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从全球的情况来看,吡唑醚菌酯可以加工成SC、EC、WP 、WDG等剂型,剂型都相对安全环保、高效。主要有25%、30%、55%等各种含量的吡唑醚菌酯悬浮剂。 原药熔点低、难加工 大家知道吡唑醚菌酯原药的熔点非常低,目前从公开的几种晶型来说,温度的跨度范围比较大,在40~60℃之间;各个晶型之间的物理加工性质也不完全一样,这给加工成悬浮剂还是比较困难的。难点如下: (1)容易絮凝、聚结。因为离子间极强的作用力,容易发生细微粒子的絮凝和聚结,颗粒长在,形成更大的结合体,最终让这个悬浮剂出现块状物或膏化,失去流动性,商品寿命提前结束。 (2)悬剂粒径增长幅度大,品质迅速恶化,品质迅速恶化。热贮过程中悬浮剂极易出现奥氏熟化,粒径的迅速长大,使悬浮剂严重膏化、固化;或者热贮之后常温放置,悬浮剂极易出现结块和固化,使悬浮剂无法适应外界的环境。特别是在外界环境温度变化比较大或频繁时,容易出现这些问题。 (3)热贮熔融,热储之后,粒子慢慢直径变小,分散性会更好,但这不代表是一种优秀的表现。出现这种现象预示着悬浮剂中低熔点的吡唑醚菌酯晶体已经熔融,并且被悬浮剂中的助剂所乳化,悬浮剂中的哟唑醚菌酯微粒晶体状态和非晶体状态共存。这是一种不稳定的因素,悬浮剂极易出现问题,导致使用中效果不是很稳定。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主要是通过配方的筛选。无非从原药、分散剂、润湿剂、增熟剂、防腐剂、消泡剂、pH值的调节和水等组成成分的角度进行筛选。关于配方的筛选,各企业有不同的说法,群里也有人说进口的好。个人认为,在产品的稳定性方面,如果大家下力气做好,做稳定,不存在所谓的“国产与进口哪一个好”的问题。随着大家对吡唑醚菌酯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研究也越来越好,总会有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一些产品出现。 首先,吡唑醚菌酯这个产品,因为原药理化性质的问题,原药选择要注意。目前可能有三种晶型或四种晶型,熔点不一,跨度范围在44~67℃之间。为了保证悬浮剂的稳定性和加工性能,原药选择必须选高熔点的单一晶型,从而保证悬浮剂中的颗粒为单一晶型的形态。如果选用原药为混合晶型,则其中必然有低熔点组分,加工过程极易膏化。或在悬浮剂中形成晶体状态与非晶体状态颗粒共存的混合状态,如前面所述这是一种不稳定因素,悬浮剂极易出现问题。目前国内已有熔点比较高达到63℃以上、单一晶型吡唑原药,大家可以去筛选这种原药。我们现在也是攻关,来接近这样的指标。 第二,阻止离子的靠近与凝聚,有效保证悬浮剂的稳定性,选择合适的润湿剂对于提高吡唑醚菌酯的可加工性能和降低研磨粒径、提高药效也有重要作用。 助剂的选择也很多,还有润湿剂的选择。这里给大家提一点,分散剂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能有效吸附于吡唑醚菌酯的表面,通过包裹于吡唑醚菌酯颗粒表面的助剂分子,形成一个静电排斥以及空间位阻作用。其中在助剂选择过程中,可能需要时间来摸索。看谁的投资大一些,田间的药效试验做得更多一些,给农户提供的产品会好一些。 第三,吡唑醚菌酯的原药或者理化性质导致这个产品如果做成水剂,水的比热比较大,在加工过程中可以吸收一些热度。同时由于水的比热比较大,建议大家选择一些合适的设备,或者增加一些手段,来降低它的温度,保证产品的质量。 以山东康乔为例,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保证产品的品质: (1)采用高速的剪切机:根据剪切机的特点,采用比较合适的剪切方法。 (2)砂磨机的选择:现在有一些砂磨机制冷的效果相对比较好,建议大家选择对温度控制比较好的砂磨。 (3)选好的原药的同时选好的设备,另外加工过程中注意温度效果,特别是生产中对温度要控制在限定范围中。我们这几年也一直在摸索。把我们控制的温度大体给大家介绍一下在什么范围中:吡唑醚菌酯我们选择的原药的晶型最适合的研磨温度在15~25℃之间,这样的温度,研磨效率相对比较高,且研磨出的悬浮剂质量较为稳定。如果研磨温度放宽到30℃以上,研磨出的吡唑醚菌酯悬浮剂质量,外观质量并没有什么差别,但是研磨珠之间的高温摩擦使吡唑的颗粒存在的形态发生变化,也就是悬浮剂的稳定性会发生变化,容易长期储存过程中出现题 。选择不同的原药、不同的晶型,控制的温度也就不一样。 |
|
来自: jianqi2023 > 《悬浮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