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浙江省文联、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安吉县政府联合举办的“吴昌硕奖”第五届浙江省篆刻大展,于7月18日评审揭晓。金恩楠获“吴昌硕奖”,冯立等4人获金奖,林李阳等10人获银奖,李砚等20人获铜奖。120人入展,55人入选。
本次大展共收到参展作品380件。在收到的投稿作品中,投稿作者年龄跨度较大,最年长的作者75岁,最年轻的作者21岁。11个地市均有作者投稿,其中,杭州地区89件,温州地区50件,宁波地区39件,嘉兴地区39件,绍兴地区36件,湖州地区29件,其中安吉14件,金华地区23件,丽水地区23件,台州地区22件,衢州地区9件,舟山地区7件。 (文末附获奖名单) 作为浙江省篆刻最高奖,以吴昌硕命名。为什么以吴昌硕命名?他的精神有体现在哪里呢? ▼ 公认为20世纪中国画坛4大画家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浙江占了3席。他们都是诗、书、画、印全面开花结果的泰斗级人物,研究近现代美术史,他们可谓影响深远,绕不过去的。 吴昌硕 吴昌硕是晚清民国一枝独秀的海派书画篆刻艺术的执牛耳者。最典型的例子是王福厂、叶为铭、丁辅之、吴隐4位杭州籍西泠印社创始人创建西泠印社后,没有一个人敢自封社长,而是等过了几年,再去请吴昌硕出山担任首任社长,如果不是吴昌硕当时登高一呼的众望所归,垂范至今的百年金石印学书画学术团体是不可能由一个不是创办人来“占山为王”的。事实证明,只有像吴昌硕一样的超级艺术大腕的绝对号召力与公信力,百年西泠虽沉浮有变,吃老本还能勉强坚持到现在,应该算是一个奇迹。
吴昌硕的成功,主要建立在他目空一切、横扫千军的大气、大方、大开、大合,集拙、重、厚于一体的书画篆刻艺术高度融合的基础上。在他之前,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够真正把金石气和书卷气完美流畅地交汇于笔底。特别是清朝乾嘉以降着力倡导的金石趣味的笔触笔法,虽经多位艺术大家带动群贤磨炼打造,但似乎直到吴昌硕才算真正掀开了金石气贯通书画篆刻的新篇章。本来是从摩崖碑版瓦甓中得到灵感启发的金石气,吴昌硕不仅仅自如运用于他真、草、隶、篆的书法作品,更将它施之于印、施之于画。
尽管从美术史角度观察,走市场的海派艺术不免甜俗讨巧现象,而作为叱咤风云的海派首领吴昌硕自身的书画篆刻创作却自始至终充满不媚的写意精神。年龄比其他3位都大的吴昌硕,才情、学问、地位也“镇压”着黄、齐、潘。潘天寿早期曾拜吴昌硕为师,吴昌硕有一首古风专门写给潘天寿表扬性地“教训”过他,标准的弟子辈。齐白石解放以前的身份路人皆知,“齐木匠”固然聪明,启示齐白石变法的陈师曾则也是受到吴昌硕熏陶的晚学后生,齐白石书画艺术的用笔用色,吴昌硕的影子牢牢跟随着。黄宾虹属于山水画家,他现在的名气仰仗改革开放后的重新定位挖掘,他的确是非常非常厉害,而他篆籀入书入画的原理发明,仍然逃不脱吴昌硕成功实践的巨大感染。
除了书、画、印,拥有不少高明的写诗师友的吴昌硕的古诗词、古文写得奇崛古奥(故书画题跋存留甚夥),凌驾古人,黄宾虹、潘天寿差不多学吴昌硕诗的路子,唯独齐白石走通俗易懂的口语调,当然亦是一种好手段。学界为什么公评吴、齐、黄、潘为上世纪中国画坛4大画家,因为他们彻底打通了诗、书、画、印的界限,跨界组织自己的艺术话语,以他们对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长期浸淫觉悟,将最能展现中国文化精髓的诗、书、画、印来了一次高峰接轨,气壮艺坛、气壮人间。相比较,吴昌硕的每一项单项,书、画、印,项项可以独立成派,这一点上,其他3位或多或少总有缺憾。齐白石书、画、印各个成派没问题,问题是齐白石篆书之外,依钵于吴昌硕的行草书那就逊色于吴昌硕了,而且苛刻要求的话,齐白石整体书法水准均落后于吴、黄、潘,风格面目是有了,技术含量及内蕴东西大大的有问题。
