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暴雨来袭,除了看海还能做什么?数百志愿者两年前就开始,用4000小时在北京做出了海绵城市花园!

 昵称5828269 2016-07-22

北京的小伙伴还记得昨天的暴雨吗?

这些是媒体拍到的——


①紫竹桥下积水严重。 京华时报记者 陶冉摄

②昨天,房山区凯旋大街送变电四区,铲车将积水推出胡同。 京华时报记者 聂辉摄

③大兴区团河大白楼附近的商户进水。 京华时报记者 张斌摄

(以上图片转载自京华电子报,链接http://epaper./html/2016-07/21/content_321499.htm)


这里,也曾经是晴天随时启动“烧烤模式”、

雨天分分钟变“河床”的

市区一处塔楼一层的小院

经过两年600志愿者4000小时工作

昨天下午暴雨中的它是这样的——


这就是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

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生态花园


然而,一开始它也是你我熟悉的样子:



毕竟它只是位于北京北三环马甸桥附近

一栋普通塔楼一层的一个小院

小院变身的奥妙,你看出来了吗?


它的总设计师泰山

更愿意称之为——

海绵城市的一个细胞




他说

与其等待天上掉下来的“改变”

不如自己亲手

让改变发生


小编也曾有幸参加了台阶的改造

每次站在这里

不仅舒适更感到自豪


接下来把话筒交给泰山

这个生态花园的故事

请听他向你娓娓道来吧


社会公众参与营建海绵城市细胞

盖娅生态花园公民生态行动实践




图为盖娅生态花园的雨水收集系统,为晴天的花园提供了足够的灌溉


在现代都市,每当有降水,从天而落的雨水落到地面,要么混合着泥沙一路哀鸣着流入路旁的阴沟,要么被惶恐的人们当成“洪水猛兽”用抽水泵快速排走。说实话,作为一名生态景观设计师,看到这样的场景我心中往往特别难受。


雨水虽是免费的自然资源,但也是滋润生命的甘露,是上天的好生之德,是大自然母亲身上流淌的血液。作为大地母亲的孩子,我们岂能视而不见任其糟践浪费。其实,只需把对自然的珍视与专业的理论及方法结合,就可以化问题为机遇、变凶险为资源呀!


真心希望社会中每一位公民参与到生态实践行动中来,重新思考人类个体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联,共同学习朴门永续设计(permaculture)背后的“照顾地球(care for the earth)、照顾人类(care for the people)、分享多余(Fair Share)”的伦理价值,分享“海绵城市”建设微观层面的理论、技术与案例,并实际体验建造的整个过程。相信在人的一生中,有机会通过自身一些小的举动和改变,产生友善地球的伟大行动,会让每一位爱自然爱生活的伙伴充满成就感,更会让我们的生命透过水圈与大自然的律动深深连结。


我们试图通过建设这个海绵城市细胞,研讨和寻求城市雨水危机的解决之道。


你注意过吗?

在城市中有多少社区的地面被水泥所覆盖?

这些硬邦邦的地面又有多少是由于人类的无知过度铺设的呢?


大量“多余”的不透水地面的存在,阻断了自然界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通道。而我们的社区绿地多被简单粗暴的草坪所铺设,其高耗水、高维护且生态价值低的特点不适宜北方大量种植,而且社区绿地没有起到过滤、净化、蓄渗雨水的天职。


这就导致了城市中生物(包括人)生存栖居环境品质的降低,导致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匮乏,加剧了人与自然的距离感,造成了雨水资源变灾害的闹剧,这种环境下生活的社区居民会慢慢产生消极的精神状态。做为一名公民,一名绿色公民,我深深觉得必须行动起来,做点什么,使社区居民在社区中即可感知到自然生态的栖居环境,让人与自然可以和谐共存于城市之中,与雨水为友,共建生态型的“海绵城市”。


于是,就有了从2年前开始的“盖娅生态花园建设行动”。


2014年6月,自然之友环教部升级成为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办公地点在朝阳区马甸华展国际公寓社区,位于单元楼的一层,有个40平米的小院子,是这一排房子唯一没有被封起来当作室内空间使用的院子,房主租给盖娅自然学校的原因之一也是正因为双方都想把庭院保留,宁可少赚钱也要保证生活的环境品质,这也是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的组织对社区生活环境的思考与态度。


