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品丨消防安全培训教材,整整有7章!

 百战归来 2016-07-22



内容实在太多了,如果你想拥有这份资料有以下两个办法


一、前往安全家知识社区
www.hsehome.org
搜索“消防安全培训”立马下载拥有
二、留下你的邮箱地址
等待小安将资料发给你
请勿催促谢谢谅解


接下来小安摘选了一部分,分享给大家。往下看看这个资料是不是你需要的~


第1篇 消防工作概述


【第二章 燃烧基础知识】

第二节 燃烧类型

燃烧按其发生瞬间的特点不同,分为闪燃、着火、自燃、爆炸四种类型。


一、闪燃


(一)闪燃的含义

在液体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气,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称为闪燃。

在一定温度下条件下,液态可燃物表面会产生可燃蒸气,这些可燃蒸气与空气混合形成一定浓度的可燃性气体,当其浓度不足以维持持续燃烧时,遇火源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火苗或火光,形成一种瞬间燃烧现象。可燃液体之所以会发生一闪即灭的闪燃现象,是因为液体在闪燃温度下蒸发速度较慢,所蒸发出来的蒸气仅能维持短时间的燃烧,而来不及提供足够的蒸气补充维持稳定的燃烧,故闪燃一下就熄灭了。闪燃往往是可燃液体发生着火的先兆。从消防角度来说,闪燃就是危险的警告。


(二)物质的闪点

1.闪点的含义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混合物,遇火源能够产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称为闪点,以“℃”表示。

闪点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就越大;反之,则越小。表2-1列出了部分易燃和可燃液体的闪点。

表2-1部分易燃和可燃液体的闪点

名称

闪点(℃)

名称

闪点(℃)

名称

闪点(℃)

汽油

-50

甲醇

11.1

-14

煤油

37.8

乙醇

12.78

甲苯

5.5

柴油

60

正丙醇

23.5

乙苯

23.5

原油

-6.7

乙烷

-20

丁苯

30.5

2.闪点在消防上的应用

(1)根据闪点,将能燃烧的液体分为易燃液体和可燃液体。

(2)根据闪点,将液体生产、加工、储存场所的火灾危险性分为甲(闪点小于28℃的液体)、乙(闪点大于等于28℃,但小于60℃的液体)、丙(闪点大于等于60℃的液体)三个类别,以便根据其火灾危险性的大小采取相应的消防安全措施。


二、着火


(一)着火的含义

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持续并不断扩大的燃烧现象,称为着火。

着火就是燃烧的开始,且以出现火焰为特征,这是日常生产、生活中最常见的燃烧现象。


(二)物质的燃点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应用外部热源使物质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或着火点,以“℃”表示。

根据可燃物的燃点高低,可以衡量其火灾危险程度。物质的燃点越低,则越容易着火,火灾危险性也就越大。

一切可燃液体的燃点都高于闪点。燃点对于可燃固体和闪点较高的可燃液体,具有实际意义。控制可燃物质的温度在其燃点以下,就可以防止火灾的发生;用水冷却灭火,其原理就是将着火物质的温度降低到燃点以下。


三、自燃


(一)自燃的含义

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然燃烧,称为自燃。即可燃物质在无外界引火源条件下,由于其自身所发生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变化而产生热量并积蓄,使温度不断上升,自行燃烧起来的现象。由于热的来源不同,物质自燃可分为受热自燃和本身自燃两类。

自燃现象引发火灾在自然界并不少见,如有些含硫、磷成分高的煤炭遇水常常发生氧化反应释放热量,如果煤层堆积过厚积热不散,就容易发生自燃火灾;工厂的油抹布堆积由于氧化发热并蓄热也会发生自燃引发火灾。


(二)物质的自燃点

在规定的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在这一温度时,物质与空气(氧)接触,不需要明火的作用,就能发生燃烧。自燃点是衡量可燃物质受热升温形成自燃危险性的依据。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发生自燃的危险性就越大。表2-2列出了部分可燃物的自燃点。

表2-2部分可燃物的自燃点

物质名称

自燃点(℃)

物质名称

自燃点(℃)

物质名称

自燃点(℃)

黄磷

34~35

乙醚

170

棉籽油

370

三硫化四磷

100

溶剂油

235

桐油

410

赛璐珞

150~180

煤油

240~290

芝麻油

410

赤磷

200~250

汽油

280

花生油

445

松香

240

石油沥青

270~300

菜籽油

446

锌粉

360

柴油

350~380

豆油

460

丙嗣

570

重油

380~420

亚麻仁油

343


四、爆炸


(一)爆炸的含义

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生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的现象,称为爆炸。

