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香坊丨赵胥:静心读书,生活会更有味道

 許學仁 2016-07-22
赵胥:静心读书,生活会更有味道
撰稿/马犇
【赵胥简介】1985年出生于辽宁,1997年师从杨仁恺先生,200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师从李林琢、孙韬。
写在前面
2015年3月,“朴庐藏珍——近现代学人手迹原件展”在吉林省图书馆开展。展前几日,我目睹了布展的过程。俞樾、章太炎、蔡元培、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胡适、钱钟书、徐志摩等人的信札真迹让人仿佛置身民国文人圈。
我暗想,藏家定是耄耋学者,当书法家韩戾军先生给我介绍藏家时,简直难以置信,藏家竟是身材高大的80后,名叫赵胥。寻常人家、旧书摊、文物店、拍卖会,任何一个获取近现代文人学者信札的机会,他都去尝试,积沙成塔,竟淘得千件信札。
可贵的是,对于尺素背后的轶事遗闻,他亦如数家珍。历史的风烟,文化的风雅,学人的风情,都在这方寸间晕开,其中的温情和在场感,是诸多书籍与影像所不及的。2010年,他拍得黄裳先生捐赠的三页手稿,为江西某地赈灾出力,小事亦见藏家情怀。
三年前,赵胥先生精选百件信札,集为《朴庐藏珍》,除了信札的清晰图片,他还组织团队通释信文,并附上写信人与收信人的生平简介。淘宝、修复、整理、编排、校对、付梓(巡展)等等,每个环节都离不开读书。我们大可羡慕他的“富有”,切不可嫉妒,因为,多读书、多实践,每个人的生活都会更有味道。
聊了一个多小时,杨老平易近人,完全没有“你是小孩,我就瞧不上你”的感觉。
赵胥与杨仁恺先生
天下书香:13岁时就拜著名书画鉴赏家杨仁恺先生为师,您的这段经历常为收藏界津津乐道。拜师的经过是怎样的?和杨先生通过多少封信?您认为杨先生的哪些品德对自己产生了深远影响?
赵胥:13岁拜杨老为师是件挺偶然的事,当时我在大连上学,比较喜欢书画,有机会和大连的地方的老书画家在一起,我问他们,辽宁还有没有更厉害的老先生?他们说,沈阳有一位,叫杨仁恺。
正好每年冬天我都要到沈阳我姥姥家过年,过年期间,就跑到辽宁省博物馆打听杨老家地址,门卫觉得我是小孩,都不搭理我。那天是大年初三,飘着雪花,我在博物馆门口站了一上午,临近中午,有个值班干部,可能是见我可怜,就拿了张纸画好地图,告诉我怎么坐车。巧的是,杨老家离我姥姥家还很近,也没人引荐,我就兴奋地敲门去了。保姆开的门,当时杨老正在书房里伏案写作,家里很简朴,沙发上的破口子都是拿胶带粘的。我坐在沙发上和杨老聊天,老人家一口很浓的四川话,在场的还有杨老的小女儿杨晓青(晓青姨),后来我了解到,一般杨老会客时都不让家人在旁边,那天特殊,他怕我听不懂方言,就让晓青姨做“翻译”。聊了一个多小时,杨老非常平易近人,完全没有“你是小孩,就瞧不上你”的感觉。
那年夏天,我正式拜杨老为师,不断跟老先生通信,讨教学问。我和杨老大概有二三十封信,因为写得内容很丰富,所以毛笔的比较少,当时我问杨老应该画什么样的画,考哪个大学,考什么专业之类的问题,老先生事无巨细,都通过书信一一解答。
杨老为人非常和善,待人接物很豪爽,根本没有什么顾忌,也不会有什么等级的区分。举个小例子,当时有个福建人冒充下岗工人,不断地给杨老写信,每封信都会要字,要的多了,后来就换个名字接着写,来来回回有二三十次,每一次杨老都答应他,给他写好寄过去。这样的事放在一般的老先生家里,是不可能的。杨老从不怀疑人,他觉得人有困难就该帮一下。但他对自己的子女和学生非常严厉,要求我们一定在学问上下苦功,不要瞎掺合这事儿那事儿。杨老的这些行为都是值得学习的。
那封信的内容现在记不住了,但那是个转折点,即我开始收藏文人学者的墨迹了。
赵胥与傅申先生
天下书香:您早期收藏过字画,后转为藏名人信札,收藏信札经历了从书画家信札到学者信札的转变。大量收藏近现代、特别是民国时期文人学者的信札始于一个偶然,您2009年从福建“淘到”一封曹禺的信札,那封信写了些什么?
赵胥:因为我是学画画的,对书画感兴趣的程度要足一些,又比较喜欢收藏,所以早期开始收藏字画。但书画都很贵,我发现自己的财力还达不到,刚开始买了几件作品就花了不少钱。后来从网上买到一封曹禺先生的钢笔信,之前也买过朱乃正先生、钱绍武先生这些艺术家的信。但读过之后觉得曹禺先生信的内容很丰富,有些小故事自己曾知道但不确切,但可以从信里得到印证,继而发觉文人学者的书信更有味道,字不一定有书画家好,但内容却丰富得多。那封信的内容现在记不住了,但那是个转折点,即我开始收藏文人学者的墨迹了。
天下书香:除了信札,您还收藏著述未刊手稿(书稿),这方面的情况鲜为人知,能否介绍介绍这类收藏?
