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友溱湖之恋: 您好,您的原创文章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系列报道(0102-江苏省海门市余东镇)已经被360doc个人图书馆采纳,您可在阅览室中的“精彩原创”栏目下看到自己的文章,360doc代表全体馆友感谢您对“精彩原创”栏目的奉献和支持! 余东镇隶属于江苏省海门市,古称“凤城”。余东镇中心位置在北纬32°0′54.49″、东经121°21′18.16″,位于江苏省海门市的东北部,距海门市区30公里。是海门市重点工业园区之一。 2015年,全镇区域面积68.3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8万亩,下辖17个行政村、2个社区、62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46万人(2014年)。 2014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5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2.01亿元,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588万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0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986元。 唐以前、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余东开始露出水面,后逐渐积成一条狭长的水脊,人称“牛角梢”。 唐代、唐文明元年(公元684年),尉迟恭之后裔尉迟宝庆因受薛刚反唐之牵连避难于此地,围垦筑寨,取其姓名首尾二字为余庆,余庆由此得名。此后逐渐有移民定居,加上官府流放大量犯人到此垦殖,逐步形成沿海一村落。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始建盐亭。大历中黜陟使李承实巡查此地,在此围垦筑堤设灶煮盐,余东由此又有其乳名“李灶”。乾符二年(公元875年),余东建制余庆寨,与狼山、石港、蔡港、西寨同为通州兵防五要塞。 宋代、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余东盐业兴旺,苏、皖、浙、晋等各地商贾相继来此开店经营,络绎成市,建余庆场。 元代、(公元1271—1368年)由于江海潮起潮落,大片陆地相连出现,余庆因位于余中沙之东,更名为余东,此名一直沿用至今。当时两淮计有29个盐场,余东场为其一。 明代、余东因其地域滨江临海,历为兵防要塞,明洪武年间(公元1371年),信国公汤和奉命在此建城,大兴土木。整个余东城河环绕,以河为界,城内城外各建十庙,无城墙但有四个城楼(东城门魁星楼,又名镇海楼,南城门三义楼,西城门火神楼,北城门真武楼),五处牌坊,堂、会、院等一应俱全。余东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已由一个自然集镇发展成为官方建制镇。因余东城总体格局形似凤凰,故余东又名凤城。 清代、为两淮盐业鼎盛时期,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两淮共有23个盐场,余东场为其一。 据记载,余东城曾有108座大门堂,其中10多座悬挂有皇帝御赐的各种匾额(文革期间均遭破坏)。 清末民初,由于海岸东移,盐业淡出,许多余东人撤灶务农。但至解放前,余东一直作为通东地区(南通市东部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张謇在余东盐河桥东建办了通东惟一的高等小学南通县立第九高等小学。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通东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支部在余东小学成立。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5月,余东胜利解放,成为海门地区唯一通过武装斗争取得解放的乡镇。 解放后至今、余东解放后,原富余区人民政府改为富余区公所,1952年富余区更名为余东区,1957年全县撤区并乡建余东乡人民委员会,1958年10月1日成立余东人民公社(设管委会),1963年2月另建余东镇人民委员会(两套班子两处办公),3年后撤镇恢复人民公社,1967年初公社机构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瘫痪,1968年4月由人武部建公社革命委员会,1981年10月撤消革委会重建管委会,1983年10月公社改乡,1986年10月撤乡建镇并一直沿袭至2012年12月。2012年12月,由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海门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决定原余东镇和原树勋镇合并成为新的余东镇。原树勋镇由抗日烈士范树芳和丁洪勋的名字命名。 余东镇有明代法光寺、千米石板街、崔桐故居、武进士故居,宋代的姐妹井,清代保安桥、张氏私塾、震丰恒布庄等特色的历史建筑,是省内外文化艺术界人士前来采风的景点之一。[1] 余东镇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还有少量的明代历史建筑及大量的清代及近代的历史建筑。现有殿宇50余间,其中,天王殿为明代建筑,山门为清代建筑。 ![]() 法光寺、坐落在镇区东街,是海门市内唯一留存的古刹。法光寺前身为道观东岳庙,建于明万历年间,是海门现存的唯一名代古迹。1986年被列为“海门县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修缮。1987年成为“海门县余东佛教活动点”。1992年升格为法光禅寺。寺后花园有小桥流水,假山,金鱼池等景观。[13] ![]() 余东老街 余东老街始建于明代,是南通地区内唯一保存得最好的一条完整街道,至今有近650年的历史。城内都以水道为关,南北大街还完整的保存着2146块石板街道(底空,水道穿城至护城河)。原先街内店铺相接,两旁还有盐店、堂子、十八弯等20几条巷,如百脚蜈蚣一样四处延伸,两侧前街后作坊,商业店铺遍布。青石铺路,深巷小道纵横相连,店对店、铺对铺鳞次栉比,呈现出“楼头对窗可碰杯,街心置桌能对奕”的现状。街区内现在还留有崔桐故居、江村故居、范氏宅院、王家大院、钱粮房(明清收缴盐税场所)、张氏私塾和部分大门堂。城内古街道经纬交错,平房与楼房高低参差。[14] ![]() 文昌阁 文昌阁,历史上也叫文昌宫,儒教圣地,里面供奉文曲星、 文昌阁 孔子和朱熹建于明代,抗战期间被毁,2001年余东镇政府修建文昌宫。[15] 民族英烈墓 民族英烈墓,碑座镌刻着1940 民族英烈墓 年新四军苏皖三纵队陶勇司令率部攻打日军,49名战士壮烈牺牲的战斗经过。碑座东侧苍松翠柏丛中有一青石碑刻,原是城隍庙碑,至少已有500年历史,石雕似凤似凰的图案依稀可辨,折射出历史的印痕,上有民国三十四年余东本地书法家张兰轩题词“民族英烈墓”五个大字,1988年被列为海门市文物保护单位。[1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