从广义上说,爆炸是物质从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状态,并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同时产生声响的现象。在发生爆炸时,势能(化学能或机械能)突然转变为动能,有高压气体生成或者释放出高压气体,这些高压气体随之做机械功,如移动、改变或抛射周围的物体。一旦发生爆炸,将会对邻近的物体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这是由于构成爆炸体系的高压气体作用到周围物体上,使物体受力不平衡,从而遭到破坏。


(二)爆炸的分类

按爆炸过程的性质不同,通常将爆炸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三种类型。

1.物理爆炸

物理爆炸是指装在容器内的液体或气体,由于物理变化(温度、体积和压力等因素)引起体积迅速膨胀,导致容器压力急剧增加,由于超压或应力变化使容器发生爆炸,且在爆炸前后物质的性质及化学成分均不改变的现象。如蒸汽锅炉、液化气钢瓶等爆炸,均属物理爆炸。

物理爆炸本身虽没有进行燃烧反应,但它产生的冲击力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地造成火灾。

2.化学爆炸

化学爆炸是指由于物质本身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并使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而形成的爆炸现象。如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而引起的爆炸,炸药的爆炸等都属于化学爆炸。化学爆炸的主要特点是:反应速度快,爆炸时放出大量的热能,产生大量气体和很大的压力,并发出巨大的响声。化学爆炸能够直接造成火灾,具有很大的破坏性,是消防工作中预防的重点。

3.核爆炸

核爆炸是指由于原子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出核能所形成的爆炸。如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的爆炸就属核爆炸。


(三)爆炸极限

1.爆炸浓度极限

爆炸浓度极限(简称爆炸极限)是指可燃的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混合后,遇火会产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的浓度。气体、蒸气的爆炸极限,通常以体积百分比表示;粉尘通常用单位体积中的质量(g/m3)表示。其中遇火会产生爆炸的最低浓度,称为爆炸下限;遇火会产生爆炸的最高浓度,称为爆炸上限。

爆炸极限是评定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爆炸危险性大小的主要依据。爆炸上、下限值之间的范围越大,爆炸下限越低、爆炸上限越高,爆炸危险性就越大。混合物的浓度低于下限或高于上限时,既不能发生爆炸也不能发生燃烧。

2.爆炸温度极限

爆炸温度极限是指可燃液体受热蒸发出的蒸气浓度等于爆炸浓度极限时的温度范围。由于液体的蒸气浓度是在一定温度下形成的,所以可燃液体除了有爆炸浓度极限外,还有一个爆炸温度极限。

爆炸温度极限也有下限、上限之分。液体在该温度下蒸发出等于爆炸浓度下限的蒸气浓度,此时的温度称为爆炸温度下限(液体的爆炸温度下限就是液体的闪点);液体在该温度下蒸发出等于爆炸浓度上限的蒸气浓度,此时的温度称为爆炸温度上限。爆炸温度上、下限值之间的范围越大,爆炸危险性就越大。例如乙醇的爆炸温度下限是11℃,上限是40℃。在11℃~40℃温度范围之内,乙醇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都有爆炸危险;乙醚的爆炸温度极限是﹣45℃~13℃,显然乙醚比乙醇的爆炸危险性大。

通常所说的爆炸极限,如果没有标明,就是指爆炸浓度极限。表2-3为常见液体爆炸浓度极限与爆炸温度极限的比较。

表2-3常见液体爆炸浓度极限与爆炸温度极限的比较

液体名称

爆炸浓度极限(%)

爆炸温度极限(%)

下限

上限

下限

上限

乙醇

3.3

18.0

11.0

40.0

甲苯

1.5

7.0

5.5

31.0

松节油

0.8

62.0

33.5

53.0

车用汽油

1.7

7.2

-38.0

-8.0

灯用煤油

1.4

7.5

40.0

86.0

乙醚

1.9

40.0

-45.0

13.0

1.5

9.5

-14.0

19.0


第2篇 易燃易爆化学品的分类


【第一章 易燃易爆化学品的分类】

根据国家标准《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05)和《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2005),将危险品分成九大类。第一类,爆炸品;第二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第三类,易燃液体;第四类,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第五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第六类,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第七类,放射性物品;第八类,腐蚀品;第九类,杂项危险物质和物品。


第一节 爆炸品

在外界条件作用下(如受热、摩擦、撞击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间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使周围的压力急剧上升,发生爆炸,对周围环境、设备、人员造成破坏和伤害的物品。如:火药、炸药、烟花爆竹等,都属于爆炸品。

船舶运输爆炸品应按运输危险品规定运输,其注意事项如下:

1.装运爆炸品时,应选用非冲灯式液体燃料发动机并装有避雷设备的船舶。配装位置应远离船员卧室、机舱、电源、火源、热源和受震动部位。

2.船舶上应悬挂国际信号“B”字旗一面,夜间悬挂红色环照灯一盏。在装卸时,白天垂直悬挂“RY”慢车信号旗一组,夜间垂直显示绿、红光环照灯各一盏。

3.配装爆炸品舱内的输电线路必须全部封闭,拆去保险丝。舱内应有良好通风设备,通风斗应设有防火星的铜丝网。

4.装卸过程中不得进行加油、加水、拷铲等作业,开关舱盖不得使用铁撬棍、铁钩等铁质工具猛烈敲打,必须使用时应采取防护措施。装卸搬运中不能摔碰、撞击、拖位、翻滚。装卸机械工具应有防火装置,作业中应按规定负荷量降低25%。起爆器材和炸药的装载高度不得超过1.8米。

5.如船舶中爆炸品与普通货物混装时应做到最后装,最先卸,装毕后即离港。

6.应配备相应原消防设备。


第二节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是指储存于耐压容器中的压缩、液化或加压溶解的气体。在钢瓶中处于气体状态的气体称为压缩气体,处于液体状态的气体称为液化气体。


一、特性


1.易燃烧爆炸

在《易燃易爆化学物品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品名表》中列举的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超过半数是易燃气体,易燃气体的主要危险特性就是易燃易爆,处于燃烧浓度范围之内的易燃气体,遇着火源都能着火或爆炸,有的甚至只需极微小能量就可燃爆。

易燃气体与易燃液体、固体相比,更容易燃烧,且燃烧速度快,一燃即尽。简单成分组成的气体比复杂成分组成的气体易燃、速度快、火焰温度高、着火爆炸危险性大。

2.扩散性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由于气体的分子间距大,相互作用力小,所以非常容易扩散,能自发地充满任何容器。气体的扩散性受比重影响:比空气轻的气体在空气中可以无限制的扩散,易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比空气重的气体扩散后往往聚集在地表、沟渠、隧道、厂房死角等处,长时间不散,遇着火源发生燃烧或爆炸。

3.可缩性和膨胀性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的热胀冷缩比液体、固体大的多,其体积随温度升降而胀缩。因此容器(钢瓶)在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要注意防火、防晒、隔热,在向容器(钢瓶)内充装气体时,要注意极限温度压力,严格控制充装,防止超装、超温、超压造成事故。

4.静电性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从管口或破损处高速喷出时,由于强烈的摩擦作用,会产生静电。

5.腐蚀毒害性

主要是一些含氢、硫元素的气体具有腐蚀作用。如氢、氨、硫化氢等都能腐蚀设备,严重时可导致设备裂缝、漏气。对这类气体的容器,要采取一定的防腐措施,要定期检验其耐压强度,以防万一。

6.窒息性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都有一定的窒息性(氧气和压缩空气除外)。易燃易爆性和毒害性易引起注意,而窒息性往往被忽视,尤其是那些不燃无毒气体,如二氧化碳、氮气、氦、氩等惰性气体,一旦发生泄漏,均能使人窒息死亡。

7.氧化性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的氧化性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明确列为助燃气体的,如:氧气、压缩空气、一氧化二氮;一种是列为有毒气体,本身不燃,但氧化性很强,与可燃气体混合后能发生燃烧或爆炸的气体,如氯气与乙炔混合即可爆炸,氯气与氢气混合见光可爆炸,氟气遇氢气即爆炸,油脂接触氧气能自燃:铁在氧气、氯气中也能燃烧。因此,在消防监督中不能忽视气体的氧化性,尤其是列为有毒气体的氯气、氟气,除了注意其毒害性外,还应注意其氧化性,在存储、运输和使用中要与其他可燃气体分开。


二、注意事项


1.严禁超量灌装,防止钢瓶受热。

2.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不允许泄漏,其原因除剧毒、易燃外,还因有些气体相互接触后会发生化学反应引起爆炸。因此,内容物性质相互抵触的气瓶应分库储存。例如,氢气钢瓶与液氯钢瓶、氢气钢瓶与氧气钢瓶、液氯钢瓶与液氨钢瓶等,均不得同室混放。易燃气体不得与其他种类化学危险物品共同储存。此外气瓶应直立放置整齐,最好用框架或栅栏围护固定,并留出通道。