考证周旋于官、商、艺之间的吴昌硕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甚为有趣,朱关田先生认为吴昌硕的本色仍还是不离地道的艺术家行藏,通过吴昌硕个案研究可以附带牵引出许许多多轶闻掌故,他饮誉的国际知名度,日本、东南亚一带,其他3位望尘莫及。“吴”门立雪,因为吴昌硕生前没少收过门生弟子,潘天寿、王个簃、沙孟海、诸乐三等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联想到潘天寿上世纪60年代在浙江美院率先开设书法本科教育,上世纪70年代末,陆维钊“托孤”(陆维钊书画乃得海派法乳)沙孟海、诸乐三招收书法硕士研究生,无不可视为是吴昌硕艺术、吴昌硕精神的当代投射、延伸和发展,吴昌硕热一定会持续发酵升温。不能不指出的是,吴昌硕的民间热不能替代官方的吴昌硕冷。有时官方纪念吴昌硕的活动大多趋于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不懂行、瞎指挥往往闹出事倍功半的笑话,必须坚决避免克服。
吴昌硕家乡安吉县人民政府和浙江省文联、浙江省书协联合举办“吴昌硕奖”第五届浙江省篆刻大展,对于发扬光大吴昌硕篆刻艺术、当代浙江篆刻艺术意义非同寻常,反映了官方”觉醒“后的高度重视并付之扎实行动。吴昌硕之前的文人篆刻艺术基本是书画的附庸,整个基调以工稳平实为主,多数属于印内求印,印便以书入印,印外求印,有成功实践者,都难以达到吴昌硕引石鼓文、瓦当文、封泥文入印那样浑融无间的出色境界,篆刻的自觉写意精神首推吴昌硕为第一人,包括他的篆刻边款险峻生辣、斩钉截铁,行楷化倾向明显,最重要的是也富有金石气,偶以北碑、肖像刻边款,皆给后学莫大启迪。 浙江篆刻艺术自浙派”西泠八家”之后,代不乏人,俊彦辈出,成就斐然。特别到了当代,浙江篆刻艺术借助天时、地利、人和,更是在全国掀起一波又一波篆刻雄风,许多写意工稳的现代的篆刻印风、流派往往根源于浙江,杭州、宁波、嘉兴、温州等地无疑又是其中出人才、出成绩最显著者。
附 “吴昌硕奖”第五届浙江省篆刻大展 获奖名单 吴昌硕奖: 金恩楠(省直) 一等奖: 冯 立(省直) 杨少锋(杭州) 张华飚(台州) 郑 频(台州) 二等奖: 林李阳(杭州) 费胤斌(嘉兴) 林 立(杭州) 斯金亮(绍兴) 罗超阳(宁波) 刘易思(宁波) 阮 解(宁波) 栾体坤(杭州) 庞嘉奇(宁波) 陆晨辉(嘉兴) 三等奖: 李 砚(杭州) 张燕立(省直) 叶 璐(宁波) 费春祥(嘉兴) 潘利平(嘉兴) 蒋慧珍(丽水) 陈金彪(金华) 徐 立(嘉兴) 张 明(嘉兴) 陈可奇(宁波) 蒋温祥(丽水) 苏文治(嘉兴) 陈振强(金华) 姜晓晨(嘉兴) 黄江龙(衢州) 王陆军(杭州) 谢景雪(台州) 王琼瑶(金华) 杨任伟(杭州) 周跃飞(湖州) “吴昌硕奖”第五届浙江省篆刻大展 入展名单
杭州(28人) 夏佩云 华 泳 施 嘉 徐 青 何正贤 於鸿坚 侯雁南 高 炜 袁卫军 饶维敏 饶艳华 杜晓飞 谢俊峰 巩 佳 鞠云停 钱争光 王正阳 秦 瑞 李文杰 朱永强 贾峰磊 赵 鹏 夏碎飞 毛文俊 俞燕宇 李 文 孙熠琮 丁万里
湖州(3人) 石为民 王厚忠 邹志红
丽水(8人) 季官俊 林旭锋 徐欣欣 叶耕君 王海鹏 林艳艳 徐楚楚 徐咏平
衢州(2人) 汪纪军 侯宇洲
嘉兴(14人) 马国强 马向超 茅汝青 沈吕峰 邵德法 丁晓东 储建康 沈 超 周中伟 陆晓峰 陈一飞 何 军 许非同 鲁伟丰 宁波(13人) 胡 强 陈 佳 劳达苗 安文广 张 阳 洪 波 王 杰 顾立波 将 明 郑 峰 陈 刚 徐宏波 李 奇 温州(18人) 方君浩 蔡祖鹏 陈紫强 吴 泉 李 冰 林晓林 黄志藏 钟如如 陈剑影 陈国钦 邱亦夫 郑 礼 林海琼 方 伟 章宦余 龚国锋 陈龙龙 王 晖
绍兴(19人) 朱国梁 裘庆卫 吕关林 王文彬 金东海 求江良 王小瑛 柴永兴 董汉泽 陈益东 厉祖刚 毕 博 石 荣 朱小鹏 钱林龙 汪卫英 沈永安 陈 巍 吕 玲 金华(5人) 钟国友 陈 穗 金妙雄 吴文平 单剑飞 台州(6人) 叶建斌 刘志初 毕雪锋 周志跃 孙新龙 张 格 舟山(4人) 龚立群 董海年 林 赟 邬浙雷
“吴昌硕奖”第五届浙江省篆刻大展 入选名单
杭州(17人) 黄霁颜 孙 斌 陶桂生 何 宏 傅锡周 章镠炜 孔赵杰 陈 斌 袁恩东 钟继军 杨 明 许智军 李大蒙 陈永莉 张海泽 金林西 方祝发 湖州(6人) 赵金林 张浩青 朱家宝 孙旭静 韩建华 章凯军
丽水(1人) 杨长生
衢州(2人) 徐文康 舒雪良 嘉兴(3人) 周剑明 陈世昌 张志龙
宁波(7人) 李 冬 樊潘军 王中伟 俞科钱 霍旭文 徐忠良 王苍龙 温州(6人) 郑国纽 陈相彤 潘志明 林 慧 史从忠 皮郁华 绍兴(3人) 周 源 张芮敏 赵天飚 金华(5人) 吕松林 朱胜斌 李江红 张扬明 陈德鸿 台州(5人) 林蓓红 肖金华 方向东 梁敏剑 方婕妤 — ? — 文 | 蔡树农 名单 | 浙江省书协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