赵胥:收藏信札之外,我还收藏史料、书,大概有五六万册书,还有一些未刊的手稿,比如有顾颉刚先生给陈万里先生《西行日记》写的序言,有王蘧常先生作的《在孤岛上所作和所见诗文的回忆》,还有很多。
未刊手稿的意义在于,能看到这个学者在那个年代写这本书的时候的观点,包括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原稿更会有真情的流露,比如他是愿意写这篇序还是不愿意写呢,包括文章的初衷,都能看出来。这类收藏其实很重要,因为一个学者一生最重要的就是他的学术成就,那么他的学术成就没有被发表出来就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但保留下来了,又到了我们这些喜欢的人手里,就有可能发挥它的作用。
我在书的后记里有句话,“如果我父亲还活着,也许会和齐白石一样,由木匠转为画家”。
赵胥与陈佩秋先生
天下书香:2013年,您在中华书局出版了《朴庐藏珍——近现代文人学者墨迹选》,近些年在多地办墨迹展,“纪念给予自己收藏启蒙的父亲”是主要动因。请谈谈父亲对您的收藏启蒙。
赵胥:很荣幸,我的第一本收藏的集子(《朴庐藏珍》)就在中华书局出版。书的扉页,我写了一句话,“以此书来纪念我的父亲”。那年是我父亲去世十周年,我父亲是电厂的工人,他本身是不收藏的,我家也没有这方面的家学。但是他很支持我,我上学时学画画,他就学裱画,帮我裱画。另外家里有很多家具,电视柜、书架什么的,都是我父亲亲手打的,所以我在书的后记里有句话,“如果我父亲还活着,也许会和齐白石一样,由木匠转为画家”。这是我的终身遗憾,也是永远没法改变的事了。
但我的父母确实把像做事认真、坚持不懈这样的品质传给我了。我小时候家住大连湾,每周末要去三十多公里以外的劳动公园学画,每次得坐两个多小时的车,8点上课,5点多就要出门,我母亲带着我,风雨无阻,一堂课都没落下。有年冬天我得了腮腺炎,肿得很难受,母亲还是坚持带我去画画,担心老师不让进,就用羽绒服的帽子把头裹的紧紧的,难受得不得了。当时真心不理解,但现在回想,我妈妈做的太正确了。
来先生生在江南,成长在北方,具备了南方人的细腻与北方人的豪迈,丰富的人生阅历则使他的胸襟博大。
赵胥与来新夏先生
天下书香:“我识赵君,赵君尚未过而立之年,我则已年逾杖朝,垂垂老矣。惟相聚交谈,极为相得,知赵君非徒技艺超群而博识通达,又非时下青壮年之专趋时尚者所能及,于是乃订交往来,成忘年交。”学者来新夏在上述《朴庐藏珍》的序言中对您有此评价,请您说说您心中的来先生。
赵胥:来新夏先生也是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位老先生,如果说在2008年以前,杨老对我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2008年杨老去世之后,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来先生。来先生是版本目录学家,治学特别严谨、一丝不苟。来先生生在江南,成长在北方,具备了南方人的细腻与北方人的豪迈,丰富的人生阅历则使他的胸襟博大,是我为人处事的楷模。
可惜天不假年,来先生身体一直很好的,突然那年冬天得了次感冒,因为病发症,仅仅一周就走了。我一直非常懊悔自己没见到来先生最后一面,我是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当天赶到天津的,但斯人已去后悔无限,只得在先生照片前磕了三个头,以表思念。我和来先生还有很多约定,比如要出什么书,要写什么序言,要写什么题跋,要编一些目录等等,这些都已成为永远的遗憾。来先生去世前,希望我来做“明清题画诗选注”(在建国以前,他整理了一个目录,但一直未做),把一些稿子都给了我,寄予很大期望。但我才疏学浅,到现在都没整出来,希望该书能早点和大家见面,对天堂里的来先生也有个交代。
我觉得能够收藏到他们的墨迹,能感受到他们的一点人生的温度,就非常荣幸,所以一直很执着。
赵胥与饶宗颐先生
天下书香:在您的藏品中,我很喜欢胡适的小芳札、徐志摩的约稿信、王国维的家信,还有黄侃、刘文典、陈寅恪、梁漱溟、朱自清、程千帆、罗继祖等学者的信。我最好奇的还是饶宗颐的诗稿,淘得诗稿后,您请饶先生两次题跋,还请周有光、冯其庸、流沙河、叶嘉莹等学者题跋、题诗,使该藏品弥足珍贵。讲讲这件藏品的始末吧。
赵胥:收藏一件作品有时不仅要有资金的支持还要有缘分的促成,二者缺一不可,饶先生的诗稿是我从徐州一朋友处偶然购得。诗稿品相较差,着了水了也揭过两次。当时饶先生在大陆这边的名气还不是很大,没有多少人知道选堂(饶先生的号)是谁,故无人问津。我知道香港有这么一位大学者,立刻将东西买下了。
