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江之路

 伯乐书香小屋 2016-07-22

   一

   人,可以同时踏入两条河流吗?站在阳台上时,我经常想起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

  从阳台上望去,总见一条红色趸船,拦腰静泊在绿黄两色的江面上。澄碧的清江温柔地融入浑黄的长江,放眼望去,大河汤汤,辽阔而舒缓。远眺,黛色的山峦重重叠叠,此起彼伏,紫雾萦绕;近观,是香樟葱笼的沿江大道和花红柳绿的滨江公园。远远近近,近近远远,细心看去,形状和色彩总会有些不同,更不用说站在不同季节里观赏了,这是我家窗外四季流动的山水画。

  又是一个春晨,我走到窗前,看几眼这幅画,随即下楼,沿着清江往上走。绿茵茵的草坪上,坐落着二个亭台楼阁和几百米护栏,三三两两的人们凭栏俯视着江水,江上一只小机帆船哒哒跑得起劲,犁开的浪花欢快地歌唱;货船像一位沉思的老者,缓缓在江中踱步;小蓬船在江心悠闲地荡着,和鱼儿玩着捉迷藏的游戏;水边有一些人,站着或蹲着钓鱼,旁边围着几个观者,眼睛紧盯着水面。树上几只鸟听见动静,扇动着翅膀腾空飞起,叽叽喳喳脆亮的歌声擦亮了清江春晨。

  从街心到江堤,这段通向码头的青石板路,是自然形成的菜市场,江对岸和附近的农民,每天清晨提蓝挑担地赶来,卖一些自己种的青菜或腌制的咸菜,有鱼贩子从打渔船上接过来的清江鱼和长江鱼,白花花的铺在地上叫卖。不时有人叫我买鱼或鲜嫩蔬菜,即使我不想买,也常会蹲下来瞧瞧地上的鱼,摸摸青翠欲滴的菜,心胸随之鲜活灵动。

  我喜爱这俗世的味道,有闲暇里的清欢,有炊烟的气息,但是,在俗世的烟火和喧嚣里,我时感到茫然,每当我心绪不宁时,便走向这条清江边的道路。

  穿过菜市场,进入一条梧桐簇拥的林荫小路。顿感幽静清凉。宽大密集的树叶挡住刺目的阳光,过滤了尘埃与嘈杂,心胸渐渐沉静如湖。在这条寂静的小路中间,顺着二十几级台阶拾级而上,有一座翘檐黛瓦的清代民居面清江而立,透过大门,可看见厅堂正中有一个老者半身铜像。他,即是清代道光年间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版本目录学家、藏书家、金石学家、书法家杨守敬,这所房子是他的故居。他撰写了《历代舆地图》、《水经注疏》、《水经注图》、《隋书地理志考证》等十余种历史地理著作和72幅历代沿革与地图,并以朱墨绘制历史地图集。他的书法被誉为“日本现代书法之父”,在日本享有极高的盛誉,常有日本朋友前来拜谒。此故居以前是凭门票进去的,现在取消了购票,可以进去自由观看,我是这里的常客。此刻,我举头仰望台阶上高高的屋顶,浮想联翩……人生短暂,这位清江边上的一位小商人之子,何以在七十六年的人生生涯里,于多个领域获得成功呢?

 
 二

   论聪明,童年的杨守敬不胜其弟,但勤奋与好学则远远超过弟弟。杨守敬十一岁开始在家中店铺里帮助祖父经商,白天站柜台,晚上啃书本。一身书卷气,令前来办理业务的商人也对其母亲说:你的儿子适合读书做学问,应该把他送去读书。后来杨守敬或求学于江南名儒,或在家自学。每夜必鸡鸣时就寢,口占半篇始眠。十九岁,在乡试和府试中皆获第一名。二十四岁考中举人。

  初始的顺利,往往预示着日后的曲折。此后十八年,杨守敬开始了他最为艰辛的人生历程,他执著于科举考试,勤学苦读,但六次进京参加礼部会试,皆名落孙山。残酷的打击并没摧毁杨守敬求学进取的信心,他不是死读书的书生,虽倾心科举,但更注重真才实学,拥有真学问,不在一根树上吊死。进京求学参考期间,结识了博学同道之友,他和精通舆地之学的邓铁香和好金石文字、擅长书法的潘孺初成为良师益友。向他们学习和交流书法、金石、版本目录、历史地理等,并利用在京时间搜集历代碑版书贴,钻研金石舆地,购买收藏古书,常徒步到琉璃厂法贴店物色碑版文字,旁观者多取笑他,归时,京城街头常是寂寂无人。杨守敬的广收博采,苦学深钻,为著书立说打好了坚实基础。从而在其三十八岁,有了《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和《楷法溯源》辑刻的问世,有了《集贴目录》十六卷的编就。如此,奠定了其作为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版本目录学家、书法书论家和藏书家的学术地位。