先晒图~


Before



改造前,庭院就是一个40平米的水泥地。上图右侧是一个消防井。


另一侧照片。天晴时,钢筋水泥的环境分分钟把这里变成烤箱。另外由于位于一层,炎热的夏天,由于缺少收集管道的上方20多层的空调冷凝水直接滴到地面和遮阳棚上,然后四下横流。


After

高低错落的生态花园,自有它的奥妙(要学的仔细往下看)

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捐赠的间伐木,

形成美丽的生态墙

玉米与花草混种在一起,美美的又有收成

雨水和空调冷凝水中生长的睡莲

花粉好香啊

虫子们在花园里做了房子安了家


人们也特别喜欢这里


还没建好,就迎来了一波波参观。

看到他们惊讶的眼神了吗?


国外友人专程来参观

冬天,盖娅生态花园雪景


策略 & 技术篇


晒了那么多图,你一定想知道怎么做到的吧?还有哪些地方有没看出来的玄妙呢?


改造前,在我们看来,该社区存在大量闲置浪费的不合理空间,盖娅的庭院就是众多不合理空间中的典型代表。


刚开始去看,说是庭院倒不如说是一块水泥地,地面是光溜溜的,被房主铺满了混凝土和水泥砖,一个毫无生机可言的“庭院”。大家都觉得自然学校的身份与铺满水泥寸草不生的庭院格格不入,无任何自然美感可言。缺乏生物可以存活的栖息空间。



盖娅生态花园位于北京北三环马甸桥北附近


夏天这样的地面会使庭院的温度升高,是城市温室效应的帮手。同时,它还阻断了庭院中雨水下渗与能量循环流动的通道,光滑的地面加剧了雨洪的汇集和流速,使自然资源白白流走乃至损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


结论是该庭院现状是城市空间乏味、城市内涝、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众多“帮凶”之一,是最基本的一个单元,是一个不健康的城市细胞。是对社区空间和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


泰山(高健)作为自然之友 ? 盖娅自然学校26位自然体验师联合发起人之一,也同时承担着学校讲师的义务。做为景观设计师的高健受到学校伙伴的委托开始设计改造该庭院,高健认识到自然之友一直在传播低碳社区的理念,自己也在北大接受的生态景观教育,庭院过度硬化的问题在高健看来正好是一次开展以社区空间设计改造为主题的环境教育课程的好时机,这将是一次参与式设计与生态景观充分融合的尝试。



我们的挑战:


如何在城市有限的空间(40平米的弹丸之地)中营造一个自然的花园?

如何创造一个可以传播生态理念的花园?

如何创造一个相对宜人的休闲环境?

如何让公众参与进来并能共同学习成长? 


我的四点策略:


一是:遵循朴门永续设计(permaculture)背后的“照顾地球(care for the earth)、照顾人类(care for the people)、分享多余(Fair Share)”的伦理价值来行动。



二是:公众参与式设计及建造;集民智、民力于一体融合到小花园的建设中去。


三是:环境教育平台;采用“共知共行”的方式,开展设计工作坊共同学习+工作假期共同营建的模式。行动过程即教育,注重整个设计建造的过程而非单一侧重结果,整个参与设计实施的过程是一个环境教育的过程。


四是:生态理念花园;在此空间重新设计自然生态的循环,使自然能量的流动充分展现在社区生活当中。利用社区的废弃物加以改造设计,变废为宝,给城市垃圾减量。


实施篇


一、 参与式设计工作坊——事前充分的场地调研与沟通


召集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工作人员及志愿者开展参与式设计工作坊,倾听使用者心声,设计师作为工作坊组织者和设计过程的协作者,更多的引导参与者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第一步:工作坊主题介绍。由泰山以《共同打造盖娅花园的朴门世界》为题与大家开场介绍今天的活动主题。讲解了盖娅花园的位置及所处环境,让大家对场地在地理区位与周边环境有了宏观的了解与认识。