3.油脂等可燃物在高压纯氧的冲击下极易起火燃烧,甚至爆炸。因此,应严禁氧气钢瓶与油脂类接触,如果瓶体沾着油脂时,应立即用四氯化碳揩净。

4.仓库应阴凉通风,远离热源、火种,防止日光暴晒,严禁受热。库内照明应采用防爆照明灯。库房周围不得堆放任何可燃材料。

5.气瓶入库验收要注意包装外形无明显外伤;附件齐全;封闭紧密,无漏气现象;超过试用期限不准延期使用。

6.装卸时必须轻装轻卸,严禁碰撞、抛掷、溜坡或横倒在地上滚动等。搬运时不可把钢瓶阀对准人身,注意防止钢瓶安全帽跌落。搬运氧气瓶时,工作服和装卸工具不得沾有油污。

7.储运中钢瓶阀门应旋紧,不得泄露。储存中如发现钢瓶漏气,应迅速打开库门通风,拧紧钢瓶阀,并将钢瓶立即移至安全场所。若是有毒气体,应戴上防毒面具。失火时应尽快将钢瓶移出火场,若搬运不及,可用大量水冷却钢瓶降温,以防高温引起钢瓶爆炸。灭火人员应站立在上风处和钢瓶侧面。

8.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钢瓶一般应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向同一方向,不可交叉;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

9.为了便于区分钢瓶中所灌装的气体,国家有关部门已统一规定了钢瓶的标志,包括钢瓶的外表面颜色、所用字样和字样颜色等,应按照规定执行。

10.各种钢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定期技术检验。钢瓶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现有严重腐蚀或其他严重损伤,应提前进行检验。

11.平时在储运气瓶时应检查:

⑴气瓶上的漆色及标志与各种单据上的品名是否相符,包装、标志、防震胶圈是否齐备,气瓶钢印标志的有效期。

⑵安全帽是否完整、拧紧,瓶壁是否有腐蚀、损坏、凹陷、鼓泡和伤痕等。

⑶耳听钢瓶是否有“咝咝”漏气声。

⑷凭嗅觉检测现场是否有强烈刺激性臭味或异味。


第3篇 建筑防火基础知识


第一节 建筑物的分类及构造

建筑物是指供人们生产、生活、工作、学习以及进行各种文化、体育、社会活动的房屋和场所。


一、建筑物的分类


建筑物可以从不同角度划分为以下类型:

(一)按建筑物内是否有人员进行生产、生活活动分类

1.建筑物

凡是直接供人们在其中生产、生活、工作、学习或从事文化、体育、社会等其他活动的房屋统称为“建筑物”,如厂房、住宅、学校、影剧院、体育馆等。

2.构筑物

凡是间接地为人们提供服务或为了工程技术需要而设置的设施称为“构筑物”,如隧道、水塔、桥梁、堤坝等。


(二)按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分类

1.民用建筑

民用建筑是指非生产性建筑如居住建筑、商业建筑、体育场馆、客运车站候车室、办公室、教学楼等。

2.工业建筑

工业建筑是指工业生产性建筑,如生产厂房和库房、发变配电建筑等。

3.农业建筑

农业建筑是指农副业生产建筑,如粮仓、禽畜饲养场等。


(三)按建筑结构分类

1.木结构建筑

木结构建筑是指承重构件全部用木材建造的建筑。

2.砖木结构建筑

砖木结构建筑是指用砖(石)做承重墙,用木材做楼板、屋架的建筑。

3.砖混结构建筑

砖混结构建筑是指用砖墙、钢筋混凝土楼板层、钢(木)屋架或钢筋混凝土屋面板建造的建筑。

4.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

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是指主要承重构件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如采用装配式大板、大模板、滑模等工业化方法建造的建筑,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大跨度、大空间结构的建筑。

5.钢结构建筑

钢结构建筑是指主要承重构件全部采用钢材建造,多用于工业建筑和临时建筑。


(四)按建筑承重构件的制作方法、传力方式及使用的材料分类

1.砌体结构

砌体结构是指竖向承重构件采用砌块砌筑的墙体,水平承重构件为钢筋混凝土楼板及屋顶板。一般多层建筑常采用砌体结构。

2.框架结构

框架结构是指承重部分构件采用钢筋混凝土或钢板制作的梁、柱、楼板形成的骨架,墙体不承重而只起围护和分割作用。该结构特点是建筑平面布置灵活,可以形成较大的空间,能满足各类建筑不同使用和生产工艺要求,且梁柱等构件易于预制,便于工厂制作加工和机械化施工,常用于高层和多层建筑。

3.钢筋混凝土板墙结构

钢筋混凝土板墙结构是指竖向承重构件和水平承重构件均为钢筋混凝土制作,施工时采用浇注或现场吊装的方式。这种结构常用于高层和多层建筑中。

4.特种结构

特种结构是指承重构件采用网架、悬索、拱或壳体等形式。如影剧院、体育馆、展览馆、会堂等大跨度建筑常采用这种结构形式建造。


(五)按建筑高度分类

1.高层建筑

高层民用建筑是指10层及10层以上的居住建筑(包括首层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建筑高度超过24m的2层及2层以上的公共建筑;高层工业建筑是指建筑高度超过24m的2层及2层以上的厂房、库房。