  高山仰止!我突然知道自己喜爱这条临江之路的原因。这部厚重的书本近在咫尺,我却总是匆匆而过,没有认真去翻阅,去品读,去领悟。它遥远吗?或许是的,但他的足迹和墨香却昭示着一种精神,它正是当下时代所缺乏的元素——钙。

 

  八百里清江,宛如一位深山少女,翻山越岭,穿洞越滩,日夜兼程,执著前行,终于见到心仪的情郎,长江以他宽阔的胸怀拥抱这位来自江南的纯净美女,然后,携手奔向他们心灵的故乡。清纯美丽的清江,载着多少绿树青草花朵的梦想,停留过多少钦羡的目光啊!可多少人知道,她一路的坎坷,跋涉的艰辛呢?

  清江源自湖北利川西部都亭山,为使溪流之身成为一条宽广、澄澈的河流,为了能够见到长江,抵达大海,她出山后便于老龙洞中伏流二十公里,出洞后纳大鱼泉水、烂井坝水、观音河水、继长坝水、九渡河等支流,又先后伏流二十六公里,后出洞,流至朱家坝山崖下时,被巨大蛮石挡道,遂俯仰曲屈,由石隙间潜流而出。途中百分之八十以上是深山峡谷和激流险滩,直至接近长江,到达宜都境内,方变得平坦舒缓。这是一条水之路,更是一条人生之路。

  杨守敬为写《水经注疏》,曾亲临清江上游考察,加之居住在清江边,天天见面,喝清江水长大的他,对于清江的纯净,清江的质朴,清江的执著,清江的潜进与奔流,对大自然极具哲理的启示,当是有极深切的领悟。不然,何以他的禀性和清江如此相似呢?静观清江之途,而窥杨守敬厚积薄发、不屈不挠求学之路。默默地苦读,收集,采写,交流,钻研,一心一意搭建起知识的阶梯。

 

  清江是土家族的母亲河。她蜿蜒八百里,一路走来,哺育了成千上万的土家族儿女,灌溉了数万亩沃野,滋润了数千座青山,同时,也滋养了清江边的学子杨守敬,可以说,杨守敬是清江的儿子。

  1870年,长江上游普降大雨,宜都街上漂流屋宇无数,良田被毁,灾民倍增。街上粮店都趁机抬高粮价,屯聚居奇。杨守敬请示祖父,要求店中粮食不予涨价,仍以原价销售,得到祖父许可,灾民和街坊邻居不胜感激,称他家的粮店是“良心店”。其时,杨守敬家中也不富裕,小店收入仅够弟弟一家人生活,弟弟吸食鸦片,在外尚有欠债,家中房屋被洪水损毁,需要翻修,因家中经济紧张,只得卖田为母亲预制棺木。杨守敬十一岁就开始经商,却无奸商之迹,纯朴的心肠宛若清江,那时的清江水,据史书记载,水色清照十丈,可见水底沙石。

  杨守敬二十六岁时,同枝江举人彭云峰进京参加会试。借一百金前行,与彭同雇一辆马车,时值寒冬,风雪交加,晚上,行至今河南白河边,停车燃灯。彭云峰的帽子被风吹落,下车寻找。待灯燃行车,不见彭云峰,杨守敬请求车夫派所带家丁寻找,专人寻找回报无踪,众人欲行,杨守敬力阻未果。到店后,已至深夜,他人都想睡觉,认为彭云峰可能到附近村庄借宿去了,明天到县上报案即可。杨守敬说:我认为深夜临河,附近又没村庄,必是失足落水,现在严冬水涸,如果落河当在河岸边,今晚即使不死,待到明天,必冻死。于是,出钱请车夫及所带家丁,又请店主帮助照明,急回原停车处寻找,终于在河边找到奄奄一息、不能说话、几近冻僵的彭云峰,回店后,用姜汤灌之,方能言语。尔后彭云峰怪杨守敬救他太迟,杨未予计较,一笑了之。

