,心里很愧疚,就去向师傅寻求帮助。当时他正在一间茶楼里面喝茶,他就在茶楼那里找了一张茶楼的纸写了个方子给我。他懂医术,但是由于他没有专业行医,只是教拳,所以很少人知道他懂医术。经过那次之后,有时在课余的时间,我都向叶问宗师请教,比如说手掌受伤怎么办,膝盖受伤怎么办,他就会教我。 广学——中医学习心路历程 我父亲是中医,伯父也是佛山有名的中医,我的家族大约有接近10个中医,现在我太太、我弟弟以及上面堂兄弟都是中医,我从小是喝中药长大的。我学中医的老师,第一位是父亲,然后是叶问师傅,还有蔡李佛的陈师傅,蔡武派的李师傅。蔡李佛的陈师傅,是一位校长,很有文化修养,也会书法、写诗以及中国画,也懂医术,但是他也没有从事跌打的职业,传给我的是蔡李佛门派自己的跌打药方,陈师傅教导我要灵活用方,要有加减对症下药。 而蔡武派的李师傅是开医馆的,业余教功夫,我就在那里是做学徒,慢慢学到一些他的医术,有时候李师傅要去球场给受伤的球员救治,如果是一些不太严重的问题,就由我处理。曾经有一个球员脱臼了,我师傅就让我看着他给这个球员接上去。后来有一个球员也是受伤脱臼,我就处理好了。还有在医馆里面有同类型的情况,师傅也会让我试一下。 医术——武术的守护者 学武术的人经常会受伤,很多教功夫的都会医跌打损伤,但是现代人,只是学武或者是只是学医的人比较普遍。以前只是师徒制,实习的机会都不多。但是现在不是了,现在大学都有中医,中医已经成为了一个学科,中医是进步了的。武术和医术相关,有共同的地方。因为医术,刚才我说了在球场有一个人受伤,他跌倒在地,手不能动了,那你怎么拉过去?用什么力度?大力,他会更加受伤,小力做不到。要恰到好处。 功夫也一样,功夫的核心就是在恰当的时间使用功夫,不能伤及无辜,而是用功夫去帮助别人。医术的核心也是要帮助病人,使之得以康复。 武术——一门修养的艺术 我画画,画一些都市里的小人物,也画叶问宗师,画来卖。一卖完他的那些像,我觉得不够表达他的性格。所以我希望画一张有他性格的,就画了这一张,他的性格横看竖看他都不是一个憨实老实的人,画画就是要这样画,就是画它的性格和内涵。 学武和学艺术很有关系,艺术是一种修养,学武的人如果没有修养,就会到大街上跟别人打架,会惹是生非,所以武术和艺术是相辅相成的。我画画,我画的是人的不同的动态,而不是画风景,还有西洋画是很讲结构,人是有结构的骨架。这跟我做骨科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说,某一个人有多高?体重有多少?肌肉去到哪里?没有活动的时候打了一拳通过什么肌肉?而人的不同动态和功夫的动态是有关系的。功夫有神粹,画画时人就是神粹,学画画一定要知道,不是画公仔,而是画一个活生生的人。咏春有木人桩,木人桩有很多手法和脚法。练习的时候你要当它是一个人,他随时会打你,不是任你打。■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纪录中医,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