2.单层、多层建筑

单层、多层建筑是指9层及9层以下的居住建筑(包括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居住建筑)、建筑高度小于等于24m的多层公共建筑、建筑高度大于24m的单层公共建筑以及建筑高度大于24m的单层厂房和库房。

3.地下建筑

地下建筑是指地下通过开挖、修筑而成的建筑空间,其外部由岩石或土层包围,只有内部空间,无外部空间。


(六)高层民用建筑按其使用性质、火灾危险性、疏散和扑救难度等进行分类

高层民用建筑根据其使用性质、火灾危险性、疏散和扑救难度等分为两类,详见表6-1。

表6-1高层民用建筑分类

名称

一类

二类

民用建筑

19层及19层以上的住宅

10层至18层的住宅  

公共建筑

1.医院

2.高级宾馆

3.建筑高度超过50m或24m以上部分的任一楼层的建筑面积超过1000㎡的商业楼、展览楼、综合楼、电信楼、财贸金融楼

4.建筑高度超过50m或24m以上部分的任一楼层的建筑面积超过1500㎡的商住楼

5.中央级和省级(含计划单列市)广播电视楼

6.网局级和省级(含计划单列市)电力调度楼

7.省级(含计划单列市)邮政楼、防灾指挥调度楼

8.藏书超过100万册的图书馆、书库

9.重要的办公楼、科研楼、档案楼

10.建筑高度超过50m的教学楼和普通的旅馆、办公室、科研楼、档案楼等

1.除一类建筑以外商业楼、展览楼、综合楼、电信楼、财贸金融楼、商住楼、图书馆、书库

2.省级以下的邮政楼、防灾指挥调度楼、广播电视楼、电力调度楼

3.建筑高度不超过50m的教学楼和普通的旅馆、办公室、科研楼、档案楼等

 

(七)工业建筑按生产类别及储存物品类别分类

工业建筑按生产类别及储存类别的火灾危险性特征,分为甲、乙、丙、丁、戊类五种类别,具体见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


二、建筑物的构造


各种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尽管它们的结构形式、构造方式、使用要求、空间组合、外形处理及规模大小等方面各有其特点,但构成建筑物的主要部分都是由基础、墙或柱、楼地层、楼梯、门窗和屋顶等六大部分构成,如图6-1所示为民用建筑组成示意图。此外,一般建筑物还有台阶、坡道、阳台、雨篷、散水以及其他各种配件和装饰部分等。


第4篇 火场逃生


第二节 火场逃生和疏散、救人

在人类居住的地方,由于人们对防火的疏忽大意,难免不发生火灾。而火灾的发生发展有时是难以预测的。特别是人员集中的商场、宾馆、饭店、影剧院、歌舞厅等公共娱乐活动场所,疏散通道少的高层建筑、地下工程,以及其他场所夜间发生的火灾,往往有人被烟火围困,以致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当一场火灾降临以后,在众多的被火势围困的人员中,有人葬身火海,而有人却能死里逃生幸免于难。这固然与火势大小、起火时间、起火地点、建筑内报警、排烟、灭火设施等因素有关,但是还要看被火围困的人员在灾难临头时有没有避难逃生的本领。


一、火场逃生方法


每个人都在祈求平安。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旦火灾降临,在浓烟毒气和烈焰包围下,不少人葬身火海,也有人死里逃生、幸免于难。“只有绝望的人,没有绝望的处境”,面对滚滚浓烟和熊熊烈焰,只要冷静机智运用火场自救与逃生知识,就有极大可能拯救自己。


1.逃生预演,临危不乱

每个人对自己工作、学习或居住所在的建筑物的结构及逃生路径要做到了然于胸,必要时可集中组织应急逃生预演,使大家熟悉建筑物内的消防设施及自救逃生的方法。这样,火灾发生时,就不会觉得走投无路了。请记住:事前预演,将会事半功倍。

2.熟悉环境,暗记出口

当你处在陌生的环境时,如入住酒店、商场购物、进入娱乐场所时,为了自身安全,务必留心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及楼梯方位等,以便关键时候能尽快逃离现场。请记住:在安全无事时,一定要居安思危,给自己预留一条通路。

3.通道出口,畅通无阻

楼梯、通道、安全出口等是火灾发生时最重要的逃生之路,应保证畅通无阻,切不可堆放杂物或设闸上锁,以便紧急时能安全迅速地通过。请记住:自断后路,必死无疑。

4.扑灭小火,惠及他人

当发生火灾时,如果发现火势并不大,且尚未对人造成很大威胁时,当周围有足够的消防器材,如灭火器、消火栓等,应奋力将小火控制、扑灭;千万不要惊慌失措地乱叫乱窜,置小火于不顾而酿成火灾。请记住:争分夺秒扑灭“初起火灾”。