第二步:参与者分组观察及设计。我们用生态游戏(抽纸条,用肢体表演纸条上的动物找同类)的方式进行分组,共分成5组。这5组分别进行场地调研、记录,并用画笔做出了5组不同的庭院设计和畅想,所做的设计必须回应上面提到的4个挑战。



第三步:相互分享设计方案。每一组轮流给在场的伙伴分享自己对场地环境的观察,以及场地中存在的优势和问题。讲解经过小组内部讨论达成共识后的设计方案。我仔细聆听了5组伙伴的设计方案,每一组的方案都是那么的独特与生动,使我惊讶并感动。这也许就是参与式设计的魅力所在吧,重在分享。


这些是各个小组的设计方案草图:



二、 集众人之智慧融合而成的的景观设计方案


我通过倾听及思考5个组表达的设计方案,从中找到一些共性,雨水收集、生物多样性、环境教育功能、艺术性、步道、堆肥、废弃物的利用等等。根据我自身的景观专业背景把5个方案综合成了一个设计方案。与大家达成设计共识,共同制定盖娅生态雨水花园的实施营造计划。




三、 举办公众生态工作假期:


工作假期通过工作坊的形式让公众参与到雨水花园的生态实践行动中来。采用“共知共行”的工作坊模式,举办主题绿色课堂+对应实践相结合的活动安排,让公众在了解相关永续生活设计理论的同时并马上得到实践验证,这种理论+体验的活动方式使参与者印象更深刻,而且对枯燥的设计理论知识很容易明白,掌握相关知识并获得体验情感的满足后更容易化为今后践行永续生活的动力。这就是体验式教学法的魅力所在。让我来一一介绍一下盖娅花园举办过的主题工作坊。


(1) 废弃物再利用工作坊


我们的社区中常常出现大量的生活废弃物,如:马桶、浴缸、沙发、装修拆下的木板、建筑垃圾、坏电器等等,这些废弃物等待他们的命运只有散发着恶臭的垃圾场吗?如果让他们自己选择肯定一百个不乐意去。环保界流传的那句“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如果我们把一部分废弃物经过艺术创意让他们呈现“第二春”,美美的回到人们的生活当中,这样多好啊,既减轻了城市垃圾处理的负担,又时刻提醒人们不要过度消费,过低碳生活,还有这些回春的废弃物像是注入了灵魂,与人们产生了特殊的情感连接。




(2) 生态种植工作坊


面对庭院的种植,我们引用可食地景(edible landscaping)的概念,[泰山自定义]可食地景(edible landscaping)是效仿大自然运作的方式去设计符合生态规律的农园(或花园),融入创意让农园(或花园)富有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呈现出一个即可食可观又可传播生态理念的植被景观。引入耐旱低耗水的野草在节水的同时给城市增加一份野趣。


下雨时这些深根型的野草可以含蓄水分,保持水土不被溜走,更给一些昆虫提供庇护栖居地,使人类在城市不再孤单。


第一批“农人”,左起:冬小麦、橙子、泰山、地鼠、蚊滋滋


(3) 手作步道工作坊


“手作步道”指的是“以人力手作的方式进行步道的施作,使步道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增进步道的永续性。


在盖娅花园中,设计了一条穿过庭院的步道,我们考虑到不只方便人类走路也要对环境影响降到最低,我们采用自然的木板作为步道材料来施作,我们看重其工程量小、容易操作、自然简朴的特性优点。雨水落下时,可以自然的流淌与渗透。步道周边铺上厚厚的碎石,形成一层地表的海绵体,雨水下落到地面,他们就吸得饱饱的,当太阳出来时,他们释放自身的水分,形成局部凉爽的微气候。





在地球上,有这样一群人来到一个地方,用自己的双手在修一条步道。用双手触碰那真实的土地,欢声笑语协作之下,是土地对心灵的自然疗愈,伸出你的双手,在地球上亲手铺设一段属于你的步道。


(4) 雨水收集工作坊


水即是生命。


如果能够实现把庭院做成自然生态、能量循环的花园,那第一步要考虑的应该是水,因为水在生态环境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没有一个生命可以没有水而存活。无论水过多或不足,水很可能作为21世纪最大的环境议题。


