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葛亮出山

 圆角望 2016-07-22

□李国文

■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为《三国演义》的重要章节,罗贯中从三十六回“荐诸葛”起,至三十八回“定三分”止,用这样大篇幅着力描写,不仅仅是构置悬念吸引注意力,紧锣密鼓地突出人物,更是一种张扬正气的政治取向,一种道德高度的价值宣示。

诸葛亮在历史上,是个伟人。他几乎毫无瑕疵的人格力量,他隆中决策的英明正确,他奠定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功绩,他在刘备死后辅佐阿斗的忠心耿耿,使他一直被世人视为中华民族的贤相榜样。到过四川成都的人,少不了要去武侯祠,在那个名胜逗留的同时,肯定还会涌上来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七律:“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精准地总结了诸葛亮的一生,尤其结尾那句“出师未捷身先死”,感人肺腑,动人心魄,千古传唱,感念不已。这首诗,和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里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更是起到了深入人心、家喻户晓的宣传作用,以致形成一种定论,在中国,只要提到“丞相”二字,首先想到的必是诸葛亮无疑。因为在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架构中,“百官之长”的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事关整个国家命运的关键人物。中国人太明白了,皇帝好,丞相好,国家就会欣欣向荣。若是庸君或是昏君,再赶上“奸相”或是“佞相”,必定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杜甫之所以能写出来这首诗,也是有他深切的感受,才有感而发,才诉之以诗。

唐朝由鼎盛期转向衰败期的“安史之乱”,就是这位唐玄宗腐败堕落,相信了两个绝对的坏人,一为李林甫,一为杨国忠。结果,爆发全面内战,杜甫因此颠沛流离,远走甘肃,近十年艰难逃亡生活,穷愁潦倒,直到公元759年,得“节度使”严武聘用,才到成都任幕僚,才有可能在浣花溪畔,筑了一座草堂定居下来。

第二年春天,他探访了武侯祠,感慨万分,写下这首七律《蜀相》。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国无能相,战火蔓延,大局仍在动乱,世间很不太平。

读唐玄宗一生的历史,“开元”时期,他的左右是姚崇、宋璟、张九龄与张说等正直之辈,在好人堆里,在君子中间,他想做坏人,想做小人,也未必成;“天宝”时期,他身边是李林甫、安禄山、杨国忠和高力士等奸佞之流,在恶水缸里,在化粪池中,他想出污泥而不染,也难,即使他想好,也好不了。所以,诗人杜甫参观武侯祠后,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仰慕、敬重之至,而且,更期望之至。

诸葛亮的“定三分隆中决策”,等于为刘备创造了“第二次生命”。如果说,三顾茅庐之前,刘备只是一个不自觉的乱世英雄,没有奋斗方向,没有发展目标,如没头苍蝇,瞎碰乱撞;那么,三顾茅庐以后,则是有了明确的目的,有了真切的远景,能够自觉地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了。

刘备不是一个很有智慧的领导人,当时,北方已在曹操掌握之中,江东是孙氏三世经营的基业,要不是诸葛亮的辅佐,决策,参谋,加以指点,他对客观形势根本不知道怎么驾驭。“隆中对”的精华,就是曹操得天时,孙吴得地利。刘备想成事,唯跨有荆、益,踞守险阻,徐图进取,才是正道;从政治地理角度,选择这块地盘,既无天时,又无地利,只有依靠人和来治蜀,以此立国,养精蓄锐,徐图来日。这就突显出“大政治家”和“普通政治家”的区别了。虽然刘备资质一般,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但他排除关羽、张飞的干扰,三请诸葛的虔诚,以及此后对孔明的绝对信任,言听计从,为实现“隆中对”的政治目标,不打折扣的努力,还是可圈可点的。

刘备智商较低,可并不傻,回顾这么多年来,狼突豕奔,东投西靠,无家可归,难以存身。虽以“剿黄巾”起家,但他的行止,从小沛到新野,辗转千里,其盲动程度,实质与流寇手段也无大差别,光有雄心壮志,并无通盘的立国立本的战略决策。倘无诸葛亮的辅弼,他的下场和袁绍、袁术、吕布和公孙瓒之流,应该是差不多的。诸葛亮提供的这些新思维,新想法,对于刘备及其部属,是闻所未闻的。在此以前,他们像浮萍一样漂泊不定,直到诸葛亮出山,他们才知道不一定非要过寄人篱下,仰人鼻息的日子。自己可以当主子,自己可以成立国家,于是,刘备豁然开朗,有奔头儿,也有干劲儿了。

中国的知识分子,与这块灾难深重的土地,有着如同母体脐带相连而息息相关的命运。忧国忧民,是知识分子心灵中,一份永远推拭不掉的感情负担。无论干预也好,隐遁也好,都有每个人自己表示关注的方式。入世,是一种关注;出世,也未必不是一种关注。诸葛亮身在茅庐,心系寰内。虽耕读自娱,但曹操在冀州作玄武池以练水军这样一个动向,他也牵挂在心。说明他躬耕垅亩,世间的一切,仍时刻萦系在脑海里。

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为《三国演义》的重要章节,罗贯中从三十六回“荐诸葛”起,至三十八回“定三分”止,用这样大篇幅着力描写,不仅仅是构置悬念吸引注意力,紧锣密鼓地突出人物,更是一种张扬正气的政治取向,一种道德高度的价值宣示。

如果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讲权谋的书,那么在善于弄权方面,当数曹操为第一好手,无人能以过之;同样,在精于用谋方面,当数诸葛亮为第一谋士,无人能出其右。这两位,善恶对峙,正邪较量,贯穿全书,一以“宁人负我,我毋负人”的杀戮开场,满纸血腥;一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终结,万世流芳。在中国封建王朝的全部历史中,最完美的丞相形象,莫过诸葛亮。他刚一出山,立刻奠定魏、蜀、吴三足鼎立状态,改变了整个局面,谋士之谋,产生如此巨大能量,真是何其了得。从《三国演义》的早期《说三分》群体创作,到罗贯中最后成书,后又经毛宗岗父子校正,所以要对刘玄德三顾茅庐,诸葛亮第一次出场,如此绘声绘色,不怕重复,浓墨重彩,就是要将中国人心目中“千古一相”的形象树立起来。

话说回来,其实那位“白脸曹操”,倒成了汉献帝名副其实的丞相。从古至今,没有一位读者将“奸雄”这个特殊身份当回事儿,可笑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