5.保持镇静,明辨方向,迅速撤离

突遇火灾,面对浓烟和烈火,首先要强令自己保持镇静,迅速判断危险地点和安全地点,决定逃生的办法,尽快撤离险地。千万不要盲目地跟从人流和相互拥挤、乱冲乱窜。撤离时要注意,朝明亮处或外面空旷地方跑,要尽量往楼层下面跑,若通道已被烟火封阻,则应背向烟火方向离开,通过阳台、气窗、天台等往室外逃生。请记住:人只有沉着镇静,才能想出好办法。

6.不入险地,不贪财物

在火场中,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身处险境,应尽快撤离,不要因害羞或顾及贵重物品,而把宝贵的逃生时间浪费在穿衣或寻找、搬离贵重物品上。已经逃离险境的人员,切莫重返险地,自投罗网。请记住: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7.简易防护,蒙鼻匍匐

逃生时经过充满烟雾的路线,要防止烟雾中毒、预防窒息。为了防止火场浓烟呛入,可采用毛巾、口罩蒙鼻,匍匐撤离的办法。烟气较空气轻而飘于上部,贴近地面撤离是避免烟气吸入、滤去毒气的最佳方法。穿过烟火封锁区,应佩戴防毒面具、头盔、阻燃隔热服等护具,如果没有这些护具,那么可向头部、身上浇冷水或用湿毛巾、湿棉被、湿毯子等将头、身裹好,再冲出去。请记住:多件防护工具在手,总比赤手空拳好。

8.善用通道,莫入电梯

按规范标准设计建造的建筑物,都会有两条以上逃生楼梯、通道或安全出口。发生火灾时,要根据情况选择进入相对较为安全的楼梯通道。除可以利用楼梯外,还可以利用建筑物的阳台、窗台、天井、屋顶等攀到周围的安全地点沿着落水管、避雷线等建筑结构中凸出物滑下楼也可脱险。在高层建筑中,电梯的供电系统在火灾时随时会断电或因热的作用电梯变形而使人被困在电梯内同时由于电梯井犹如贯通的烟囱般直通各楼层,有毒的烟雾直接威胁被困人员的生命,因此,千万不要乘普通的电梯逃生。请记住:逃生的时候,乘电梯极危险。

9.缓降逃生,滑绳自救

高层、多层公共建筑内一般都设有高空缓降器或救生绳,人员可以通过这些设施安全地离开危险的楼层。如果没有这些专门设施,而安全通道又已被堵,救援人员不能及时赶到的情况下,你可以迅速利用身边的绳索或床单、窗帘、衣服等自制简易救生绳,并用水打湿从窗台或阳台沿绳缓滑到下面楼层或地面,安全逃生。请记住:胆大心细,救命绳就在身边。

10.避难场所,固守待援

假如用手摸房门已感到烫手,此时一旦开门,火焰与浓烟势必迎面扑来。逃生通道被切断且短时间内无人救援。这时候,可采取创造避难场所、固守待援的办法。首先应关紧迎火的门窗,打开背火的门窗,用湿毛巾或湿布塞堵门缝或用水浸湿棉被蒙上门窗然后不停用水淋透房间,防止烟火渗入,固守在房内,直到救援人员到达。请记住:坚盾何惧利矛。

11.缓晃轻抛,寻求援助

被烟火围困暂时无法逃离的人员,应尽量待在阳台、窗口等易于被人发现和能避免烟火近身的地方。在白天,可以向窗外晃动鲜艳衣物,或外抛轻型晃眼的东西;在晚上即可以用手电筒不停地在窗口闪动或者敲击东西,及时发出有效的求救信号,引起救援者的注意。因为消防人员进入室内都是沿墙壁摸索行进所以在被烟气窒息失去自救能力时,应努力滚到墙边或门边,便于消防人员寻找、营救;此外,滚到墙边也可防止房屋结构塌落砸伤自己。请记住:充分暴露自己,才能争取有效拯救自己。

12.火已及身,切勿惊跑

火场上的人如果发现身上着了火,千万不可惊跑或用手拍打,因为奔跑或拍打时会形成风势,加速氧气的补充,促旺火势。当身上衣服着火时,应赶紧设法脱掉衣服或就地打滚,压灭火苗;能及时跳进水中或让人向身上浇水、帮助扑打就更有效了。请记住:就地打滚虽狼狈,烈火焚身可免除。