所以我们针对水资源的利用开展了雨水收集的课程,讲解雨水收集系统的构成,分为集水区、输水系统、屋顶过滤系统、储水系统、净化系统、配水系统。与公众一起从认知地球水世界的奥秘.面临环境问题.水危机,到共同学习朴门永续理念.景观生态雨洪处理方式.雨水收集系统理论,到认识工具.共同参与实施建造,最后形成美美的雨水收集系统装置。





每次下雨我异常挂念和兴奋,知道免费且珍贵的雨水已经收入囊中,在利用资源方面,供盖娅的伙伴来浇灌花草.冲洗马桶等。在微观层面调节雨洪,截留与蓄存。在永续理念推广层面,使公众通过学习行动友善地球设计的知识理念,使设计生活化。在与自然的情感方面,通过伙伴之间的协作互助,分享付出自己的特长,共同实现照顾地球和人类的美好愿景,通过雨水对自然的爱渐渐产生深层连接。


(5) 生态屋顶工作坊


水泥屋顶,走到城市高楼顶俯瞰,城市的建筑顶层存在大量的这种毫无生命力的空间,在这种环境下能够生存的生物非常稀少,这种环境都是缺乏阳光、水与土壤的贫瘠环境。所以我们要改善这种现状,让屋顶可以收集阳光、水等能量,从灰色屋顶转变成绿色生态屋顶。生态屋顶有很多优点:漂亮,美观;降低都市“热岛效应”;减少CO?;节约建筑能源;除去部分雨水中的氮;中和部分酸雨;减少暴雨径流等。


盖娅花园中有一个消防井的圆柱形屋顶,虽面积小,但我们想把它做成小而美的示范,让从花园来来往往的人能够用真实的感知来意识到生态屋顶存在的意义。



长满野草的绿色屋顶


(6) 艺术涂鸦工作坊


针对庭院中颜色单一的瓷砖墙面和消防井墙面,我们组织家长与小朋友以亲子的方式来涂鸦了一个名为“彩虹碎片”的艺术墙,犹如大自然的颜色被打碎有秩序的摆在了盖娅花园的墙上,给来庭院的人们内心增添一抹彩虹。




四、 生物多样性的证据记录照片


营造好了自然生态的环境,小生物们就来安家了。



总结 & 思考篇


从2014年6月份开始到现在,在盖娅自然学校伙伴的协助下盖娅生态花园开展了有20多次的设计建造工作坊,每个专题采取小而美得操作方式进行实地建造实践。组织发动社会各界志愿者参加的人数有 600 多人次,累计参加志愿服务时间近 4000个小时,通过高健与盖娅自然学校的伙伴及志愿者的努力,由原来“消极”的水泥地面庭院空间转变成一个“积极”的可以收集、净化、蓄渗雨水的生态花园空间,在整个活动中公众从认识了解身边的环境,找出存在的问题,学习改善环境的知识,并一起去付出行动改善存在的环境问题。 


来看一看,2016年,7.20当天的盖娅生态雨水花园吧!与外面的洪水猛兽,是不是这里的雨水更加可爱温和呢,被称为暴雨的雨滴流到了雨棚,顺着倒水管流下来灌满了雨水收集桶,满了以后溢流到了厚厚的砾石海绵体,藏了起来,等待太阳公公的到来。




你还在等待别人给你建设“海绵城市”吗?等待的同时还不如参与到改变的行动当中,社区作为社会中最基本的一个单元个体,自己行动起来吧,你,心动了吗?



参观预约盖娅生态花园,请致电010-65232040转811预约

了解更多海绵城市技术,请参见今日推送的第二条消息



关于本文作者


高健,自然名:泰山


现工作于中国乡建院新农人工作室景观负责人

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终身会员

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联合发起人及讲师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硕士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校友会副会长

自然之友环境教育讲师,朴门永续设计师

自然之友第二期自然体验师(2011)

中国大陆第一届朴门永续Permaculture Design Certificate(PDC)认证设计师(2013)

目前主要从事乡村景观设计和景观社会学的实践、总结,擅长带领“参与式”环境设计和自然体验活动。




- 感谢您关注自然之友、关注环保 -

关注和分享也是一种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