后来,上海王运天先生和我讲,这种东西买回来如果只是个镜片,就没意思了,应该找相关的人跋一跋、写一写。我觉得他的提议特别好,就与友人同赴香港拜谒饶先生,没想到饶先生见此稿极为高兴,竟将此诗通篇背出,在坐之人无不惊讶。随后饶先生赐题边跋:“此诗重见梦忽忽六十余载,己丑选堂”。我接着找了很多跟饶先生有关系的,或者是知道饶先生且和我认识的学者,一共请了18位,从前面的引首到后面的题跋,包括签条(张充和先生写的),算是一个小小的“文化”工程。有朋友说我是专门制造文物呢。题跋的好多书写者都已经不在了。现在年纪最大的是周有光先生,已经111岁了。这些都是我人生中的交往财富和精神财富。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我被这些学者的人品、经历、成就深深地折服,我觉得能够收藏到他们的墨迹,能感受到他们的一点人生的温度,就非常荣幸,所以一直很执着。未来有机会的话,我会做一件复制品,捐给饶先生各地的学术馆和纪念馆。
信札和书法作品最大的不同是,信札既有书写的美感,又有史料的价值,更具个性,还有人情味,比单纯的书法作品的内容丰富。
赵胥与周退密先生
天下书香:2013年11月,鲁迅致陶亢德的一纸信函(写于1934年6月8日,200余字)以655.5万元成交,引发热议。很多藏家看重书法作品、轻视信札,在您看来,二者有哪些差别?有哪些因素决定着信札的价值?
赵胥:2013年,鲁迅致陶亢德的信是嘉德拍出的,我在现场。我认为鲁迅的信拍这么贵很正常,他的信民间非常少,大部分都让博物馆、档案馆收走了。就这封鲁迅致陶亢德的信而言,我个人不认为它是真迹,它应该是摹写的,或者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复制的展品。
信札和书法作品最大的不同是,信札既有书写的美感,又有史料的价值,更具个性,还有人情味,比单纯的书法作品的内容丰富。但书法作品的那种展示性的美感又是信札不能完全代替的。
单纯的信札收藏的价值在两方面,一是艺术价值,二是史料价值。艺术方面主要看这些信札用的是什么纸,不同的纸张,还有就是看字的好坏,就算是同一个人的书信,字写得好、坏也有区别。而史料价值,主要体现在稀缺性,如果信的内容是从未公开的第一手资料,那么这封信的价值就比常见的信的价值要高。此外,还要看写信的人的稀缺性,比如孙中山的书信就属于等级比较高的,于右任的书信就没有孙中山的书信价值高,虽然于右任的书法价值很高,但还是比不上孙中山的名望。再就是这封信是写给谁的,同样是孙中山写的信,写给普通人的信就没有写给黄兴的价值高,简单的说就是这个道理。
“惟有诗书济世长”,人早晚都要没的,最后留下来的都是文字和书,传给后代的亦是如此。
赵胥与周有光先生
天下书香:阅读文人信札、观赏文人墨迹,可获取丰富的艺术享受,此外,那方寸间的史料与信息甚至胜过数本专著。在您看来,近现代文人学者的信札对于读者有哪些意义?
赵胥:以前,书信是我们最普通的一种书写(文体)形式,朋友、亲人、师生之间交流(探讨学问)的一种方式。而现在,有了E-mail和短信之后,这种东西就没有了,但所有的“铅字”,我们看到的时候都不知道对方的语气,而我们看书写的信件时,同样的一句话,你能看他书写的工整与否,就能体会书写者的语气和心情。当一封上好的信札、墨迹呈现在读者眼前时,读者还能感受到书写者的精神境界。
天下书香:谢谢赵老师,请您给《天下书香》的读者送段寄语。
赵胥:我特别希望大家能够多读书,而且把一本书读完了再读下本书。我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买了好多书(怕再也买不到),积压下来,有很多书没读过。
静心读书,生活会更有味道,更有前瞻性,有更多的可能性。“惟有诗书济世长”,人早晚都要没的,最后留下来的都是文字和书,传给后代的亦是如此。
【马犇简介】吉林省青年作家,《天下书香》杂志执行主编。
全民阅读微信读者群
扫描左侧二维码加入读者群。平台长期征集原创文学 摄影 绘画作品,投稿邮箱401651789@qq.com。
微信平台编辑部
顾问:赵家治
策划:赵云良  蔡永海
主编:李子燕微信liziyan924525989
编委:于春华   刘畅 
 杜博  宋春霞  何春蕾 
 林倩倩 周志忠 夏雪梅 
 曹玉莲 董秋红 谢华英 
全民阅读协会微信平台公众号
tianxiashuxian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