13.跳楼有术,虽损求生

身处火灾烟气中的人,精神上往往陷于极端恐怖和接近崩溃,惊慌的心理极易导致不顾一切的伤害性行为如跳楼逃生。应该注意的是:只有消防队员准备好救生气垫并指挥跳楼时或楼层不高(一般4层以下),非跳楼即烧死的情况下,才采取跳楼的方法。即使已没有任何退路,若生命还未受到严重威胁,也要冷静地等待消防人员的救援。跳楼也要讲技巧,跳楼时应尽量往救生气垫中部跳或选择有水池、软雨篷、草地等方向跳;如有可能,要尽量抱些棉被、沙发垫等松软物品或打开大雨伞跳下,以减缓冲击力。如果徒手跳楼一定要扒窗台或阳台使身体自然下垂跳下,以尽量降低垂直距离,落地前要双手抱紧头部身体弯曲卷成一团,以减少伤害。跳楼虽可求生,但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所以要慎之又慎。请记住:跳楼不等于自杀,关键是要有办法。


二、火场逃生

火灾发生时,当大火威胁着在场人员生命安全的情况下,保存生命、迅速逃离危险地区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在实施逃生行动之前,一定要强制自己保持头脑冷静,根据周围环境和各种自然条件,选择逃生方式。


(一)熟悉所处环境

这里所讲的环境,是指我们经常或临时所处的建筑物内的环境。

如虽然对我们经常工作或居住的建筑物内部环境比较熟悉,但也不能麻痹大意,事先可制定详细的逃生计划,进行必要的逃生训练和演练。必要时可以把逃生路线和出口绘制在图上,并贴在明显的位置上,以便平时大家熟悉,在发生火灾时按图上的逃生方法、路线和出口顺利逃出危险区域。

当我们出差、旅游住进宾馆、饭店以及外出购物走进商场或到影剧院、歌舞厅等不熟悉环境时,都应该留心看一看疏散楼梯、安全出口的位置,以及灭火器、消火栓、报警器的位置,以便发生火灾后能及时逃出危险区域或扑灭初起火灾,并在被困的情况下及时向外界报警求救。这种熟悉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养成这样的好习惯,才能有备无患。


(二)正确选择逃生方法

逃生的方法多种多样。由于火场上的火势大小,被困人员所处位置的使用的器材不同,所采取的逃生方法也不一样。火场逃生有以下几个方法。

1.立即离开危险区域

一旦火场上发现或意识到自己可能被烟火围困,生命受到威胁时,要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争分夺秒设法脱险,切不可延误逃生良机。

逃生时,应尽量仔细观察,正确判断火势情况,明确自己所处环境的危险程度,以便采取相应的逃生措施和方法。

2.选择简便、安全的通道和疏散设施

逃生路线的选择,应根据火势情况,优先选择最简便、最安全的通道和疏散设施。如楼房着火时,首先选择疏散楼梯、室外疏散楼梯和疏散设施、消防电梯等。尤其是防烟楼梯、室外疏散楼梯,更安全可靠。

如果以上通道被烟火封锁,又无其他器材利用时,可考虑利用建筑的阳台、窗台、屋顶、落水管、避雷线等脱险。但应注意查看落水管、避雷线是否牢固,防止断裂脱落造成人员伤亡。

3.准备简易防护器材

第一,利用防烟面具防烟、防毒。在一些重要的场所,会配备一种过滤式防烟面具,它能过滤火灾烟气中烟粒子和CO等毒气。若确认已发生火灾,可佩戴防烟面具穿过烟气弥漫的通道逃生。

第二,利用干湿毛巾除烟防毒。干毛巾折叠层数越多,除烟效果越好,但考虑到实用,一般折成8层为宜。实验证明干毛巾折成8层,烟雾消除可达60%。湿毛巾在消除烟雾和烟雾中刺激性物质方面的效果比干毛巾好,毛巾越湿除烟效果也就越好。但由于毛巾过湿,会使呼吸阻力增大,造成呼吸困难,因此,在使用湿毛巾时,应将毛巾的含水量控制在毛巾本身重量的3倍左右。

使用干、湿毛巾防烟时,在不减少毛巾折叠层数的前提下,要尽量增大过滤面积,确实将口鼻捂严。在穿越烟雾区时,即使感到呼吸困难,也决不能将毛巾拿开。

第三,利用衣服、餐巾、沙发垫布等织物折叠成多层,防烟、防毒。公共聚集场所发生火灾后,现场人员身着的衣服,酒楼、饭店使用的餐巾,歌舞厅或包间的沙发垫布等(视其薄厚疏密折成多层,有条件时可用水打湿),都是应急的防烟防毒物品。