  大凡真正的学者,必是甘于寂寞、远离名利之人。一八六五年冬,时任翰林院编修的张之洞,在北京城西南之陶然亭,招集名流大会,杨守敬被邀却未赴,原因是“以为迹近标榜”。六十八岁时,政府派杨守敬到安徵霍山任知县,他以年老,不耐书薄而拒绝。他不慕虚名,专注于著书立说,只和几位品学兼优的良师益友来往。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杨守敬在书法理念上强调“品高学富”,在做人与求学上,他也没有违背此理念,这是他所追求的书法境界,更是他追求的人生境界。他所走过的路,是一条辽阔的人之路。

 

  真正的大师,必是品高学富之人,杨守敬是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他的可贵还在于,不只专于学术,心中还装着祖国。

  当他出使日本,看到中国的古籍珍本、善本散失于此,即大量收集,用自己微薄的薪水和带去的古碑、古钱、古印换回来(其数万册藏书后来均捐献给国家,现收存于故宫博物馆和其它地方),回国后,又以卖字补其缺,故一册书需竭数日之力才能购入书柜。在日本时,他常与其书法界人士切磋交流,毫无保留地把中国的书法艺术传给日本,在日本享有盛誉,许多日本书法高手纷纷拜其为师,给中国人增添了光彩和荣誉,促进了两国人民的交流。

  杨守敬去逝后,政府派专人送葬至其出生地——宜都龙窝。这条龙完成了他在人间的飞翔,憩息于故里。这是一条脾性温和低调的龙,他没有如电闪雷鸣般地声势,没有狂风暴雨似的声响。他紧贴着清江、长江轻快飞行,取澄澈宁静与雄浑宽阔之长,汇巴楚文化与中华文明之精,吐出的气息散发着幽幽墨香,惠及人类,万世留芳……

  沉缅于幽幽的怀想中,腿站得有些发软,于是从沉思中醒来,快步登上阶梯,抬腿迈入杨守敬故居门坎。这是一座二层木板房,有前后二进。一进正厅后面,陈列着十几块石碑,上面是杨守敬亲刻的牌贴。右耳房玻璃柜中排列着他一生的主要著作及一位大学教授编辑的《杨守敬集》十三卷。左耳房陈列着一些日本友人及国内外学者赠给修缮杨守敬故居的捐款名单和书信。穿过一个有着水井的小天井,进入第二个正厅,右耳房是杨守敬卧室,两张宽大的雕花木椅,一张玲珑的镂花木床。左耳房是其书房,书桌油漆已剥落,书柜占去一面墙壁。我的手指轻轻抚摸着一个又一个书橱上的裂纹,上面肯定有杨守敬抚摸过的地方,这些细细的划痕,磨蚀的木面,隐藏着主人探索的艰辛与不屈的历程。我坐在书桌前的椅子上久久不愿起身,我想感受他书卷中的气息,或许冥冥之中,他可以通过这些物什,向我传达出什么。狭窄的地面已是凸凹不平,杨守敬在这不足八平方米的小书房里,勤奋苦读,从而走出家乡,走到京城,走出国门。

  “呜——”一声长长的汽笛,把我的思绪从历史邃道拽回眼前,笛声响自清江对岸的造船厂,一条新船正下水试航,噼噼啪啪的鞭炮在水面上舞蹈。当今中国,名人大家倍出,而像杨守敬这样品高学富的真正大师又有几何?喧嚣的时代不缺少声响,缺少的是静寂无声的汩汩潜流。

  我走到河边,清江,千年如一,她厚重而轻盈的步履,脱俗而清丽的面容,摄取了我的魂魄。我蹲下身,用手掬一捧清洌的江水,轻拍额头,混沌的头脑被这清江之水惊醒了。

  临水伫立,凝眸长江与清江,我想:人,或许可以同时踏入两条河流,在踏入红尘这条奔涌激荡的河流时,心灵可以跳出红尘,潜入另一条精神之河,如是,与神更近,更纯粹,人也更像人。

  我多么幸运,能与大师为邻,二三百步就能抵达其故居。由此,爱极了这条清江边的幽静之路,它使我在此日复一日的流连忘返里,慢慢与大师的精神靠近,品味他孤独中的充实,安静中的丰富,谦逊中的渊博。它让我的精神有一处朝圣之所,灵魂有一面明镜相照。

  我爱清江,我爱清江之路,这是一条令人神往的人生之路。

   

    作者简介:张会芬,女,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湖北省宜昌市作协会员。有散文及诗歌作品散见于《民族文学》、《诗国》、《武汉广播电视周报》、《百家湖》、《湖南诗人》、《三峡文学》、《天门文艺》、《仁和》、《三峡晚报》、《土家族文学》、《长青》、《警界时空》等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