第四,采用较低的行走姿势,躲避烟雾和毒气。在着火现场除采用一定的防护措施外,由于靠近地面的区域烟气一般比较稀薄,还应采取较低的逃生姿势,有必要还应爬行撤离火场。

4.自制简易逃生器材

当各通道全部被烟火封死时,应保持镇静。可利用各种结实的绳索或被褥、衣服、床单、窗帘等撕成布条,拧成绳,拴在牢固的窗框、床架或室内其他牢固的物体上,沿绳缓慢滑到地面或下层的楼层内而顺利逃生。

如果被烟火困在二层楼内,在没有救生器材或等不到救助而万不得已时,也可以跳楼逃生。但在跳楼前应先向地面扔一些棉被、床垫等柔软的物品,更好地保护人身安全。但如果被困在三层以上的楼层内,千万不要急于跳楼,应将门窗关严,等待救援或用绳索向低一层的楼房逃生。

5.创造避难场所

在各种通道被切断、火势较大、一时又无人救援的情况下,对于没有避难间的建筑内,被困人员应开辟避难场所与浓烟烈火搏斗。当我们被困在房间内时,逃生前应先用手摸摸房门,如果房门发烫,说明外面火势较大,穿过大火和烟雾逃生困难。此时,应关紧迎火的门窗,打开背火的门窗,但不能打碎玻璃,要是窗外有烟进来,还要关上门窗。如果门窗缝隙或其他孔洞有烟进来时,应该用湿毛巾、湿床单等物品堵住或挂上湿棉被等难燃或不燃的物品,并不断往上洒水,并淋湿房间的一切可燃物。要运用一切手段和措施与火灾搏斗,直到消防队到来,求助脱险。


(三)火场逃生的注意事项

1.火场逃生要迅速,动作越快越好,切不要为穿衣或寻找贵重物品而延误时间,要树立“时间就是生命,逃生第一”的思想。

2.逃生时要注意随手关闭通道上的门窗,以阻止和延缓烟雾向疏散通道蔓延。

3.如身上衣服着火,应迅速将衣服脱下,就地翻滚,将火扑灭。不要因恐慌而跑动,如附近有水池、池塘等,可迅速跳入水中。如人体已被烧伤,应注意不要跳入水中,以防感染。

4.火场上不要乘坐普通电梯。一是发生火灾后,往往容易断电而造成电梯卡壳,给救援工作增加难度;二是电梯口通向各个楼层,火场上烟气涌入电梯通道极易形成烟囱效应,人在电梯内随时会被浓烟毒气熏呛或受高温作用而窒息。


第5篇 电气火灾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第一章 电气火灾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第二节 电气火灾发生的特点

电气火灾发生规律,带有明显的季节性、时间性特点;然而自然灾害和电气设备的维修、管理不善对电气设备火灾也有很大的影响。


一、电气火灾的季节性特点


一般电气火灾大量发生在夏季和冬季。

夏季风大、雨多、雷多、气候变化大、气温高、环境温度高。由于风吹雨淋,架空线路易发生断线、短路、杆塔倒塌等引起事故,电缆线也会受潮发生短路击穿现象;露天安装的电气设备(如电动机、闸刀开关、电灯等)淋雨进水,使绝缘受损,运行中发生火灾;夏季气温很高,对电气设备散热有很大影响,使一些电气设备在运行中发热严重,影响电气设备工作的可靠性和寿命。雷电活动频繁,可能导致避雷系统故障,引起雷击火灾。

冬季风大物燥、昼短夜长、电力负荷增大。冬季北风很大,在风力影响下相碰放电起火;大雪大风造成电杆倒塌事故。天气寒冷使用电炉取暖、大灯泡取暖不当而引燃可燃物起火。冬季气候干燥,引起静电火灾。冬季夜长天冷,值班人员容易失职,减少检查次数,使线路在过负荷情况下长期运行,形成过负荷火灾。


二、电气火灾的时间性特点


许多电气火灾容易发生在节假日或夜间。因为在节假日下班之前,值班人对正在运行中的电气设备处理不善,匆忙离去;值班人员思想不集中容易疏忽大意;还可能因暂时停电值班人员没切断电源,待正常供电后加大火灾受损。同时节假日人们容易思想麻痹,给纵火犯以可乘之机,容易发生纵火事件。


三、自然灾害引起的电气火灾


飓风、龙卷风、暴风骤雨、山洪、地震和地滑等自然灾害具有极大的迫害力,可能使电气设备因倒塌、倾斜、淹没等造成短路和断线,从而酿成电气火灾。


由于篇幅问题,小安就先分享到这里啦

如有需要请前往社区下载或者留下邮箱

最后祝大家工作顺利!



- END -


▎来源于安全家知识社区 感谢@WHAQZK上传 转载请注明来自安全家(safetyclub)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